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PG9171E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余热锅炉的结构和系统特点,重点给出了汽包、除氧器水位控制、蒸汽温度、压力控制,最后针对机组的实际运行特点,提出了运行中应注意的问题。如热态启动时余热锅炉汽包的水位问题、变工况热力特点、燃气轮机负荷升速率对余热锅炉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徐翔 《科技信息》2009,(26):346-347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因常用于电网调峰,需频繁启停,其辅助蒸汽系统的设计就非常重要。本文以中山横门电厂3、4号机为例,通过对9F级联合循环机组辅助蒸汽的用汽量进行分析,从而对合理配置汽源,尤其是启动锅炉的选型提出思路。  相似文献   

3.
联合循环与过程能量集成的温焓曲线夹点分析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全局夹点分析法扩展到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与过程装置进行整体能量集成。利用全局温焓分布曲线,分析燃气透平与过程集成、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以及在实现各过程装置内部热量交换的基础上的全局过程剩余热阱和热源与联合循环公用工程系统的能量集成。应用实例表明,温焓曲线的夹点分析法可方便、直观地用于联合循环与过程全局夹点分析能量集成,包括余热回收、热功联产、联合循环系统的设计和综合,能耗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4.
陈晓贤 《科技资讯》2009,(34):94-94
根据我公司9F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的运行状况,如对主机参数进行优化匹配,对辅助系统进行优化,提高机组的出力和效率,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发电成本,可有效提高9F级燃机电厂的竞争力。文章基于此拟主要讨论9F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性能特点。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提高船载动力系统中燃气轮机的效率且降低能源消耗与经济成本,本文对由燃气轮机循环与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组成的双布雷顿联合循环系统GT-sCO2进行了热力性能与经济性能的分析与优化。对拟建系统进行了■经济分析,选取6个决策变量并研究参数对■效率和单位电力成本两个目标函数的影响。采用基于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的多目标优化方法,对联合循环进行优化以获得最优的系统参数。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下,相对于单一的燃气轮机循环,GT-sCO2联合循环净功率增加了29.44%,■效率提高了29.21%,单位电力成本降低了6.2%,联合循环从热力性能和经济性能上都具有明显优势。联合循环各部件的■损失之和约占总输入■的31.66%,■损失成本占总成本的69.85%,需要优化关键部件的热力参数以提高循环的■经济性。通过控制变量进行的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系统■效率及单位电力成本具有不同决策变量的最优值。多目标优化获得联合系统最佳的■效率为48.44%,最佳的单位电力成本为0.292 6元/(kW·h),循环的净输出功率为42 804 kW。本文从热力性和经济性的角度为船...  相似文献   

6.
王莹 《科技资讯》2011,(28):21-21,23
在单机设备效率提高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要提高热力系统的效率,就必须做到能源梯级利用,以充分利用各品位的热能,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在这种背景下就开始出现了各种联合循环方案。本文在此背景下主要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技术发展及运行原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为更准确地评价燃气-蒸汽联合循环(GTCC)进气冷却方案,提出了基于数据集成的进气余热制冷经济评价方法.该方法综合了GTCC系统的进气温度特性、进气冷却系统的变工况特性、机组负荷规律以及当地全年标准气象参数等.对华南地区某GTCC进气余热制冷方案的经济评价表明,进气温度每降低1℃,联合循环功率约增大0.5%,而热耗率变化不大.对进气温度从环境温度(30℃)冷却至10℃的冷却方案,按当地气象条件,进气温降年平均可达16℃,GTCC年功率增大8.27%,热耗率增大1.03%,当增容尖峰电价为1.00元/(kW·h)及油价为2200元/t时,投资回收期约两年.  相似文献   

8.
三压再热汽水系统IGCC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体煤气化燃气 -蒸汽联合循环 (简称 IGCC)是洁净煤转化技术和高效联合循环系统相结合的发电技术。为进行 IGCC的系统理论建模和分析研究 ,以三压再热汽水系统为研究对象 ,组成了整体空分系统 IGCC系统方案 ,建立了气化炉、净化系统、燃气轮机、空分装置、余热锅炉、汽轮机各部件的数学模型 ;对两种方案的设计工况进行了计算。结论是 :整体空分 IGCC系统效率较高、空分装置集成度对于燃气轮机的功率和系统供电效率有很大影响。该研究为我国今后建立 IGCC示范电站做了理论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9.
该文简要介绍了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的控制系统,并以孟加拉西莱特90MW联合循环电站工程为基础,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余热锅炉的主要顺序控制系统进行了详细说明,提出了余热锅炉的典型顺序控制逻辑。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的方式及其特点,展望了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方式的发展前景,并为“煤的洁净燃烧“开辟了一条高效、低污染发电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对于低真空运行后的凝汽式机组,直接利用其末级排汽作为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系统的加热汽源,从而实现水电联产的方法.采用矩阵法建立电厂热力系统多级回热数学模型,基于弗留格尔公式对低真空运行进行变工况计算,进而采用等温差法建立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系统的数学模型.在计算范围内,当满足不同淡水产量的需求时,可以优选出最佳排...  相似文献   

