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温敏不育水稻培矮 6 4S在三叶期经 38℃ (恒温 )热激处理后幼苗增长率、叶片长度、叶鞘长度和茎叶干重都极显著低于该品种经 2 2℃ (恒温 )处理后的上述各项指标 ,幼苗生长发育受到明显抑制。而常规水稻师大 435经 38℃ (恒温 )热激处理后及供试的两个材料经 2 2℃ (恒温 )处理后的幼苗都表现出正常生长发育。但两个温度 (38℃和 2 2℃ )处理后对常规水稻师大 435和温敏不育水稻培矮 6 4S的根的生长发育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温敏不育水稻培矮64S芽期经热激(38℃)处理后,与其在22℃条件下相比较,芽蛋白组分表现出明显差异;在大于97.4KD、小于14.4KD和66.2~42.7KD范围内分别新增2条、1条和3条蛋白质带,另有8条带加强(42.7~14.4KD)和2条带减弱(97.4~42.7KD)。与热激条件下的常规稻湘晚籼2号比较,培矮64S经热激(38℃)后新增了4条蛋白质带,另有2条带加强和1条带减弱。在热激后,温敏不育水稻培矮64S芽中蛋白质组分的这些变化,必然引起植株体内某些酶系统的改变,以致影响芽的正常生长发育,使芽的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  相似文献   

3.
温敏雄性不育水稻几种同工酶的热激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芽期,苗期和减数分裂期分别对温敏雄性核不育水稻培矮64S,常规水稻湘晚灿2号进行38℃、25℃、22℃处理,分析其芽期,苗期和减数分裂期同工酶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温生核不育水稻培矮64S在热激条件下同工酶比常规水稻湘晚籼2号的变化大。热激条件下三种同工酶的变化,以细胞色素氧化酶最大,酶次之,过氧化酶最小。  相似文献   

4.
温敏雄性核不育水稻几种同工酶的热激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芽期、苗期和减数分裂期分别对温敏雄性核不育水稻培矮645、常规水稻湘晚籼2号进行38℃、25℃、22℃处理,分析其穿期、苗期和减数分裂期同工酶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温敏雄性核不育水稻培矮64S在热激条件下同工酶比常规水稻湘晚籼2号的变化大。热激条件下三种同工酶的变化,以细胞色素氧化酶最大,醋酶次之,过氧化物酶最小。  相似文献   

5.
温敏不育水稻培矮64S芽期经热激(38℃)处理后,与其在22℃条件下相比较,芽蛋白组分表现出明显差异:在大干97.4KD、小于14.4KD和66.2~42.7KD范围内分别新增2条、1条和3条蛋白质带,另有8条带加强(42.7~14.4KD)和2条带减弱(97.4~42.7KD)。与热激条件下的常规稻湘晚籼2号比较,培矮64S经热激(38℃)后新增了4条蛋白质带,另有2条带加强和1条带减弱。在热激后,温敏不育水稻培矮64S芽中蛋白质组分的这些变化,必然引起植株体内某些酶系统的改变,以致影响芽的正常生长发育,使芽的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  相似文献   

6.
高温敏核不育水稻幼苗生长发育的热激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温敏感核不育水稻培矮 64S 在热激处理后, 幼苗叶蛋白质组分与其可育条件下( 22℃ )相比, 表现出明显差异:在分子量为 97. 4~ 14. 4 KD 范围内共表现出 6 条蛋白质区带的变化, 其中 4 条新增加, 2 条减弱. 在热激条件下, 与常规稻湘晚籼 2号相比较, 培矮 64S 亦表现出了 7条蛋白质区带的变化.这些蛋白质组分的改变必然引起体内某些酶系统的变化,而影响幼苗的正常生长发育, 使幼苗生长受到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7.
热激对温敏不育水稻花粉育性与花药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温敏核不育水稻培矮64S在热激(38℃)条件下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花药蛋白质组分与其可育条件(22℃)下的相比较,表现出明显差异:在相对分子量大于97.4ku,97.4ku-14.4ku及小于14.4ku三个区域内共新增加了3条蛋白质带,在相对分子量为97.4ku-14.4ku范围内有7条蛋白质带明显加强。在热激激(38℃)处理后,与湘晚籼2号相比较,培矮64S亦表现出了6条蛋白质带的变化:即在相对分子量大于97.4ku和小于14.4ku两区域内共新增加了3条带,而在相对分子量为97.4ku-14.4ku之间则缺失了3条带;但培矮64S在可充分温度(22℃)下的蛋白质组分扫描图谱则与湘晚籼2号在可育的38℃下蛋白质组分扫描图谱基本一致。因此培矮64S在不育温度(38℃)条件下所引起的花药蛋白质组分的变化可能会使某些酶系统发生改变,以致花粉的正常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不能很好地进行,最终导致花粉败育。  相似文献   

8.
邓国富 《广西科学》1997,4(1):38-42
以农垦58S、7001S、5047S、W6154S、KS-9、培矮64S、安农-1S和5460S8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为材料,在广州盛夏7月-8月份对各不育系的不育性表达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并对生转换的同步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不育性表达的同步性以安农-1S和7001S较好,各体不育怀整齐,其他6个不育系的不育性表达的同步性较差,株间、株内穗间颖花间的花粉育性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连续单株  相似文献   

