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世纪末,人类社会呈现出经济迅速发展、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繁荣,同时,又面临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现实,这就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的未来和前途.经济学作为研究如何有效配置资源的科学,其指导思想理应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
氢能与燃料电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源和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已有的能源和资源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消耗,特别包括石油、煤、天然气等在内的矿物质能源,不仅将在未来的一、二百年内耗尽,而且正在向大气排放每年以千万吨计的CO2、NOx和SOx,这些有害物质正在日益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环境是资源的载体,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发展必须依靠一定的资源基础和环境容量来支撑,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增长、福利的提高和资源存量、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成为困惑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也是必须正视并加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即源于此.  相似文献   

4.
统一规范资源科技名词迫在眉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在走进 2 0世纪之后得到了蓬勃发展 ,尤其是 2 0世纪中叶以来 ,跨学科综合研究广泛兴起 ,资源科学就是在这种学科的综合与交叉的潮流推动下 ,在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促发下发展起来的一个横向科学领域。资源是财富的源泉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在经历了近三百年的科学技术带来的工业革命之后发现 ,这个强大的物质文明的社会基础———自然资源 ,供应出现了危机 !由于人类忽视了对资源理论的研究 ,资源紧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资源问题愈演愈烈 ,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当前 ,我国正处…  相似文献   

5.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日益关注的四大问题。其中环境问题是制约经济发展、影响人类生活的严重问题。环境是经济系统的基础,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问题主要指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引起的环境破坏和污染,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  相似文献   

6.
论空间资源     
资源乃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它来自人类所处的天然环境。在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人类首先适应、认识和加以利用开发的是陆地表面上的包括土地、山、水、动物和植物的资源,进而开发利用的是地下的资源。随后,人类利用和开发的资源扩大  相似文献   

7.
资源与环境,是影响21世纪全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资源的匮乏,环境的恶化,灾害的频发,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在越来越难以承受这些压力.自20世纪70年代起,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解决上述问题的重大科学工程--大陆科学钻探,受到了许多发达国家的重视并得以实施.这不光是地学领域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科学技术,而且也是发展地质科学,解决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和灾害等重大问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载人航天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壮举,它大大扩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是进一步大规模开发与利用空间资源的重要手段,对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倡导人类在利用、改造和享受大自然的同时,统筹兼顾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和和谐发展.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链,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时期,放眼我国经济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政府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社会的发展战略,无疑把握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用循环经济理念重构传统经济流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出发,揭示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各种弊端,提出了用循环经济理念重构传统的经济流程,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对循环经济产生的时代背景、思想来源、基本原则和发展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可循环规律来重塑经济发展模式,形成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互动流程、生态化产业链对接和集成流程和企业内部可循环的工艺流程,促进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和利用的高效化,废弃物排放的无害化和再资源化,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和循环化。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在走进20世纪之后得到了蓬勃发展,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来,跨学科综合研究广泛兴起,资源科学就是在这种学科的综合与交叉的潮流推动下,在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促发下发展起来的一个横向科学领域。资源是财富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在经历了近三百年的科学技术带来的工业革命之后发现,这个强大的物质文明的社会基础——自然资源,供应出现了危机!由于人类忽视了对资源理论的研究,资源紧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资源问题愈演愈烈,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面临着比其他国家更大的资源压力。加快资源科学的发展,加大对资源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资源科学理论在经济发展中的指导作用,保证国家战略目标的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国资源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对我国自然资源大规模的综合考察,是由已故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开创并领导的。“七·五”期间,随着我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的广泛开展,资源研究日趋深入,资源科学开始萌生。80年代初期,世界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口总量急剧增加,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和人类需求的矛盾日益尖锐,对自然资源的研究成为世界最紧迫的课题。这时我国在单项资源研究的基础上,开始把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组织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等有关专业,在学科之间的渗透和交叉中,逐步发展了资源科学。资源科学属应用基础性科学,它是在地学、生物学、经济学及其他应用科学的基础上继承与发展起来的,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交叉发展的产物,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它是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化、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之间关系的科学,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资源,协调资源与人口、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演进。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安全,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的质量,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各级党委、政府,人口资源环境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都要充分认识这方面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艰巨性,牢固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克服盲目乐观和麻痹松懈情绪,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党和国家对资源问题的高度重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资源科学的要求,为我国资源科学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资源科学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在学科与学科间的渗透、交叉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新的或具有特定属性和内容的名词术语。这些词语通过复合构成或缩略成新的概念。但由于人们认识的不同,产生的条件环境不同,对同一个名词术语的解释也不尽相同。科技名词是表达科学内容的最好的形式,只有通过它才能及时有效地开展学术交流和科技传播,否则很难变成他人的思想和行动,而且科技名词表达的内容不同,其目的也不一样,因此正确、合理规范科技名词,是科学发展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了21世纪后,资源科学在我国的发展更是空前的迅猛。据不完全统计,有上百所大专院校设立了资源科学方面的院系,并在着手计划培养硕士、博士生。而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资源科学,面对新理论、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的发展形势,还没有自己规范统一的名词术语,这势必给资源科学的研究、教学等各个方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实现资源科学名词术语的标准化、规范化迫在眉睫。规范与统一学术名词,是学科建设、学术发展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而且事关国家与民族的科学技术发展。在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祖国的统一大业,无不需要科技名词术语的规范与统一。为实现我国现代化第三战略目标,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和国家对资源科学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受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委托,于2002年8月在北京成立了“全国资源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拉开了我国资源科学技术名词撰写与审定工作的序幕。资源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先生任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玉林、李文华、孙九林以及刘纪远、何贤杰、史培军、李晶宜、曾岩、陈传友等任副主任委员,组成了46位专家参加的审定委员会。日前,审定工作在全国科技名词委的支持领导下已经启动。作为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资源科学名词审定工作任务是艰巨的,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属于创新范畴,难度很大。计划审定的名词分为总论、基础资源学、应用资源学和区域资源学四篇,约3000~4000个名词。2002年底完成名词的筛选工作,2003年完成全部释义和审议工作。开展资源科技名词审定工作,标志着我国资源科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由建立资源科学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新时期,我国广大资源科技工作者,一定不辜负国家和社会对我们的期望,把资源科学的研究推向深入,为全面、合理解决我国面临的资源问题努力奋进! ①陈传友是资源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②王安宁是资源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秘书。  相似文献   

