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8 毫秒
1.
生产力既是促进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也是整个时代、整个社会不断进步的结果。审美是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它是一种综合的活动,服从认识的一般规律,即从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到抽象深刻的理性思维。在简要阐释生产力的历史发展对于审美的意义后,较为深入地分析了不仅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类审美的产生,而且生产力的发展也丰富了人类审美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2.
科学创造性思维在特征上表现为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互补,在思维方式体现为发散式思维与收敛式思维的有机结合,其思维主体必须做到知、情、意相统一。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任何的前进都是理论实践相结合最终达到的质的飞跃。因此,必须加强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验性,教会学生如何去正确的理解管理理论、运用管理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固本创新,以达到培养学生敏锐的直觉力、创造性思维以及严谨科学的学习能力。真正达到学科所要求的学习理念和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一、什么是科学 ?科学最早起源于古代奴隶制社会 ,是人类社会实践发展的产物 ,是人类世世代代以每一代人、每一个人有限的认识能力 ,去探索无限的外在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的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由科学的发明与发现构成的知识技术体系 ,二是由科学的理性思维和经验性构成的科学精神。科学的发明发现是科学多样性的表现 ,是人们经常可以接触到的种种知识和技术。理性思维和经验性则是科学内在统一性的表现 ,构成科学精神的实质。所谓理性思维 ,并非指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或一定的审美规范而被称为“合乎理性”的那种思…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人文作为人类文明的两翼都起源于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前者、后者分别产生于对人与自然关系规律、人与人关系规律的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认识、实践分门别类的分化,引起了科学与人文在一定程度上的分离,使得科学技术成为一柄既可以造福人类、又可能危害人类的双刃剑。当代新技术革命的综合化趋势使科学与人文两大文化相互复归: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将通过系统的纽带复归于人文精神,不断进化着的人文文化也必将复归于以客观因果规律为基础的科学文化。  相似文献   

6.
<庄子>"体道"在思维方式上运用直觉思维、意象思维等具体思维方法,强调主客合一,具有情感性、形象性和创造性.这些特点使其与审美直觉、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创造等审美心理活动具有了同构性."体道"不仅奠定了民族审美心理的哲学基础,而且直接孕育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和理论.  相似文献   

7.
考察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历史演进,即人类思维在古代是追求和谐统一的本体论思维方式,是一种原始粗暴的和谐统一,人性归属于物性,人的主体性被淹没;近代哲学认识论的思维方式高扬人的理性和主体性的同时又过分地强调主客两分,把人与世界的关系僵硬化、对立化;现当代社会人类生存的危机使哲学家们寻求一种超越主客意识的和谐思维方式。由此去认识和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认为和谐思维方式具有其逻辑发展必然性。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代中国,最迫切需要转变思维方式,以超越主客意识的和谐思维方式指引对人和世界关系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两大问题之一,也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学术界,人类社会的发展究竟是应“以人为中心”,还是要“以环境为中心”的讨论未能统一。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内涵及和谐发展理念构建三个方面的探讨,认为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争论终将要统一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与模式中来,并提出了构建和谐发展理念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论数学直觉思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鲍晓云 《江西科学》2004,22(2):135-137
数学直觉思维在数学思维活动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介绍了数学直觉思维的概念和数学直觉思维的简约性、创造性和自信力3个特点。通过以扎实的知识基础。提高审美能力,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设置直觉思维的意境和动机诱导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  相似文献   

10.
数学直觉思维的概念和本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了数学直觉思维的概念和本质。指出数学直觉思维是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人脑的高级机能,是主体的数学知识经验和心理生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并探讨了数学直觉思维与数学的逻辑维、形象思维间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11.
王维作为中国的诗人,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饱含禅意,幽静而清丽,空旷而淡雅。他把禅宗思想与宗教情感融入自己的诗歌创作,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内涵,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王维与禅宗思想的渊源、王维山水诗的创作与禅宗思想的关系、禅宗思想对王维山水诗诗风的影响,使王维山水诗不仅体现了自身个性,而且也是中国山水诗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在深入分析女性胸部造型自然尺寸关系的基础上,依据力学理论和审美原则,提出了一种内衣设计方法,可以将女性胸部调整到最为美观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秦伟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7):99-102
黄金分割在艺术创作领域中无所不在。它作为一种美的规范。指引着艺术工作者的创作方向。介绍了黄金分割理论的基本概念,并探讨了黄金分割与审美之间的关系,结合具体的钢琴乐曲创作例子,分析了黄金分割定理在钢琴创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吴海燕 《科技信息》2009,(17):79-79
音乐欣赏是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的活动。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念,通过欣赏者对音乐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与鉴赏。在音乐欣赏中要紧紧抓住欣赏者情绪情感的变化,创设富有音乐性和形象化的美好意境,帮助欣赏者积极主动地投入音乐活动,使音乐审美始终具有独特的情感色彩。因此,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既与我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又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弘扬。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比较,以期发现两者的本质区别及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把毕生的心血都用在了人类的解放事业上,他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唯物史观理论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运动规律的揭示,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宣告了资本主义社会也仅仅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而已。剩余价值这一伟大的发现为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奥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两大发现正式宣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科学社会主义则指明了无产阶级实现解放的道路以及人类所要实现的社会目标。科学社会主义依然处于不断的"发展"中,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对人的本质的把握上。这就是把人看作社会关系的总和,着重从社会关系中的最根本的关系即经济关系出发来研究人。这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倡"以人为本"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方法论的角度看,马克思实际上是把人放在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中来考察,同时又把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提升到人的高度来认识。他提出这样一个重要命题:"人是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基础和承担者。"这一命题蕴含着深刻的人学思想,对于我们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能带来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上个世纪的亚洲美学家们往往依据西方美学传统的基本模式来考察各种美学问题;但实际上,亚洲各国也有自己的与西方不同的美学传统。通过对中西美学传统的比较性考察,探讨中国美学在21世纪人类美学的总体发展中所具有的世界性意义。从中国美学的视点看,美不仅在人与审美对象的关系中具有单纯审美的意义,而且更在人的存在自身中具有形而上的意义;人不仅是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的创造者,而且首先是人自身美的存在的创造者。事实上,只有当人自身的存在首先在形而上的意义上达到了美的层面时,人才有可能一方面在外部世界中创造出审美的对象,另一方面在内心世界中形成审美的心理。中国美学的这一洞见无疑能够大大扩展21世纪人类美学的理论视界和研究内容,使其超出西方美学传统的有限观念,甚至将其提升到人的存在的形而上层面,从而使其对人类的进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张蓉 《潍坊学院学报》2007,7(4):145-147
根据当前健美操的学习状况运用文献资料法、重点访问法和访谈法,提出影响健美操美的诸多因素中的主要因素,在谈论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健美操美的效果的相应对策,希望对健美操教练和学生在表现健美操动作之美时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20.
从人脑思维结构的角度,探讨科学理念与人文精神相互关系的基础,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人类自身及人类社会的平衡发展。对人脑研究的结果表明,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都是人脑在不同区域活动并相互作用的产物。科学家、艺术家正因为创造性地发挥了大脑的潜能,使左右脑协调一致,使抽象严谨的科学思维与想象联想的艺术思维相互激发,才做出了超凡的成就。只有用科学精神与人文思想武装头脑的人,才是既符合人自身的需求,又符合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