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明治27年到28年,是樋口一叶创作的高峰期。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她曾被迫放弃写作而经营小生意,这段生活经历成为她的作品走向另一个高度和广度的基础,她的现实主义精神有了更深刻和广泛的的含义。从后期作品《大年夜》、《浊流》、《十三夜》、《青梅竹马》和部分日记中能够清楚地看到,一叶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从女性的视角出发,以冷静和客观的态度观察并表现现实世界。浪漫主义情调和现实主义灵魂在她的作品中和谐地融为一体,风格自成一派。  相似文献   

2.
卡里尔·邱吉尔是英国当代女剧作家。她的作品蕴含着女性主义运动的思想和理论。《九重天》和《上等女性》中几位女性坎坷的生活经历,揭露出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剥削和压迫,反映了女性追求自身解放的渴望。  相似文献   

3.
蓉子的小说包括三个短篇集《初见·彩虹》、《又是雨季》、《蜜月》和一个中篇《伴侣》,此外,还有大量的单篇作品,散见于各报副刊。她是新加坡华文文学界名字响亮的多产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几乎每天都在报纸副刊上出现”(孟毅《又是雨季》序)。当我们说到蓉子小说的女性世界时,是从两个方面而言的。即她的小说为我们所展示的妇女生活的外部世界(外在形态)和她们的内部世界(心灵世界)。仅仅从她的小说中,似乎很难看到女性生活的后一世界——内部世界,她的小说,尤其是篇幅较长的作品,大都没有十分紧凑的结构,题材的选择,大都没有超出家庭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是作家在创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的表现。但我们必须明确地认识到,生活才是对文学起最终决定意义的核心因素,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依赖生活才产生的。伍尔夫曾在《奥兰多》中说:"一个作家的灵魂的每一个秘密,他生命中的每一次体验,他精神的每一种品质,都赫然大写在他的著作中。"通过伍尔夫的作品去理解她和她作品中的女性,能够体验意识流小说带给人们的心灵震撼。  相似文献   

5.
伊迪丝·华顿是美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女作家,她的许多作品中体现出了女性意识的影响。本文将从她的中篇小说《老处女》着手,分析故事中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形象,从而进一步深刻了解伊迪丝·华顿的女性意识及其在作品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女性的生存状况和她们受男性世界压抑的现实,一直是萧红在作品中所关注最多的。萧红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受男性世界压迫,从而只能生活在暗日下的女性形象。"王婆"是萧红代表作《生死场》中的人物,她也是萧红笔下女性形象中的异类。从王婆作为妻子和母亲这两个人生角色来分析这一形象,可以看到萧红所寄予这个人物的深刻的期望。王婆这个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萧红对改变女性命运的深深企盼。  相似文献   

7.
艾丽斯·沃克1983年曾随美国女作家代表团来华。除《紫色》及一两个短篇外,艾丽斯的其他作品在中国译介不多。她的最新小说是《在我父亲微笑的光芒下》(1998),该小说采用了多重的叙事角度,讲述了性与精神、父亲与女儿的关系,尤其剖析了几代人的不同观念。评论界的反应不是很热烈,可见艾丽斯·沃克还没有成功地超越自我。但不管是她自己还是别的黑人女作家,超越《紫色》本来就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所以《紫色》在今天大家还在读。她在其小说《紫色》中鲜明地体现了她的女性主义观和黑人女性寻求自我解放的互助精神——姐妹情谊。为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通过对《紫色》中女性主义思想的解析,体现出黑人女性解放道路上女性主义思想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胡乐容 《科技信息》2010,(16):144-144,147
简·奥斯汀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女作家。奥斯汀通过对女性一系列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女性意识。她作品中的男主人公不同于其他作品的描写,给人以全新的形象,深受读者的喜欢。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早期和后期的主要作品《傲慢与偏见》和《爱玛》两部作品的男主人公达西和奈特利形象的分析,探讨简·奥斯汀女性意识的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9.
多丽丝·莱辛是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英国作家,她在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位多产的作家,持久的写作激情,独特的文学风格,创新的写作技巧,及作品内蕴着无数的内涵,为她在文坛上赢得较高声誉.作为女性作家,作品中对女性问题给予了深切关注,小说创作不仅以女性为主人公,并且女性还有着深刻的女性主义思想.《金色笔记》讲述了女性追求自由,莱辛从女性自身的角度出发,对女性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进行揭示,文章基于女性主义角度,管窥《金色笔记》中女性主义思想,进而深度剖析莱辛的女性自由思想.  相似文献   

10.
杨雪 《科技信息》2008,(18):241-241
《鳏夫的房产》是萧伯纳戏剧创作生涯中的首部作品。在该部作品中所涉及到的两个女性形象:贝朗溪和她的贴身女仆体现了萧伯纳早期创作中的女权主义观点。中产阶级女性贝朗的反叛形象反映了当时中产女性对于享有平等权利的呼声。而她的女仆该角色的设立的反映了当时下层社会低微的女性地位以及唤醒他们女权斗争意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从《十三夜》看樋口一叶的女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樋口一叶的作品几乎都是以不幸的、痛苦的女性作为主人公。作家将自己的女性身份融于其中,在文坛上发出了"女性的声音"。《十三夜》正是这样一部作品。通过文本解读的方式,以小说中登场人物所说的"梦"为主线,从作家对小说人物的性格及命运的设定,探究一叶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2.