12.
“以地球为本”的生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革命"加上"知识就是力量"和"以人为本",三者之合力的最大作用,就是加速了对地球资源的掠夺和毁损。今天的人类之所以会遭到地球的疯狂报复,就是因为地球作为一个巨型的有机体和生命体,只自在自为地服从其生生不息的规律。其中,不只是构成地球的各个圈层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且与人和自然构成一个整体。人类要想解放地球和自身,只有"以地球为本"遵循其创生法则,建立环保法规体系,将生产正义贯彻生态学始终,摆脱高消耗、异化消费、唯利润生产和破坏性经济,实现天地人合一,才能真正消除环境损毁、资源枯竭、生态危机,最终达到保护地球、拯救物种、维护人类合规律生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及其生态伦理底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的经济活动亦发生了重大的转向,知识经济与循环经济成为新经济发展的主流。知识经济要求加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以实现经济活动的知识化转向;而循环经济刖要按照生态规律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确保生态平衡,以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相对于知识经济而言,我国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尚处在启蒙阶段,本文试从循环经济的一些问题厦其生态伦理底蕴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后基因组时代,人类遗传资源成为生命科技领域创新性研究的资源基础。人类遗传资源的伦理与法律规范的特殊性可能在于"人"作为主体的自主决定权,以及"人与人类"的"社会/自然"属性的复杂性。这种特殊性在知情同意范畴内体现得尤为深刻。当"人"的自主决定权面对人类遗传资源的长效性和遗传性特征以及"人与人类"的"社会/自然"属性的复杂性时,便产生了个人同意、家庭同意与群体同意、概括同意与具体同意、本人同意与代理同意等实践难题。面对这些难题,在人类遗传资源立法的渐进变革中应保持法律规范与生命伦理规范间的张力,对知情同意在立法中适度规定。  相似文献   

15.
以奢华淫靡、铺张浪费为特征的异化消费,无疑是浪费物质资源、导致能源危机、破坏生态环境、助长恶习、滋生腐败、损伤社会道德、贬损人类精神、传染妒忌心理、刺激人的贪欲、滋长人的私心、阻滞人类发展的毒痈。对此,我们需要站在生态学高度,弘扬自然主义、人道主义、集体主义和人类意识;倡导日常生活的简约原则、劳动闲暇一元论;塑造高尚人格;推广合理增长的经济模式,消除高生产、高成本、高消耗;使经济紧密联系人类的基本需求和最低需要,克服异化消费;抵制人类日益膨胀的欲望,消灭穷富分化,杜绝豪奢浮华,遏制人性蜕变;回归人的朴实本真,使其变得更具活力与强大。  相似文献   

16.
资源与环境科学是直接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应用基础科学,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支柱之一,但资源和环境问题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地观测系统是以飞机、卫星等飞行器为观测平台,利用运动成像载荷获取地球表面与表层的大范围、高精度、多层次空间信息的一种尖端综合性技术,是掌握资源与环境态势,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灾害频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现代战略高技术手段,对国家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作用。已成为当今世界高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技术领域。  相似文献   

18.
资源resources“资财之源”,是创造人类社会财富的源泉。马克思认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是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 自然资源naturalresources自然界存在的有用自然物。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与能量,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气候、生物、水、土地和矿产等5大门类。  相似文献   

19.
《科技术语研究》2008,(2):15-17
资源resources“资财之源”,是创造人类社会财富的源泉。马克思认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是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 自然资源naturalresources自然界存在的有用自然物。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与能量,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气候、生物、水、土地和矿产等5大门类。  相似文献   

20.
<正>日前,备受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公布,并将于7月1日起开始施行。据了解,《条例》是在1998年制定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施行经验基础上,从加大保护力度、促进合理利用、加强规范、优化服务监管等方面对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做出的规定。这意味着,时隔20年后,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进一步迈向制度化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