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运用文体学、语法学和翻译学知识,阐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中的句法、词法和修辞强语势表达方式,并以梁宗岱、屠岸、杨熙龄和戴镏龄的译文为例,分析其强语势在译文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朱生豪和梁实秋都是著名的翻译家,都为莎剧的翻译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社会背景,所以译文的风格也大相径庭。相比较而言,朱生豪采取了意译的方法,而梁实秋采取了直译的方法。换言之,朱生豪的译本是以中国文化为导向,而梁实秋的译本是以西方文化为导向的。本论文运用阐释学理论和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详细分析了莎剧两个中译本,体现了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和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诗歌作为音韵与意义浑然天成的纯文学形式,其形式与意义之间具有复杂的互动关系。曹明伦在所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中把握住了莎诗特有的神韵、音韵以及形韵,并巧妙地使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之音义特征在译诗中得到了再现。  相似文献   

4.
骆贤凤 《科技信息》2007,(25):135-136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鸿篇巨著,更是一部集所有重要中国文化之大成的百科全书。自《红楼梦》问世二百多年来,许多翻译家都致力于它的翻译和研究,目前《红楼梦》已被翻译成20几种文字,十余种外文译本和节译本,其中英文译本多达9部。译界公认的两个经典译本是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由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以下简称杨译)和The Story ofthe Stone(由英国汉学家David Hawkes和他的女婿John Min-ford合译,以下简称霍译),这两个译本采用截然不同的翻译策略和视角,却能获得共同的赞誉,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要把这部鸿篇巨制翻译成代表西方文化的英语,其中所遇到的困难是多方面的。迄今为止,《红楼梦》有两个英译版本影响较大:一是霍译本(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及其女婿约翰.闵福德合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二是杨译本(中国翻译家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翻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由于这两个英文译本的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因而所传递的文化信息也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列举《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的一些译例,比较分析了这两个译本的文化信息翻译以及译者所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进一步探讨译者的翻译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6.
梁实秋在中国现代文化人中是个独特的存在,目前学术界对梁实秋的研究成果丰赡斑斓,研究视角大多集中于对梁实秋的人文主义、文艺思想、人性论的阐释,对梁实秋散文艺术创作特色的论述,以及对梁实秋与鲁迅等左翼文人的文艺论战等评述,其中不乏相当极有价值之作,但是不能说对梁实秋的研究已经十分完善,这其中还有相当空间可挖掘。譬如研究者对梁实秋人文主义的梳理多局限于白璧德的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7.
译者由于受到母语文化的长期影响,在翻译的过程中,必然倾向于母语文化模式思维,进行母语文化联想。因此,其翻译策略也必然或多或少地带有母语文化背景的烙印。本文选取《论语》的三个英译本:马德五译《孔子说》(简称马译本),Arthhur Waley译《论语》(简称韦译本)和潘富恩、温少霞译《论语今译》(简称潘译本)。从文化负载词、翻译补偿和对原文理解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母语文化背景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从而提出译者应尽量避免母语文化负迁移。  相似文献   

8.
正婚姻的维系需要良善的沟通交流,其中"是我"、"我知"是交流的最基本要素。要使交流深入下去,还要借助第三个层次:我思。在第一个层次的交流沟通中,没有任何的信息交通。而在第二个层次中,只是就事论事而已。那么,第三个层次的交流沟通已经较前面两个层次的沟通有了一个明显的区别,那就是沟通建立于事实而超越了事实。近来热播的电视剧《赵氏孤儿案》中,有屠岸贾与儿子屠岸无姜的一段对话。屠岸贾问儿子夏桀和商纣的故事,当儿子回答后,屠岸贾问:这两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屠岸贾自问自答道:王朝不是世袭的,天下是可以夺来的,这天子是谁都可以当的。这样的对话已经不是一个简单地信息交换了,是一种"借景抒怀",是一种"敞开"。如果交谈双方都愿意敞开,那么,一个较高  相似文献   

