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文Ⅰ、Ⅱ中报道了叶绿素的一种电化学分析方法,讨论了叶绿素a,b电还原的机理以及去镁叶绿素和它的一种金属叶绿素CuCh1的伏安特性。本文报道锌-去镁叶绿素的伏安行为,并与CuCh1的行为相比较,用以观察植物生长必需的另一重要微量元素锌在转换叶绿素中镁离子后的电化学氧化-还原性能,并指出它们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涮烫时间对绿叶菜中叶绿素含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菜在涮食过程中随涮烫时间的延长,叶片中的叶绿素被降解的程度逐渐增大,营养成分迅速流失。故涮锅食用绿叶蔬菜时,应把握科学的涮烫时间,最大程度地保留营养。甘蓝和生菜开锅即捞,油麦开锅1 min、油菜开锅3 min、茼蒿开锅5 min时捞起食用,叶绿素的营养最高。但稍微多煮片刻,生成性质更为稳定的脱镁叶绿素,有利于肠胃的杀菌,对肠炎、腹泻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时间过长则脱镁叶绿素也逐渐降解,营养殆尽。  相似文献   

3.
藻类叶绿素及其降解产物的测定方法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本文综述了用分光光度法,荧光检测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藻类叶绿素及其降解产物的方法.分别详细介绍了各种方法的设备,程序,计算公式及特点.此外,还介绍了藻类类胡萝卜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本文按测定方法分为六个部分:(1)叶绿素a,b和c的分光光度法测定(三色法);(2)叶绿素a的荧光检测法;(3)存在脱镁叶绿素a时叶绿素a的分光光度法测定;(4)存在脱镁叶绿素a时叶绿素a的荧光法测定;(5)高效液相色谱(HPIG)测定藻类的叶绿素及它们的降解产物;(6)HPLC测定藻类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  相似文献   

4.
鲜竹叶中叶绿素的超声波萃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爱国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6(21):3474-34753529
研究了利用超声波萃取鲜竹叶中叶绿素的新方法.以分光光度计定量测定所萃取的叶绿素.结果表明,与常用的有机溶剂提取法相比,超声波萃取法不仅萃取率高、速度快、效率高,而且是室温提取,无需加热,节约能源.  相似文献   

5.
在文Ⅰ中报道了叶绿素的电化学分析方法讨论了叶绿素a,b的电还原机理。本篇报道去镁叶绿素和它的一种金属叶绿素的电化学行为。在水溶液中,Pheo有卟啉相拟的一步还原波,而铜-叶绿素又有与CuTPPS相似的络合物还原波。金属叶绿素环V上的羰基仍是活性还原部位。  相似文献   

6.
混合溶剂提取水葫芦叶绿素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葫芦叶片所含叶绿素的提取动力学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在甲醇与丙酮混合溶剂叶绿素提取动力学行为。借助连串反应模式建立了叶绿素提取动力学方程,该方程能很好地描述从水葫芦叶片中提取叶绿素动力学特性,为水葫芦提取叶绿素过程开发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在光合体系中,叶绿素分子可以和不同的氨基酸配位.笔者用密度泛函方法,研究了不同氨基酸与镁细菌叶绿素a和锌细菌素a配位时,离解能和氧化还原势的变化情况.计算及分析结果表明,镁细菌叶绿素a分子中的金属镁原子被锌原子取代后,氧化还原势变化不大.并且不同氨基酸分子与2种细菌叶绿素分子配位时,所引起氧化还原势的变化可以弥补因镁被锌取代所引起的变化.这2种互补的作用使得锌细菌叶绿素a分子在光合作用中仍然是一种很好的电子传递体.最后用TDDFT方法,计算了2种细菌叶绿素a分子在气相中的吸收光谱.结果表明锌细菌叶绿素a的吸收光谱相对于镁细菌叶绿素a的吸收光谱有6~7nm的蓝移,这与实验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在文Ⅰ、Ⅱ中报道了叶绿素(Ch1)的一种电化学分析方法,讨论了叶绿素a,b电还原的机理以及去镁叶绿素(pheophytin)和它的一种金属叶绿素(MCh1)CuCh1的伏安特性。本文报道锌-去镁叶绿素(ZnCh1或ZnPheo)的伏安行为,并与CuCh1的行为相比较,用以观察植物生长必需的另一重要微量元素锌在置换叶绿素中镁离子后的电化学氧化-还原性能,并指出它们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浮游植物叶绿素a测定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分光光度法测定浮游植物叶绿素a的规范方法进行改进,利用丙酮加热过程提高了丙酮的萃取能力,并对丙酮浸渍提取时间进行了探讨,证明改进法更能有效地提取叶绿素a,并且该方法更为简便、容易操作,可以适用于叶绿素a的常规监测。  相似文献   

