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已是我国音乐界和广大群众熟悉的老朋友了。近年来,他曾三次来华访问演出,博得了我国听众的热烈欢迎和赞扬。他对中国人民的真挚友情,有口皆碑,十分动人。中国——第二故乡小泽先生出生于我国沈阳,曾迁居北京,后来随他父母回国。对中国这个第二故乡,他和他的一家一向都是很怀  相似文献   

2.
多国丽 《世界博览》2013,(18):46-50
一个务实者的自白声他是一位中国的观察者,并且是一位对中国有很多"意见"的外国人,他写微博、写博客、写专栏、写书、做讲座,用不同的方式跃跃欲试地表达他对中国的看法。他说,很多外国人来中国都是赚钱,但他来到中国是想真正从内部了解中国,这个对他来说是"另外一个世界"的国家。  相似文献   

3.
刘少奇同志是一位极为重视客观实际、极为尊重客观规律的理论家 ,他在长期的白区工作中建立了系统的行之有效的白区工作理论 ,他以高度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根据中国实际创建了党的修养的理论 ,建国前夕直至文革开始前的近 2 0年间他又对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倾注了大量精力 ,进行了不懈探索 ,提出了一系列理论 ,并做了大量尝试。他对经济建设的探索如同他的白区工作理论、党建理论一样成为我党我国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对研究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具有极大的价值 ,不但如此 ,对中国今后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刘少奇对经济道路的…  相似文献   

4.
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鼓吹效法明治维新,试图通过改革来改造中国社会。维新失败后,他逃亡日本,久居日本,梁启超对日本近代化成功的原因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他意识到社会改革的成效,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于是主张改造中国的国民性。民国时期,他又围绕"二十一条"等问题,积极参与了对日外交活动,并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野心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谢阁兰把中国看成一个独立的,外在于西方文化系统的又一文化系统,一个值得探究的系统,中国正是他可以求索理念与未知的精神家园。他的小说《勒内·莱斯》反映了他对中国皇家的神秘感,他创作的碑体诗《古今碑录》从形式到内容都汲取了中国文化丰富的滋养,构造了一个他自己的内在世界。他的游记《砖与瓦》本着接纳异质文化的态度,寻求中国的幻象,反映了他从真实走向想象的美学追求。《出征》记叙了他的“内心旅程”,他的形而上的思考深深浸润着中国文化的滋养。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埃德加·斯诺这个名字家喻户晓。作为记者的他,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关注中国,报道中国,尤其他的《红星照耀中国》,至今被中外记者誉为新闻报道的经典之作。他为中国抗战、中美关系的解冻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始终践行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  相似文献   

7.
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的《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在西方汉学界和中国文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典论·论文》的翻译与评论体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思路,他将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了翻译与文本细读,发现了其中重要的文学现象与文学命题,并采用西方的文学理论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了创造性阐释。宇文所安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翻译以及他将中西文论进行双向阐释的方法给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中诠释现代——废名诗歌理想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废名的诗歌创作与诗歌主张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以自己的诗歌实践丰富了中国新诗创作的成果,他的新诗理论对当时中国新诗也起着积极的建构作用,对当时中国新诗走向规范化道路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雷克斯洛斯的中国译诗集《中国诗一百首》的分析,可见他在翻译中国诗时尝试运用中国诗歌的创作方法,表现出了一定的中国古典文化精神。雷克斯洛斯的译诗,融合了西方翻译诗学和他本人对中国古诗特点的准确把握,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个人译诗风格。他的译诗讲究节奏,以单音节的词为主,节奏随情感而变;他的译诗动词使用精当,以一个传神的动词描绘动态的场景,以动态意象取胜;他的译诗注重追求意境,追求原诗的整体美学效果,通过一些隐含意义取胜。雷氏译诗既是好诗又是好译。  相似文献   

