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文[1]和[2]中,我们已经论证了可能存在两类中子星——由正常中子物态构成的正常中子星和由反常中子物态构成的反常中子星。文[1]和[2]用的都是均匀星体模型近似。文  相似文献   

2.
在基本粒子物理学中,存在着四种作用。弱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工作已有很大的进展,但是还存在着不能解释ΔI=1/2规则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反常弱作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曲钦岳 《科学通报》1981,26(23):1436-1436
在文献[1]和[2]中,我们已经论证了可能存在两类中子星——由正常中子物态构成的正常中子星和由反常中子物态构成的反常中子星。文献[1]和[2]用的都是均匀星体模型近似。文献[3]讨论了非均匀星体模型,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按照李政道等所提出的反常核态理论,自然界可能存在一种强作用的同位标量O~ 介子,它与核子间的耦合相当于将核子的静止质量由m_n换成  相似文献   

4.
朋友,在这里首先对微观世界的"心脏"——原子核作一简单介绍。我们对"万有引力"(如苹果落地)和"电磁力"(如正负电荷互相吸引)再熟悉不过了,但研究表明,在原子核中还存在着另外两种力……  相似文献   

5.
凡文 《大自然探索》2002,(10):14-16
今年,厄尔尼诺现象再现,全球气候反常;许多地区洪水泛滥,伴随着这一气候现象,威胁人类健康的瘟神——  相似文献   

6.
罗辽复 《科学通报》1975,20(7):318-318
一、δ作用和μ—e质量差 最近发现的超窄共振粒子φ(或J)的衰变中可能存在着φ→μ~ μ~-和φ→e~ e~-衰变率不等的情况,联系到矢介子(?)、ρ°轻子衰变中的Γ_(ee)≠Γ_(μμ),我们认为这种μ—e不对称性可能和导致μ—e质量差的相互作用(反常作用——本文中称之为δ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熔化通常表现为吸热和体积膨胀,对放热或体积收缩的反常熔化现象的研究在凝聚态物理中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研究了非晶硫反常放热熔化的机理,进行了加热过程中特别是放热熔化前后非晶硫的拉曼光谱分析,表明熔化前的非晶硫中含有大量聚合链结构的团簇,熔化后的液态硫则主要为S8环团簇结构,非晶硫放热熔化过程中应该伴随着链环转变.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结果表明链环转变过程是放热的.文中提出非晶硫的反常放热熔化过程是链环转变和熔化过程的耦合,还进一步讨论了非晶硫反常熔化过程中的链环转变与非晶硫晶化过程中链环转变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方励之 《科学通报》1979,24(4):167-167
在文献[1]中我们已经证明,可能存在两类中子星,由正常中于物态构成的正常中子星以及由反常中子物态构成的反常中子星。当星体质量M<0.8M_⊙时,正常中子星是稳定的,反之,当M>0.8M_⊙时,反常中子星稳定。还指出,在M>0.8M_⊙及M<0.8M_⊙两区域,分别还有亚稳的正常中子星及反常中子星,并估计,稳定星与亚稳星之间的能量差约为10~(-2)M,所以,当整个星体发生相变时能放出10~(52)尔格的能量,这恰恰是超新星爆发的能量量级。因  相似文献   

9.
邢旭 《科学通报》1985,30(22):1701-1701
反常霍耳效应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可是由于对它的理论解释目前还存在很大的分歧,所以至今这方面的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还都正在进行之中。 到目前为止,在各种半导体样品中,已被发现的全部反常霍耳效应,均出现在低温或超低  相似文献   

10.
n-Ge在室温以上的反常磁致电阻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旭 《科学通报》1986,31(10):730-730
反常磁致电阻效应的研究,虽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可是由于对它的理论解释,目前还存在很大的分岐,所以至今这方面的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还都正在进行之中。 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反常磁致电阻效应,均出现在低温或超低温区,其表现主要为以下  相似文献   

11.
胡宁 《科学通报》1965,10(4):347-347
SU(3)群的八重态理论曾经预言各种超子的反常磁矩μ的值。到现在为止,人们尚无法用实验直接测量这些超子(除A超子外)的磁矩来和理论比较。早些时候,Feynman和 Speisman以及Oishi和Katsumori已经用计算说明核子反常磁矩的存在是使得中子比质子略重的原因。如果核子只通过电荷e和电磁场作用,那么质子和电磁场间的作用将产生电磁质量,这就使得质子的质量大于中子的质量。但质子还可以通过反常磁矩和电磁场作用,这两种作用的相互干涉使得质子的电磁质量反而小于纯粹由反常磁矩所产生的中子的电磁质量。这正是我们所观察到的情况。在场论计算里,上述造成电磁质量的过程由图1  相似文献   

12.
沈有根 《科学通报》1986,31(14):1117-1117
黑洞的热辐射-Hawking辐射已有了许多讨论。我们知道黑洞还存在着另一种辐射,与温度无关的自发辐射——非热辐射。最近赵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相似文献   