10.
虾病暴发前虾池中一些环境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实验研究1994年5-8月即墨金口养殖场虾病发生前,养虾池叶绿素a总量、去镁叶绿素含量、不同粒径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以及营养盐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叶绿素不仅是良好的天然色素,而且还在医药上具有广泛的用途.天然叶绿素多以蚕砂、雏菊、菠莱、绿藻为原料提取,以竹叶提取尚未规模开发.竹叶不但叶绿素含量高,每百克鲜竹叶含叶绿素达400~500mg,而且富含维生素C、氨基酸、叶蛋白与矿物质.我国现有竹林总面积为5000余万亩,竹子约300亿株,以每株竹子再生竹叶2kg计,每年在竹叶中损失掉的叶绿素就在20万t以上.因此,从竹叶中提取叶绿素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及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2.
在文Ⅰ中报道了叶绿素(Ch1)的电化学分析方法并讨论了叶绿素a、b的电还原机理。本篇报道去镁叶绿素(pheophytins)和它的一种金属叶绿素(CuCh1)的电化学行为。在水溶液(含0.3%丙酮)中,Pheo有与卟啉(TPPS, TMPyP)相似的一步还原波,而铜-叶绿素又有与CuTPPS相似的络合物还原波。金属叶绿素环Ⅴ上的羰基仍是活性还原部位。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从菠菜叶中提取、分离叶绿素a,b,在0.1mol/L NaClO_4(含0.3%丙酮)水溶液中用单扫示波伏安法测定了含量,可与吸收光谱法的数值相比较。叶绿素分子结构复杂,从不同pH值的缓冲溶液中的循环伏安图,求出表面吸附反应速度常数k ̄0和参考水溶性金属卟啉及去镁叶绿素的电还原行为,认为在0.1mol/L NaClO_4中,叶绿素的一个单扫示波还原峰是由环上不可逆还原和环v上基的可逆或准可逆还原所组成,并示出了Chla和Chlb电还原行为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从蚕粪中提取和测定叶绿素的条件,并对叶绿素铜钠盐的测定条件进行了一些试验。实验结果表明:90.0%丙酮作提取剂或95.0%乙醇作提取剂效果最好;提取和测定时0.Ig蚕粪需加50mg左右碳酸镁或碳酸钙;测定叶绿素及其铜钠盐时必须避光.  相似文献   

15.
变温磁园二色谱研究——叶绿素与镧的复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甲醇和醋酸体系中合成得到翠绿色的叶绿素镧配合物,研究了它和叶绿素a、脱镁叶绿素a的紫外可见光谱,并首次研究了它们的磁园二色性谱(MCD谱)。叶绿素镧的UV-Vis谱和MCD谱与叶绿素a的相似,但是与脱镁叶绿素a有明显的区别,从而证明了镧离子已配位到叶绿素的卟啉环上.并形成了金属叶绿索镧的配合物。三者的变温MCD谱均含有C项的贡献,对于c项的来源,初步推测为体系中产生的自由基,这有待于EPR谱和更宽温度范围的MCD研究来确认。此外,由MCD谱推断叶绿素镧与叶绿素a具有相似的单层结构。  相似文献   

16.
对过渡金属Cu,Zn,Fe,Co,Ni细菌叶绿素卟啉配合物的合成进行了研究,采用金属盐与脱镁细菌叶绿素在有机溶剂中反应制得五种金属卟啉配合物,研究这些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并将它们的光谱性质与脱镁细菌叶绿素的光谱性质、植物脱镁叶绿素的光谱性质进行比较,发现这五种金属卟啉的光谱图与脱镁细菌叶绿素的光谱图相似,并有预见的漂移,这证明过渡金属已配位到卟啉的大环上.同时,脱镁细菌叶绿素的光谱图与植物脱镁叶绿素的光谱图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7.
于2006—2007年间,分4个季节对天津近岸10,m等深线以内水域进行了沉积物中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酸a的调查研究工作,旨在了解该海域的沉积物叶绿素分布情况,为环境评价、生物资源研究提供背景资料.结果表明,沉积物中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酸a分布存在站位和季节差异,脱镁叶绿酸a含量一般要高于叶绿素a含量.与已有研究结果比较,本研究海域的叶绿素a含量处于中等水平,而脱镁叶绿酸a含量偏高.  相似文献   

18.
不同溶剂对蚕沙中叶绿素提取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4种不同的提取溶剂浸泡蚕沙,提取叶绿素,通过对提取液中叶绿素含量及稳定性的研究,确定最佳叶绿素提取方案.结果以丙酮∶无水乙醇=2∶1的混合溶剂提取效果最好,提取液最稳定.  相似文献   

19.
莴笋叶叶绿素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浸提溶剂种类、料液比、浸提温度和浸提时间,进行工艺优化.结果表明:用85%乙醇提取莴笋叶叶绿素的最佳工艺条件:料液比1∶7、浸提温度60℃、浸提时间2.0 h.影响莴笋叶叶绿素提取效率的主次因素顺序是:提取温度>固液比>提取时间.通过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和浸提法的比较,得出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具有速率快、效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蚕沙中叶绿素的提取及叶绿素铜钠的制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从蚕沙中提取叶绿素和制取叶绿素铜钠的方法,分析了叶绿素不稳定的原因,并对叶绿素铜钠的主要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丙酮对蚕沙的浸泡温度为30-35℃,硫酸铜溶液的浓度为1%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