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根据J2流动理论并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小范围屈服条件下,各向同性幂强化材料及理想塑性材料中的准静态I型平面应力稳恒裂纹扩展问题。计算结果表明,与平面应变情况不同,对于平面应力稳恒裂纹扩展,材料的强化指数N对塑性区形状有显著影响。对理想塑性材料,在裂纹延长线上(θ=0),应变似呈现对数奇异性。计算中未发现有二次塑性区。利用 COD断裂准则得出,应力强度因子比 Kss/Kc也强烈地依赖于材料常数σ0/G及强化指数N。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A.A. 简单加载定理的证明进行了分析讨论,提出了不同的看 法。本文提出了一种证明方法,只要变形体满足四个条件: 二.小变形;2.材料不可压缩;3.外载荷(包括体积力)按比例增长; 4.应力应变曲线具有幂次强化的形式; 则可证明变形体内每一个单元体都处于简单加载情况.都存在应力分量、应力偏 量、应力强度、应变强度、应变分量按比例增长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40CrA钢在非比例循环载荷下塑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MTS材料试验机对正火状态的40CrA钢在二维循环复杂应变路径下的流动特性和强化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对于特定的循环应变路径,当应变幅值较小时,材料多表现为循环弱化;随着应变幅值的增加,循环弱化的现象逐渐消失,在某些路径下甚至表现为循环强化。当从一种比例路径下的循环稳定状态进入另一种比例路径下循环时,存在瞬时附加强化并随之产生缓慢的弱化。在非比例循环加载条件下,材料的强化与路径形状密切相关。不  相似文献   

4.
材料强化模型对板料回弹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Lemaitre and Chaboche非线性随动强化理论、等向强化和Mises屈服准则,建立了复杂加载模式下非线性混合强化材料模型的弹塑性应力应变本构关系,并采用Backward Euler切向预测径向返回算法计算应力应变增量.基于ABAQUS开发式程序接口,编写了非线性混合强化材料模型用户子程序.以Numisheet‘93板料U型弯曲考题为例,分析了不同材料强化模型对板料回弹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线性随动强化因模拟板料成形后的应力最小而低估了回弹量,各向同性强化因模拟成形后的应力最大而使预测的回弹量偏大.与Numisheet‘93实验值的比较可知,对于复杂加载问题,采用非线性混合强化材料模型预测板料回弹量的精度最高.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 LY-12 CZ铝合金材料在常温、拉扭复合比例及非比例加载条件下循环特性及寿命的实验研究,得出了用 Mises等效应力幅值的峰值随积累应变增加的变化来描述非比例加载循环时硬(软)化规律是可行的,确认了可以用等效应变幅值e和最大剪应变平面上的正应变εn两个参数来描述非比例加载的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6.
TNT模拟炸药动态压缩力学性能的实验测定及本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MTS880-10材料试验机的动态加载功能的开发,建立了高能材料动态压缩性能实验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系统。测量了国产高能材料(TNT炸药和模拟炸药等)从准静态(10-3~10-4s-1的低应变速率)到动态(10s-1的中等应变速率)压缩,在熔点以下的环境温度变化条件下的机械响应。采用Lindholm和Johnson本构关系的形式,由这些材料随应变速率和环境温度变化的实验结果,确定其中参数。结果为国产TNT炸药等高能材料的热点形成机理分析提供了一个有用的解析本构方程  相似文献   

7.
用对张量函数求导的方法导出了横观各向同性材料和各向同性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式的一般形式。从推导过程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为什么横观各向同性材料和各向同性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中分别有5个和2个独立的弹性常数,材料有几个独立的弹性常数是由其应变能函数的形式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有关砼材料试验数据的认真分析,放弃了均匀强(软)化的传统假说,提出了一种由四种砼典型破坏试验数据标定材料加载面的实际形状和运动规律的新方法,与只由一条轴压试验曲线标定的传统方法相比,该模型更加充分地利用了试验数据,所建立的弹塑性随动强(软)化模型,不仅可以模拟混凝土材料的强化、软化和包氏效应,而且具有在考虑材料软化时无须将坐标系转到应变空间中的特点,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证明,正交法则可以很好地描述混凝土材料的塑性变形性能,所得到的刚度矩阵对称,能够节省大量的机时和计算费用,便于移植,文中所提模型与巳有试验结果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9.
针对A-V模型预测材料棘轮效应初始阶段不理想的缺点,对其参数γ2进行了修正,同时引入Ramberg-Osgood(R-O)模型和各向同性硬化来计算应力-应变曲线,并确定了A-V模型的材料参数,建立了一种用来描述材料循环塑性行为的改进A-V模型.通过采用改进的A-V模型对Z2CND18.12N奥氏体不锈钢和SS316L钢的单轴棘轮效应进行了预测,并研究了平均应力、应力幅值、应力比和加载历史对单轴棘轮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进的A-V模型对材料的棘轮应变预测值与试验值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给出了幂强化和弹性-幂强化材料旋转圆盘的应力σij、残余应力σrij、应力 强度σi以及残余应力强度σir的计算结果.两种材料的计算结果具有明显的差别。 文中最后讨论了各向同性强化条件和随动强化条件下两种材料旋转圆盘的安定性。  相似文献   