  《新疆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初探》,是一本以研究新疆当代少数民族女作家作品为己任的学术著作。她是六位新疆民汉研究者和新疆少数民族女作家互信互助、彼此欣赏砥砺、牵手合作、一路同行十年的结晶。她凝聚了诸多新疆少数民族女作家和民汉研究者、专家学者、支持者丝丝褛褛的心血与期盼。  相似文献   

13.
王安忆强调写作不是流水浮云 ,需要对生活的思考和沉淀 ,她以一部部作品实践着自己对文学的认识 ,而在这些作品中潜藏的重要线索则是其对女性命运本体的追问式的探索与思考 ,这种追问贯穿了王安忆写作的始终 ,《我爱比尔》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王安忆通过这篇小说告诉世人 ,政治或经济的解放与平等并没有使女性走出社会边缘角色 ,她们仍然依附着男性 ,仍然在心理和精神上附属于男性。王安忆在《我爱比尔》中充分展示了其前期对人生、对女性命运思索的伸发以及追问精神。  相似文献   

14.
和其他女性作家一样,玛利亚·埃奇沃思一直被遗忘在父权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她的作品在国内至今几乎无人论及。《贝琳达》是埃奇沃思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贝琳达·泊特曼在英国伦敦社交界寻找幸福婚姻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建构自己理想的性别形象的故事。小说展示并审视了父权文化下四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建构:"悍妇"、"激进女权主义者"、"家庭天使"以及"玩偶"。而通过对这四种女性形象建构的审视总结,埃奇沃思为贝琳达建构了不同的具有独立和理性的女性形象,并以此展示了自己对于女性形象建构的独特看法。  相似文献   

15.
多丽丝·莱辛的作品《金色笔记》以女性作家为主人公,以作家自身的自传经历为依托,向读者呈现出女性作家在成长与发展中融合其自身存在的"男性气质"的过程,以分析心理学派创始人荣格的阿尼玛("女性气质")与阿尼姆斯("男性气质")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金色笔记》中的女主人公在男性社会中从彷徨、恐惧到融合自己身上的"男性气质"进行创作的过程。小说深刻地揭示出:要想真正面对自己,完整地生活,女性作家必须融合其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  相似文献   

16.
论池莉小说中女性存在的市民化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池莉始终把市民生存作为创作的基本素材,因此被认为是"非女性写作"或"无性别写作".然而,从她90年代末发表的一些作品来看,体现出较为强烈的女性独立意识,表达了女性鲜明的个体经验,并且表现了两性关系中,市民阶层女性的人生思考.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不完善有多种状态,其中最重要的是女性问题,女性问题接通中西。在时间接近,不同地域,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下出现了两部反应女性这一相同问题的作品:《再生缘》和《傲慢与偏见》。它们是横空出世的呐喊,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他救的"女性范本"。作品中女主人公表现为以此生求再生——自我放逐与大胆追求,自我修养——把自己变成不是一般的我,我不嫁了的女性自救特点——自结良缘……作品贵在不仅反映了女性问题,还给女性以出路,从而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弗洛拉·恩瓦帕因其为尼日利亚第一位发表作品的女性作家而占有独特的地位。她的小说作品包括4部长篇小说《埃福汝》(1966)、《伊都》(1971)、《一个就足够了》(1981)和《女人就是不一样》(1986)以及篇幅短得多的《永远不再》(1975)。她是位多才多艺的作家,其文学天赋不仅表现在已经出版的短篇小说集《这就是拉各斯及其他故事》(1971)和《战火中的女人们及其他故事》(1980)。而且表现在她为小学生创作并发表的儿童故事。最近,她又出版《卡萨瓦之歌与稻米之歌》,从而进入了诗歌世界。  相似文献   

19.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杰出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大部分都与黑人女性的苦难和命运结合。《最蓝的眼睛》和《秀拉》是她最早的两部作品。在这两部作品中,莫里森塑造了两位在白人文化主导的社会里的黑人女性:佩科拉和秀拉。本文论述了两人在白人文化主导下的不同响应,佩科拉成为白人文化的牺牲品,而秀拉则是勇于追求自我的勇士。  相似文献   

20.
对女性个体意识与生命体验的书写是王安忆小说创作的恒定主题。在她的创作中始终以女性视角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女性的命运和前途。自八十年代的"雯雯"、"三恋",再到九十年代的《长恨歌》,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把握既有物质层面的叩问,也有精神层面的自省。其中《长恨歌》更为人们展示了在现代都市下女性真实琐碎的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