9.
赵桦 《科技信息》2010,(17):180-182
伯顿·华滋生的译作《太史公书》是《史记》在英语世界传播的重要里程碑。本文系统介绍了该译本的译者、翻译思想和组织架构,并以当代著名译论家劳伦斯·韦努蒂的"译者的隐身"为理论基础,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权力关系,探讨该译本的特点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廖红 《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28(4):67-68,117
梁实秋和徐志摩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本文从译学共时研究的角度分析、比较梁实秋和徐志摩的翻译思想,旨在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二人的翻译思想、翻译作品以及二十世纪初中国翻译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1.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名作<西风颂>在形式、音韵效果和意象方面颇具特色.本文截取诸多译家如郭沫若、王佐良、江枫、施颖洲的译本进行对比,首先从形式、音韵效果和意象三个方面分析不同译家的翻译风格;而后结合四人各自的译诗理论和实践探寻他们翻译方法中所受西方诗学的影响,进而将一篇<西风颂>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数个译本和其中所体现的译诗理论作为数面镜子,从中管窥西方诗学对身处不同时期和地域的译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梁实秋版《莎士比亚全集》中译本是经典译本,他本着"信"与"顺"的翻译标准,采取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对应地采用了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手段,最大限度地在"忠实"的基础上力求通顺。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英译一直得到学界的关注,特别是杨宪益、霍克斯的译本多年来成为评论的焦点。分析杨、霍译本《红楼梦》第三回英译,应当说,与原文相比,两种译本在章回题目、人物塑造、文化转换等方面,仍然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梁实秋用古典主义的文化标准来衡量新文学,强调文学的传统文化内涵。在散文创作实践中,梁实秋充分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价值,执著于对中国传统散文语言艺术的独特追求。梁实秋文学批评与散文创作的传统文化因素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曹雪芹诞辰300周年,曹雪芹、高鹗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无法比拟的研究价值。《红楼梦》中的服饰描写反映了清朝当时的社会风貌及我国的传统文化,折射出了服饰的社会文化内涵。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红楼梦》译本的服饰英译为例,在文化层面上从服饰的色彩、质料和款式三个角度,探讨服饰文化的可译性限度,以促进曹雪芹文化艺术在世界其他国家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雨中的猫》是一篇言约意丰、耐人咀嚼的精粹之作。关于这篇小说,不少翻译家译过。然而,对这些译本批评比较的文章却不多见。为了探讨译本对原文风格的再现程度,本文作者在对原著语言风格分析的基础上,尝试对其中两部较有代表的中译本——曹庸译本和张祥麟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分析侧重于对原著简洁、凝练、含蓄的语言风格的再现程度。经过细致地比较分析,本文认为两个译本在再现原著语言风貌方面各有特点,但同时都存在着某些欠缺。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诗词英译综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泽东诗词在中国诗词史上占居重要的地位,其英译版本也达到了12种以上。本文对毛泽东诗词的译本及翻译研究情况做一综述,并考察了12个英译版本的翻译策略。着眼于诗词形式上的忠实与叛逆、译者的主体性、诗性语言的再造等几个方面,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王姝阳 《科技信息》2010,(21):234-235
中国的烹饪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希望了解中国的悠久文化,其中,饮食文化备受关注。因此,中式菜肴的准确英译在传播中华饮食文化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介绍中式菜名英译的必要性、当前译本存在的问题、菜名翻译的原则以及中式菜名的翻译方法几个方面简要探讨了中式菜名的英译。  相似文献   

19.
在翻译领域,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个难点,译者往往要面对源语言和译入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这一棘手问题。文章从语义空缺的角度,对《汉英大词典》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案例分析、翻译方法归类及总结,旨在为文化负载词的汉英翻译找出较为合适的对策,为更好地宣扬中国汉字与文化、更好地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尽一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20.
培根的名篇Of Studies语言简练、说理深刻,堪称经典。在我国,Of Studies的译本已达十多种。其中受到普遍肯定和称道的当属王佐良先生的译本。本文在分析原文及所选的三个译本的文体风格的基础上结合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翻译思想,对王佐良、水天同以及何新的三个译本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比较,试图证明王佐良先生的译本不仅充分展现了原作的风姿和神韵,更使原作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译入语的经典翻译文学作品,是原作在译入语中的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