12.
 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新型热力循环在Kalina循环基础上增加贫氨溶液回热支路和抽气回热支路以提高热力循环效率。应用能量守恒原理和热平衡方程对新型热力循环--国海循环进行理论研究,计算了不同的透平入口蒸汽压力、氨水混合工质浓度、温海水温度和冷海水温度条件下的循环效率。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氨水混合工质浓度对国海循环效率影响显著,冷热源温度确定的条件下存在最优的氨水混合工质浓度使得循环效率最高,当温、冷海水温度分别为26、5℃,氨水工质浓度为92%时,系统效率最大达到4.56%;当氨水混合物浓度不变时,循环效率随透平入口蒸汽压力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存在极大值;冷海水入口温度对循环效率影响很明显,而温海水温度对循环效率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低温余热动力回收系统的吸收驱动力和增强蒸发器抗低温腐蚀的能力,提出了三压力氨水吸收式动力循环(3p-AWPC).在卡列纳循环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个预热器,以分离器出口的稀溶液加热来自高压氨泵的工作溶液.采用Schulz方程、质量与能量守恒定律,对循环倍率、工作成分、基本成分、热源温度和冷源温度进行优化分析,研究工作浓度与基本浓度最佳配对关系.给出了在热源温度为200℃及冷却水温度为25℃条件下,3p-AWPC方案的热力性能优化算例.结果表明,动力回收效率为9.62%,比相同冷热源进口参数条件下水蒸气朗肯循环(SRC)的动力回收效率约增加16.5%.  相似文献   

14.
车用发动机余热回收的新型联合热力循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汽车发动机排气余热、冷却水余热和润滑油余热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适用于车用发动机余热回收的热力循环系统.此系统由用来回收温度较高的发动机排气余热及润滑油余热的有机Rankine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和用来回收温度较低的发动机冷却水余热的Kalina循环耦合而成.基于P-R状态方程,编写了计算程序对此热力循环系统进行了热力学性能分析,还分析了采用不同有机工质对循环整体性能的影响.与传统的只回收发动机排气余热的热力循环系统相比,文中提出的构型其余热回收效率更高.当采用环戊烷为ORC工质时,循环系统的整体效率为20.83%;当采用R113为ORC工质时,循环系统的整体效率为16.51%.  相似文献   

15.
本文建立了PFBCC数字模型,并进行了优化分析,讨论了燃气参数、蒸汽参数及系统压损对循环热效率的影响,给出了燃机最佳压比公式和热力系统的最佳布置方式,所得到的结论为今后PFBCC装置的研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首先描述了在我国利用计算机进行节能的紧迫性和潜力,接着对燃烧优化的控制参数进行了探讨,叙述了燃烧优化对汽包水位、汽包压力、烟气含氧量、炉膛负压、蒸汽温度及锅炉热效率的控制要求,然后提出了几种燃烧控制模型,如风煤比控制、风煤比-氧量控制、风汽比控制、炉温信号控制、炉内微压波动控制等,最后提出了燃烧优化控制原则性方案.  相似文献   

17.
火电厂热力系统定量分析通用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等效热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2个新的分析参量--抽汽热流与抽汽热流系数,使得实际循环内功和循环吸热量的计算公式具有同一形式,且公式的物理意义明确,并由此导得热力系统定量分析的通用模型,其分析方法及导出的通用模型,可方便地应用于热力系统的节能潜力诊断与优化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柴油机多品位、大温差余热的回收利用率,提出了一种低损跨临界有机朗肯联合循环,其中高温级循环用于回收温度较高的柴油机排气余热和废气再循环(EGR)余热,低温级循环回收柴油机冷却水余热、增压空气余热、与高温级循环换热后的排气余热和EGR余热.高温级对比分析了3种硅氧烷工质MM、MDM和D4,低温级选用了R143a,模拟研究了高低温级参数对循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低温级均存在最优的蒸发压力,高温级冷凝压力在允许范围内越低越好;高温级采用MM较MDM和D4循环性能更好,循环净功最高可以达到36.36,kW,损只有4.5,kW;各部分余热的利用率均在86%以上;增加高低温级的回热效能均可以提高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19.
对置活塞二冲程发动机机械增压匹配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对置活塞二冲程发动机结构特点和性能匹配实验的需求,利用GT-POWER软件建立了该发动机和Rotrex机械增压器的匹配仿真模型,研究了在不同工况下排气背压对换气过程的影响. 计算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排气背压对扫气效率影响较小,对给气比和捕获率的影响较大. 当捕获率超过98%时,扫气效率会有明显下降;高转速工况增压器的消耗功率较大,占发动机有效功率21%~25%. 该发动机能够与增压器进行较好的匹配.   相似文献   

20.
为充分利用柴油机的余热能量,针对一台车用六缸柴油机,设计了一套双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用来回收柴油机的排气能量和冷却系统具有的能量.该双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包括高温循环和低温循环,均采用R245fa作为工质,高温循环用于回收柴油机排气能量,低温循环用于回收柴油机冷却系统能量和高温循环冷凝过程中工质所释放的能量.通过台架试验,在研究柴油机变工况下余热能分布特性的基础上,对双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余热能回收潜力进行了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在柴油机整个工况范围内,双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净输出功率最高可达26.58 kW,系统热效率最高可达14.62%;柴油机-双有机朗肯循环联合系统在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