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论争是文艺界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无论是论争的激烈程度还是论争双方人物的身份地位都很值得关注。然而关注之后,论争背后又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像文学理论的发展问题,文学本质定性问题,及挑战权威问题。  相似文献   

2.
人文精神大讨论是在市场经济得到发展、世俗化浪潮不断涌现的背景下,文学理论批评界掀起的一次人文主义文艺思潮的冲击波.这场论争始于对文学“危机“的探讨,很快波及并扩展到人文学术领域.“论争“尽管存在着种种缺陷和局限,但却显示了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所面临的问题.展望当下的人文精神建设,应从传统文化语境、全球化语境、世俗化语境中来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3.
语境因素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概念之一,特别是背景知识和情景知识在语用学的分析中有重要的作用。语用前提是一个特定的语境下使一句话具有必要的社会合适性所必须满足的条件。语用前提必须是谈话双方所共知,而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是语境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应用言语行为理论解释话语主要借助隐藏在话语内的一些恰当条件、构成性规则知识和具体的语境情景。会话含义中的语境是为了使语言交际活动达到特定的目标,谈话双方都应遵守的普遍原则。  相似文献   

4.
语境因素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概念之一,特别是背景知识和情景知识在语用学的分析中有重要的作用。语用前提是一个特定的语境下使一句话具有必要的社会合适性所必须满足的条件。语用前提必须是谈话双方所共知,而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是语境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应用言语行为理论解释话语主要借助隐藏在话语内的一些恰当条件、构成性规则知识和具体的语境情景。会话含义中的语境是为了使语言交际活动达到特定的目标,谈话双方都应遵守的普遍原则。  相似文献   

5.
梳理了新文学史上关于“孝”的一些论争。发现在精英启蒙文化语境和大众伦理道德语境中“孝”呈现出不同的价值观,新文学家们强调的是幼者本位,而通俗文学家们则注重的是长者本位,因而发生的论争具有互补性,是现代与传统复杂关系的一种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从公文的角度,根据语用语境中的目的语境、交际双方关系语境、认知语境等因素,探讨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获得交际成功的原因.这种探索校正了从文学的角度总结"两表"成功之不足,同时回归到语言应用的本位.  相似文献   

7.
应酬语是人们生活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语言,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主要用来营造一种气氛或保持社会联系而非交流信息。人们使用应酬语就是为了缓和说话双方的关系,使双方在心理上得到满足。本文首先介绍应酬语的分类,然后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分析不同语境中应酬语产生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语境效果的强弱决定话语关联性的大小,影响听话人处理话语所需付出的努力。刑事庭审互动中各方在陈述观点的时候,为了增强语境效果,使话语信息达到最佳关联,通过话语重构加强或消除现时的语境假设,或与现时的语境假设相结合产生新的假设,提供更强的语境效果,扩大双方的互明程度,从而使事实更清楚,法律关系更明确。  相似文献   

9.
兰洁 《科技信息》2013,(10):219-220
不同的语言就是不同文化的反映,英汉两种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如果交际双方不了解各自不同的语境因素,交际话语的语义信息是很难实现其在不同语境下的语义、语用等值的。一旦交际双方的语义语用信息不等值,语义迁移随之产生,给交际的顺利进行带来了障碍。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是对语义信息迁移进行语用充实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应该进行相应的语境补缺和语用充实,以填补交际中由于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价值观的不同而造成的信息空缺。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由沈从文挑起的"京海论争"目的在于"文学价值观"的问题,但很快被迫脱离了这一范畴,成为一场错位的对话,于是京派在"他者的叙述"中逐渐获得身份认定。在当今的文化语境下重审京派,我们认为其价值正在于它一切以生命为关注点的"另类"人文立场,它在"启蒙的文学""革命的文学"之外,赓续了意义深远的"文学的启蒙",以其民族想象或者说文化想象显示出独特的审美魅力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代表理论中的"委托与独立之争"是每一个代表理论家与政治实践者必然会面对的争论。密尔试图通过"代表的范围"的确定,皮特金试图以"自主性"的保存来回应这一争论。这为"委托与独立之争"的思考提供了思路,但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争论。通过对两位理论家的代表观的分析,本文指出,转换对这一争论的思考视角,通过对政治事务来分类以确定代表与选民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一种超越这一张力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博客聚类是处理博客信息的有效方法,提出基于评论修正的博客页面聚类算法.首先分析博客所包含的信息层次结构,然后利用博客页面的通用属性构建博客属性模型,基于博客属性模型对博客页面进行聚类,并且在初次聚类的基础上利用博文的评论对聚类结果进行修正.采用通用的熵和纯净度来衡量聚类结果,根据评论利用方式的不同,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一个实验直接使用评论参与聚类,另一个将评论作为聚类后的修正手段.实验结果对比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利用评论作为修正手段的聚类效果要优于直接利用评论参与聚类.  相似文献   

13.
龙璐 《科技信息》2011,(14):I0005-I0005
博客互动在英语写作课程中的合理运用,可以弥补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因此,高校英语专业写作课程的授课教师应将博客互动整合于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找到两者的结合点,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博客的写作与传统纸质文章以及其它形式的网络文章的写作相比,有着不同层面的特点。从个人博客网站上自由发表的文章这一博客概念出发,分析博客写作在网络交流层面呈现的特点:网络交流的链接性、网络交流的个性化、网络交流的即时性、网络交流的开放性、网络交流的拿来主义和网络交流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5.
李超 《长春大学学报》2014,(11):1605-1607,1611
费城会议及会后在各种公开场合的辩论与美国宪法相伴相生,而《联邦党人文集》即是这场大辩论的产物。虽然这部宪法也许仍过于保守,但这种保守恰是辩论双方在坚守原则之基础上互相妥协的体现。通过《联邦党人文集》,我们能感受到那场辩论伴随着美国宪法的诞生,而实质上那场辩论是建立在共识之基础上,也铸造出美国宪法与众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梁实秋一生文坛遭遇沉浮,论争是其标签,论争也是其最基本的姿态,其思想在论争中提出、发展、升华和修正,而其文学话语的是是非非在很大程度上与鲁迅休戚相关。本文以人性论为立足点,以其论争的三阶段为线索,通过人性论与自然人性论、人性论与阶级性及与抗战无关论的辨析,以“论争”手法为切入点,目的是突显其基本文学见解及其底蕴,以期给当下学界以启示。  相似文献   

17.
自清中叶开始,中国社会和文化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期,多种文化互相激荡,新的文化逐渐生成。当时的东西方文化之争作为特有的文化历史现象,昭示着中国历史巨变所蕴涵的现代意义,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这场论争是在以西方为中心的前提下讨论东方文化能否继续存在。当然,这样的一场争论,其政治意义超过了文化意义,所谓的文化中心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李大钊和胡适展开了一场“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认为“主义”的兴起正是为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具体主张,把这种主张概括为某种“主义”就是为了它更快地传播.李大钊认为,“主义”与“问题”是不可分离的,“主义”的作用恰恰在于引导全社会形成对当前首要问题的共识,形成社会的共同的运动;“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主义”引导,“主义”的传播更离不开“问题”的解决.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能否正确把握中国问题直接相关.透过中国问题的维度,我们才有可能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清晰的路线图.  相似文献   

19.
“博客”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简要介绍了博客的概念、特征,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建立博客的可行性,列举了高校图书馆博客的类型,并通过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博客应用实例,进一步阐明了博客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博客的定义及特征,阐述了互动教学理论与教育博客的适应性,分析了教育博客的运用层次和运用类型,探讨了构建教育博客的方法以及以教育博客为平台对教师与学生进行评价的方法,预测了教育博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