9.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不育性表达的同步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农垦58S、7001S、5047S、W6154S、KS9、培矮64S、安农1S和5460S8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为材料,在广州(23°08′N)盛夏7月~8月份对各不育系的不育性表达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并对育性转换的同步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不育性表达的同步性以安农1S和7001S较好,群体不育性整齐,其他6个不育系的不育性表达的同步性较差,株间、株内穗间、穗内颖花间的花粉育性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连续单株套袋对降低株间、株内颖花间的花粉育性差异效果不大。遗传纯合的不育系单株间、株内颖花间的育性转换是不完全同步的。不育同步性可作为评价光温敏核不育系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温敏不育水稻热激条件下生理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温敏核不育水稻培矮64s在高温激(38度)条件下,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花药中的游离氨基酸总量明显高于可育温度下的游离氨基酸总量;而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则明显低于可有育温度下的,这种热激反应必然影响花粉母细胞的正常分裂,以致花粉不能正常发育,最终导致花粉败育。  相似文献   

11.
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是从晚粳水稻农垦58中发现的雄性不育自然突变体[1],在两系杂交稻制种、增产上有巨大潜力.但是,光敏核不育的机理并不清楚,同时还存在温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加强基础研究,而对农垦58S光生理学的研究是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连锁标记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系法杂交稻是一种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重要途径,主要依据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在不同条件下的育性转换用于配制杂交种.以培矮64S(PTGMS)与明恢63杂种自交的F2代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放大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离与培矮64S的PTGMS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在F2代2个分别代表可育和不育的群体以及亲本株系中,采用100个RAPD引物扩放基因组DNA筛选多态性DNA片段.RAPD引物S8产生的DNA片段中,除重复顺序外,有一个长度为0.85kb片段为单拷贝.分子杂交表明,这一单拷贝标记与培矮64S的PTGMS基因连锁.  相似文献   

13.
对水稻光温敏不育系培矮64s二倍体和四倍体的颖花和剑叶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培矮64s四倍体的颖壳长、颖壳宽、花药长、花药宽、柱头长、柱头宽和剑叶夹角等性状都较二倍体显增大;剑叶长和剑叶宽显减小。相关分析表明,倍性对性状间相关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量上,即影响相关性的程度,对相关性的性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在低温胁迫下外源ABA对高原水稻自由基清除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喷洒外源ABA(脱落酸10-5mol/L)在水稻2叶期的幼苗上(3000lx,12h/d),24h后,分别测定了不同处理的水稻幼苗,发现在低温胁迫2~4d(4±1℃,1000lx,24h/d)中以及回温恢复2~5d(2±1)℃,3000lx,12h/d)中,自由基清除系统的膜保护酶──超氧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X)的活性增加,非酶促保护系统中的抗氧化剂──抗坏血酸(ASA)和还原性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增加,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减少.实验证明外源ABA在光下能明显提高水稻幼苗自由基清除系统的防御能力,增强水稻的抗冷性  相似文献   

15.
逆温对水稻幼苗SOD和CAT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幼苗在逆温下SOD和CAT活性平行地变化,40℃下处理,10h以内活性渐升.40℃下处理6h后恢复培养,或在4℃下处理不同时间,W6154S和华03的反应有差别.逆温下2种酶的同工酶都出现新酶带.  相似文献   

16.
粳稻品种“嘉花1号”经甲基磺酸乙酯(EMS)化学诱变处理,获得一个稳定遗传水稻幼苗高温白化复绿突变体tcd52.该突变体在高温(>24℃)条件下,二叶期叶色呈白色失绿,三叶期开始复绿,四叶期后与野生型没有明显差异;而在低温(20℃)条件下,tcd52突变体苗期叶色与野生型一致呈绿色,无白化现象.利用该突变体tcd52与“培矮64S”杂交构建F2遗传群体,发现苗期的高温白化复绿叶色性状受到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并将该突变基因(tcd52)定位在水稻第5染色体上的ID05M16025和ID05M16113分子标记之间的127 kb区间内,经测序推定突变基因是编码PPR蛋白的基因LOC_Os05g49920.结果表明:tcd52是一个受高温响应且影响水稻早期叶绿体发育的关键基因.今后将进一步对tcd52基因进行研究,以加深了解温度对水稻叶绿体分子发育机理.  相似文献   

17.
SOD模型化合物对水稻幼苗抗寒性影响机理初探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用一定浓度范围(2.5-5.0mg/L)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模型化合物以浸种和喷洒相结合的方式处理水稻幼苗,以幼苗二叶一心期为低温胁迫期,结果表明处理能够维持低温胁迫后水稻幼苗体内较高的SOD活性,较低的MDA含量和电解质渗漏显示SOMC处理对低温胁迫苗的保护作用,然而稍高浓度的SOMC处理则有一定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用不同浓度的2,4-D处理水稻幼苗,结果表明:高浓度的2,4-D对水稻幼苗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POD、SOD的同工酶谱带有的减弱或消失;低浓度的2,4-D对POD、SOD有激活作用,POD、SOD同工酶谱带有的增强或出现新谱带。  相似文献   

19.
以0.1%、0.3%、0.5%、0.7%4种浓度的低聚壳聚糖处理两优培几水稻幼苗,研究低聚壳聚糖对水稻幼苗抗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聚壳聚糖可以增加水稻幼苗的抗冷性,其中以0.5%的效果最好.低温下经低聚壳聚糖处理水稻幼苗类囊体膜的室内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的主峰值、类囊体膜脂不饱和脂肪酸指数(IUFA)、PSⅠ和PSⅡ电子传递活性、叶绿素含量均比低温对照高.低聚壳聚糖处理保护了类囊体膜系统,减缓了低温对光合机构的破坏,增强了水稻幼苗的抗冷性.  相似文献   

20.
用普通小麦的不育系和保持系为材料,经高温处理以后,提取其线粒体多肽和可溶性蛋白做SDS-PAGE分析,发现不育系与保持系在热激后其线粒体多肽的电泳图谱均有相互趋同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