10.
毛姆是一位对中国文化颇感兴趣的作家,《在中国屏风上》是1919年他在中国旅游时所见所闻所感的记录,他以深邃的观察力和优美而犀利的文笔,描写了在中国接触到的人物、风景和某些偶然事件,构筑了一个别样的中国形象。毛姆在《中国屏风上》描绘了三种美学意义上的中国形象:古老、辉煌和华美的中国;黯淡、破败和落后的中国;宁静、平和与恬淡的中国。毛姆笔下的中国形象是他在中国现实的基础上对中国文化做出的认同与否定,体现了他所属群体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范式,同时也是他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撞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为十四行体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评《给玳姨娜》,在中国新诗史上最早肯定了中国十四行诗,并最早给予十四行体多种译名。他是中国诗人写作汉语十四行诗的最早作者之一,20年代中期写的五首十四行诗产生过重要影响。他最早从理论上介绍十四行体,所揭示的十四行体的艺术规律产生过重要影响。他较早参与了对欧洲十四行诗的翻译,推动了中国诗我人移植十四行体。  相似文献   

12.
车耳  徐波  拉法兰 《世界知识》2008,(10):26-28
他三次在关键时刻表达对中国的支持:一是2003年4月25日,正值中国“非典”期间,他作为法国总理坚持按原计划访问了中国,并对媒体说,在责任面前,他不当逃兵,这个责任就是加强法中合作,在中国遇到困难的时刻,法国应向中国表达同情和友谊。而当时有人建议他推迟访问。  相似文献   

13.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他高举民主与科学两大旗帜,开启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新文化启蒙运动,在对资产阶级革命了解的基础上,他转而走向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然而,因为他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时局缺乏正确认识,他最终离中国共产党而去,离马克思主义而去。  相似文献   

14.
列夫.托尔斯泰对中国情有独钟,他不仅对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倾注了巨大的关注之情,而且对中国古典哲学有着巨大的兴趣。世界观发生激变后,他更是转向了东方,转向了中国,试图从东方的古典哲学,特别是从中国古代圣贤们的学说中寻找生活的真谛,对有人想把欧洲文明强加给中国四亿人民表示巨大的愤慨。老年时还表示,如果年轻,"一定要到中国去。"  相似文献   

15.
《世界知识》2008,(6):66-66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的决战。此时,苏联政府对中国的政策也面临着抉择。早在1945年5月,抗日战争结束之前,斯大林就表明了他对战后中国的看法。他认为蒋介石是中国领导人中最好的,统一中国的将是蒋介石。他认为中共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没有能力统一中国。  相似文献   

16.
在方志敏狱中遗稿中,充分展示了方志敏的中国梦。方志敏的中国梦是在方志敏对中国的大好河山和辉煌历史感到骄傲自豪和中国正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感到悲愤痛苦的撞击中而形成的。他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号召每一个中国人奋起反抗;时时刻刻想着为工农阶级谋解放,使人民群众真正过上幸福生活;为了党的事业和革命斗争的需要,为了祖国的美好未来,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他以他的现实行为为我们诠释了如何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的伟大的民主主义的革命家,一代的伟大的革命领袖。他所走过的道路是十九世纪下半叶和二十世纪前二十五年中先进的中国人所走的道路。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前,他一直是中国人民前进的旗帜。他首先举起了对封建制度不屈的叛旗,正规地开始了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并一直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充当了这个革命最伟大的领袖,为在中国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奋斗。在十月革命之后,和很多的先进的中国人一样,他进行了伟大的转变。在苏联和中国共  相似文献   

18.
今年6月,人民日报以“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为题,报道了《中国建设》杂志总编辑、新任全国政协常委委员爱泼斯坦同志的生平事迹之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许多读者希望本刊对这位在中国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与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的斯诺式的人物,作进一步介绍。其后,我们听说他在一次政协会议上发言时,对他自己所走过的道路作了深刻的描述,使听者深受教育。对此,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和浓厚兴趣,于国庆节前夕走访了他。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特别重视乡村教育,把乡村教育视为中国教育的根本。他的乡村教育是依据中国国情进行的,体现了当时乡村教育的需要。虽然由于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他的乡村教育并未给中国带来根本的变化,但他从事乡村教育的一些做法对我们现在的农村教育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莫理循是一位活跃于清末民初中国政治中心舞台、影响颇大的外国人。在清末新政时期,他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报道中国的改革,称其把衰弱的中国带入了一个新时代。他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在西方世界的形象,但作为一名“具有最佳英国殖民者特征”的外国人,他对新政的观察有着较大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