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线性“与或”门与高速ECL开关电路设计了一种JK触发器电路,并讨论了应用线性“与或”门设计超高速数字电路的准则以及有关的组合和时序电路设计实例.  相似文献   

2.
这个“有”还应看作动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的介词与动词存在着不解之缘,绝大多数介词来源于动词,且许多仍兼有动词功能。研究区分动词与介词的方法对于深入认识介词有一定意义。本文试从语法特点、语义范畴和切分可行性三方面分析了“有(“没有”)+比较或估量对象+[那么(“这么”)]+形容词”格式里的“有”和“没有”。判定仍应看作动词,并非如有的文章所说的已转化为介词。  相似文献   

3.
《国语》中不定代词"或"和"莫"的用法有同有异。相同方面:两者在句中都用作主语,这又分为充当小句的主语与充当主谓短语中的主语两种情况。不同方面:不定代词"莫"的出现频率高于不定代词"或",在语法意义上,两者是相反的对应词;就演变趋势而言,《国语》中"莫"已虚化出副词的用法,而"或"还没有虚化的迹象,反映出这组对应词在发展演变中的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4.
扰动模糊逻辑及其"与","或"算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了扰动模糊命题逻辑的概念,定义了扰动模糊命题的运算,然后将一维模糊逻辑算子推广到二维的扰动模糊逻辑算子中去,提出了扰动模糊“与”“或”算子,同时对这些逻辑算子的性质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从而使模糊逻辑的概念及性质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相似文献   

5.
本文的目的是将〔1〕中定义的Fuzzy“与”、“或”算子作适当的推广。文中引出了“弱F—‘与’、‘或’、‘中’算子”和“强F—‘与’、‘或’算子”等概念,并给出了若干相应性质和例。  相似文献   

6.
《孟子·许行》一篇中,有“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一句。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课本注:“或,句中语气词。”对“或”字的词义不作任何解释,因此,把“莫之或欺”解为:“等于说没有人骗他。”《古代汉语》对“或”字的解释可能根据清代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和近人杨树达的《词诠》。《释词》:“或,语助也。《诗·天保》曰:‘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言无尔承也。或,语助耳。笺言:‘或之言有也。’  相似文献   

7.
文言指代词“之”、“其”可以指代人或事物,用在指代人时,除了表示第三人称之外,还可以表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我们称之为自称与对称)。这种用法,古汉语语法书上都说是“第三人称代词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这种说法的本意很清楚,就是认为“之”、“其”用作第三人称是“本用”,而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则是临时用法,因而称之为“活用”。这种说法,在教学上有方便之处,可以了解“之”、“其”在语句中指代不同的人称——这是从句法的角度考虑的。但是有了“吾”、“汝”等人称代词,却又把指代词“之”、“其”作为人称代词中的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汉语的紧缩句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特殊的、有趣的现象——普遍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甚至是短语都可以以"AA或ABAB重叠式"出现,并被大家所接受,它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情感。本文将就这个问题,在语音、结构、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方面,对其进行一点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9.
《前沿科学》2013,(4):85-87
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美国、德国3位科学家James E.Rothman.RandyW.Schekman和ThomasC.Sudhof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细胞内的主要运输系统——囊泡运输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主流派译论家将equivalent误读和误译成“对等”、“等值”、“等效”、“对等语”,把奈达翻译理论误读成“对等论”、“等值论”、“等效论”,认为“对等论”、“等值论”、“等效论”中的“对等”或“等”是“基本相同”或“基本对等”。然而“对等翻译”中的“对等”是汉语,其词义不是“基本相同”,也不是“基本对等”,而是“等同”、“相等”、“对等”。国内不少学者认为翻译不可能对等,由此也证明了“对等论”中的“对等”不是基本相同或基本对等,证实了中国主流派翻译理论家误读和误译了奈达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一种常用的有绳电动工具“胶枪(GG-2/GG-8)“改造采用Ni-MH或Li-ion电池供电的可能性进行探讨.试验采用两种规格高电阻电热合金丝,分别对Ni-MH或Li-ion电池做测试.试验分析电池作为胶枪的电源供给,只要系统参数设计合理,其工况控制在电池允许的工作条件下进行,就完全可以用Ni-MH或Li-ion电池替代原来交流电方式,实现胶枪的无绳华.  相似文献   

12.
利用“或”条件研究有限群的可解性,得到了有限群成为可解的几个充分或必要条件,从而推广了几个已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授予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基和奥利弗.史密斯以及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这三位科学家之所以获奖是因为他们发现了如何操纵小鼠的胚胎干细胞基因,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基因敲除小鼠”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一般著作都将《庄子·庖丁解牛》“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一句中的“神”字解释为“精神”或“精神活动”,本文认为,这样解释不仅与文意扦格,译文别扭,而且与庄子所要阐述的哲学思想不符。这里应解释作“思维”或“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5.
与或图数据库的关系模式规范化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图论基础上提出了与或图数据库。以与或图为描述工具的一种新的数据库理论 ,它使数据库的理论更加直观 ,算法更加简洁。给出了与或图数据库的定义、规范化理论、无冗余和既约化理论 ,证明了它与关系数据库的等价性 ;然后给出了依赖集存在冗余和既约的必要条件 ,讨论了无损分解在与或图形式下的特性 ,从而形成了与或图数据库关系模式分解的规范化算法。结合实例阐述了与或图数据库比关系数据库更加形象直观 ,便于理解学习 ,且为图论和人工智能各种算法在数据库应用中的引入奠定了相应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学界对“差点儿”所包含的不同语义语法关系的研究甚热,文章从构式语法角度进行探讨。不同于Gold—berg所关注的语义构式,“差点儿”为语用构式,涉及说话人的主观性。该构式依不同的参与动词,可形成三个有理据性连接的构式承继句群。对此构式的读解除须了解构式义外,还必须参考常识和说话人的视角或立场。依说话人的视角或立场不同,可对参与构式句的否定词“没”作羡余或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庄子·则阳》篇最后一章,作者假托“少知”和“大公调”二人四问四答的对话,给后代学者保留下了一段探讨我国先秦诸子哲学思想的珍贵资料;尤其是最后的一问一答,把先秦哲学思想季真的“莫为”说和接子的“或使”说这两种宇宙观的内容,揭示了一个隐隐微微而又有迹可寻的轮廓。为了便于探讨,省得再去翻书,我们就把《庄子·则阳》中这一章摘录出第三、四两问两答的全文于下:  相似文献   

18.
本文建立了普遍图和与/或图(指广义与/或图,它包含普遍与/或图)的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将普遍图搜索中完美的理论,算法及分析方法成功地引入到与/或图搜索中来。  相似文献   

19.
“很”的词性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很”可以修饰除形容词、心理感知动词和能愿动词之外的普通动词短语或形容词短语 ,这里的“很”不表示程度 ,只表示动作进行的次数多、延续时间长或表示强调的语气。这里的“很”不是程度副词 ,应视为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20.
利用量子博弈理论中量子策略比经典策略更具优越性这一结论,为实现量子逻辑或门提供了一套新的方案,该方案的工作机制为用两个单量子硬币理论来解释实现量子或门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