13.
动态点击     
银河围绕着两个黑洞旋转最近,巴黎天体物理学研究所的科学家指出,银河在围绕着两个黑洞旋转,而不是先前认为的围绕着一个黑洞旋转。法国科学家发现,位于我们银河中心的黑洞附近还存在着另一个小黑洞。人们早已知道人马座А黑洞,它几乎比太阳大400万倍。而以让·皮埃尔·梅伊阿尔博士为首的研究人员发现的这个新黑洞则要小得多,仅比太阳大1300倍,两个黑洞之间的距离约为1.5光年。我们能找到外星人吗如果宇宙的其他地方确实存在生命,那么我们——甚至我们的后代——在有生之年找到外星人的可能性有多大?搜寻外星人——不论是否属于智慧生命—…  相似文献   

14.
反常中子星     
方励之 《科学通报》1978,23(2):106-106
1974年,李政道等提出反常核态理论,他们预言当核子的数密度大于某个临界值n_c(其值略大于通常原子核内的核子数密度)时,将发生正常核态向反常核态的相变。由中子星结构的计算知道,这种星内的中子数密度恰好在n_c附近,已具备了中子态相变的条件。因此对于中子星自然会提出如下一些问题:(1)在某些中子星内是否已经发生了由正常中子态到反常中子态的相变?(2)是否可能存在有一种新型的致密星体——反常中子星?(3)是否可能有亚稳的致密星体,例如,亚稳的正常中子星或亚稳的反常中子星?  相似文献   

15.
聚丙烯釜内合金研究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慧  逯丽  董金勇 《科学通报》2008,53(16):1993-1998
以催化合金化(Catalloy)为代表的反应器颗粒技术(RGT)的开发和应用使从反应器内直接合成宽范围的聚丙烯釜内合金(聚丙烯多相共聚物)成为现实, 极大地拓宽了聚丙烯的性能范围, 为其更广阔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目前, 中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为聚丙烯釜内合金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聚丙烯在汽车塑料中的大范围应用符合汽车材料轻量化和可回收化的发展要求. 然而, 中国聚丙烯釜内合金的基础和工程化研究均处于起步阶段, 能否成功突破国外专利技术封锁、获得自主创新的聚丙烯釜内合金技术, 面临极大挑战. 通过制备高孔隙率氯化镁(MgCl2)负载齐格勒-纳塔(Ziegler-Natta)/茂金属复合催化剂, 我们提出了全新概念的聚丙烯釜内合金化学方法; 通过调控催化剂形态与组成、控制聚合反应和优化聚合工艺, 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丙烯釜内合金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6.
新知短讯     
1升海水中有多少种细菌根据“普查海洋生命”国际计划工作的研究人员利用快速识别微生物DNA片断的新工艺查明了1升海水中拥有约2万种不同细菌。海水样本取自大西洋和太平洋深度从550~4100米的8个水域,在这些水域中存在反常高温或反常低温的极端环境。这种快速识别工艺能发现海水中特殊微生物种类,其中很多种微生物存在数量非常少。专家承认,这项研究推翻了原先对海洋细菌多样性的估计,海洋中不同种类的细菌数量可以达到1000万种,而不是现在认为的500万种,这说明我们对海洋的了解还很不够,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普查海洋生命”国际计划…  相似文献   

17.
英国伦敦圣巴塞洛缪医院医学电子学部研制成功一种完全新型的白血病和其他血液病诊断工具,它采用了电泳现象和多普勒效应,可以测定血细胞在电场中的运动速度,目前还只能测定血细胞的电泳迁移率。电泳迁移率同细胞的大小有关,同细胞表面的电荷量也有关系。有证据表明,有些人的红血球表面的电荷量反常,而患白血病的人,有些白血球表面的电荷量也反常。  相似文献   

18.
张延忠 《科学通报》1984,29(13):825-825
一些研究者对各种金属软磁合金测得的每周损耗和频率关系曲线表明,在500Hz以下呈现明显的非线性,并且具有相当大的反常损耗,这是各种软磁合金共有特性。对非线性来源,大多数人认为是由于畴壁间距随频率升高而减小引起的,而Sasaki却认为是由于热起伏磁后效引起的,并且对损耗贡献一个对数项lnf。Ferrari等人在实验上证明了在3% Si—Fe合金中确实存在着畴壁的热激活运动,从而存在着热起伏磁后效。  相似文献   

19.
白迺彬 《科学通报》1978,23(9):544-544
乙炔与氯化氢气相加成反应 C_2H_2+HCl→C_2H_3Cl是基本有机合成的重要反应之一。到目前为止,已知有二十余种金属氯化物显有催化活  相似文献   

20.
数十年来,科幻小说作家们一直在梦想着这样一个世界,其中话语是人和机器之间最常用的交流手段。这部分是因为我们强烈希望计算机具备像人一样的行为。但还不止于此话语是天然的交际手段——人人都是先学会说,再学会读和写。话语的效率也很高——大多数人说话的速度为打字速度的5倍,或许为写作速度的10倍。话语也是很灵活的——我们进行谈话时无须触到或看到任何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