11.
变形回弹作为金属板料成形的主要缺陷之一,如何提高变应变路径条件下的回弹预测精度一直是研究者们面临的难题.本文针对镁合金变形特点,提出了同时考虑同向硬化、动态硬化和屈服圆畸变的本构模型.以0.8mm厚AZ31B镁合金板料为研究对象,施加不同预拉伸后进行弯曲变形试验,观察了不同预变形对回弹规律的影响.同时结合有限元分析ABAQUS-Explicit(Vumat)和ABAQUS-Implicit(Umat)对板料的变形及回弹过程进行模拟仿真,对比试验与模拟结果,验证动态硬化对于镁合金板料变形回弹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广义塑性力学的硬化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义塑性力学的硬化理论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剖析 ,阐明了硬化模型和硬化定律的基本概念和物理意义及其区别和联系 ,并指出应根据不同的土性、屈服面以及苛载类型恰当地选取硬化模型和硬化定律 ,进一步完善了广义塑性力学的硬化理论  相似文献   

13.
基于Hill的二次各向异性弹塑性屈服准则(Hill’48),发展了可以用来描述各向异性多孔延性材料损伤演化发展的GTN(Gurson—Tvergaard—Needleman)弹塑性细观损伤本构模型,将材料的塑性各向异性行为和损伤发展有机地耦合起来.分别采用基于Mises的各向同性GTN弹塑性损伤模型、基于Hill’48的各向异性GTN弹塑性损伤模型和传统的Mises弹塑性模型,对NUMISHEET’2002中考题圆杯深拉深成形工艺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板料成形过程中损伤的累积发展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延性板料的各向异性行为对其宏观力学性能和损伤演化都有影响;GTN模型中的损伤变量反映了成形历史的影响,为复杂加载路径下的成形极限判据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study, an isotropic hardening constitutive model is presented to study the behavior of frozen soil under impact loading. In plasticity, a modified Drucker–Prager yield function is adopted.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at different strain rates and different temperatures by means of 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 the Drucker–Prager criterion has been modified with consideration in the effect of strain rate, and the model parameters have been determined. Compared the constitutive model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predicted tendencies of the model corresponded well to the test curves.  相似文献   

15.
弹塑性双材料界面裂纹尖端场一阶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分析了弹塑性材料与弹性材料或另一硬化指数n不同的弹塑性材料固结时,界面裂纹尖端场渐近展开中一阶项的力学意义,给出由J积分和应力三轴度Q两个参数共同确定应力和位移分布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为评估预应力磨削加工中,预应力参量对工件表面磨削强化层厚度的影响,对未调质45钢试件施加0~100 MPa不同预应力并进行表面磨削淬硬.在有限元软件ANSYS中用热-力顺序加载的办法模拟磨削加工淬硬过程,分析热相变和加工硬化对加工硬化层厚度的影响,探讨距切入点不同位置的加工硬化层厚度分布.硬化层厚度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相符,误差小于6%.同时,加载预应力导致磨削表面强化层厚度出现小幅减薄(10%)的结果,证实加载预应力加剧材料组织重分布,抑制了淬火碳化物的弥散,但可能并非是利于硬化层厚度增加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不同循环加载次数下材料循环应力-应变曲线的变化特点,利用材料屈服强度增量对不同循环次数下Jhansale模型骨架曲线进行修正,并分别针对硬化/软化材料利用修正的Jhansale模型进行随机交变加载下材料的应力应变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与修正前模型相比,修正后模型的分析结果不仅符合材料记忆特性,而且可以反映材料循环硬化/软化的瞬态效应,对硬化/软化材料在循环加载下应力应变状态的描述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