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油层组为一套砂、泥薄互层的组合类型,储层非均质性很强,尤以层间的非均质性最为严重,明显受基准面升、降,和可容纳空间及沉积物供给量的变化影响。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短期基准面升、降旋回过程与储集物性关系的分析,建立了6种不同沉积微相的非均质性模式,探讨了向上变深、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和向上变深后复变浅的对称型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对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珠江口盆地珠海组-韩江组储层为一套砂、泥互层的组合类型,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其中层内非均质性明显受基准面升、降和可容纳空间及沉积物供给量的变化影响.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超短期基准面升、降旋回过程与储集物性关系的分析,建立了4种不同类型的非均质模式,探讨了向上变深非对称型和向上变深复变浅对称型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对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直罗油田长8油层组岩心、测井及测试资料统计分析,讨论了研究区长8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本区长8储层的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性较强,其变化规律主要受沉积相带的控制。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韵律,夹层的影响;层间非均质性主要受储层性质和隔层的控制;平面非均质性与砂体的形态和连通性、砂体的接触关系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4.
储层流动单元被应用于油气田开发储层描述以来 ,对研究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储层内油气水运动规律及剩余油气分布规律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不同层次的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有助于指导油气开发不同阶段开发方案的制订、实施和完善。作者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方法 ,以双河油田为例 ,重点分析解剖储层流动单元的层次性 ,探讨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与储层流动单元层次性的关系 ,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盘古梁油田长6油层组各中期基准旋回中地层的沉积特征,储层的分布和物性的变化,为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等理论,通过各级别基准面、湖泛面的识别和短期旋回叠加样式的认知,多井对比闭合,对长6油层组进行中期旋回的划分对比。结果长6油层组可划分为7个中期基准旋回,受A/S值控制,7个中期旋回的短期旋回叠加样式,沉积相和相组合特征,砂体纵向展布、平面连片程度,储层的物性和非均质性呈现一定的递变规律。结论基准旋回对地层的沉积特征、储层物性的变化起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法,对河146块沙三中基准面旋回进行划分。研究基准面旋回变化对浊积扇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基准面旋回对扇体发育具有强控制作用,控制着扇体的沉积相类型、单期扇体的形态、多期扇体叠加模式以及纵向叠置程度。浊积扇主要发育水道型浊积扇和无根型浊积扇两种沉积类型。基准面高时,发育无根浊积扇,扇体规模小,平面分布零星,纵向隔层发育,砂体叠置程度低;基准面低时,发育水道浊积扇,砂体规模大,平面上连片分布,纵向隔层厚度小,发育砂体集中段。扇体的叠加模式也可分为"扇上扇"型和"扇外扇"型2种。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扇体向源退积,形成"扇上扇"模式;基准面下降半旋回,扇体向前推进,形成"扇外扇"模式。研究结果对该区及临区寻找有利区域有一定的预测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8油层组沉积相特征、岩相古地理演化研究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长6-长8油层组短期基准面旋回类型及特征,在长6-长8油层组中识别出3种类型的短期基准面旋回的叠加样式:(1)退积型叠加样式(向上"变深"的非对称旋回);(2)进积型叠加样式(向上"变浅"的非对称旋回);(3)退积-加积型叠加样式(向上"交深"复"变浅"的对称旋回)2并深入研究了储层物性变化模式,包括:物性向上变好的模式;物性向上变差的模式;物性均匀变化的模式;上下砂体间物性突变的模式;物性向上变差复变好的模式及物性变化复杂的复合模式.这些模式与短期基准面旋回的叠加样式密切相关,即短期基准面旋回变化控制了储层物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英旺油田长8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岩心分析、压汞试验等方法研究了英旺油田延长组长8储层的非均质特征,认为本区长8储层的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及微观非均质性均比较强,其变化规律主要受沉积相带的控制,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韵律和层内夹层影响,层间非均质性取决于层间隔层展布和储层性质变化,平面非均质性与砂体形态及接触关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安塞油田晚三叠世延长组长7油层组发育浅水型三角洲前缘沉积亚相,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坝、席状砂等沉积微相,其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最为发育。安塞油田长7油层组砂岩以长石砂岩及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砂岩中填隙物含量较高,主要为绿泥石膜、高岭石、铁方解石、发丝状伊利石等,其中铁方解石胶结物含量最高。从层间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3个方面来看,安塞油田长7油层组的储层非均质性强,孔隙度、渗透率高值点沿砂体的展布方向呈片状及点状或不规则状展布,在沉积微相的主砂体体部位孔隙度、渗透率值较高,向砂体的侧翼和沉积末端随砂体厚度的减薄,孔隙度、渗透率值变低。  相似文献   

10.
根据孤东油田七区中馆 4—馆 6砂层组河流相疏松砂岩储层特征 ,将储层参数、流体性质的非均质性与生产动态紧密结合 ,分析了储层非均质性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以及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孤东油田七区中馆 4—馆 6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 ,对剩余油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平面上 ,非主力相带砂体边缘和废弃河道的砂体以及高渗向低渗的过渡带形成了剩余油饱和度相对高值区。在垂向上 ,非主力小层砂岩分布局限 ,储层物性差 ,油层厚度薄 ,尽管其剩余油饱和度相对较高 ,但其剩余油储量有限 ;相反 ,主力小层的剩余油饱和度相对较低 ,但可采剩余油储量较大。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包括简单正韵律、复杂正韵律、均质韵律、反韵律和复合韵律 5种形式。其中简单正韵律和复杂正韵律层内剩余油较富集 ,前者主要富集在层序中上部 ,而后者在层序内较多层段富集剩余油。  相似文献   

11.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准面旋回原理,以钻井、测井资料的综合研究为基础,对鄂尔多斯盆地城华地区长3油层组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将其划分为超短期、短期和中期3个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层序.各级基准面旋回可进一步分为向上"变深"和向上"变浅"非对称型与对称型两大类3种基本层序类型和更多的亚类型.重点论述了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沉积背景、叠加式样和沉积动力学过程.在研究超短期和短期旋回叠加和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总结出短期基准面旋回的分布模式.研究表明自水下分流河道向河口坝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稳定的变化规律,与处于三角洲强烈进积期的长3油层组沉积演化特征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针对尕斯油田N21油藏南区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从层间、层内及平面非均质性3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层间非均质性相对较弱,层间隔层分布较为稳定,各油组砂层发育情况差别不大.层内非均质性较强,并且与沉积微相密切相关.单砂层垂向上渗透率的变化以正韵律和复合韵律模式为主,局部发育反韵律模式.按照非均质性的强弱,沉积微相依次为: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分流间湾、远砂坝.统计了平面上不同微相砂体的几何形状,并且采用流动单元法综合评价储层的平面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13.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必须与具体的高分辨率手段相结合.以准噶尔盆地石南油田含油层段的层序(3级层序)和层组(6级层序)界面的识别和对比为例,提出了一种综合应用测井、录井、钻井等资料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新方法.通过对古生物群化石组合,黏土矿物,岩性、电性等特征的研究实现层序界面的识别和对比;通过钙质夹层,泥岩电阻率差异,地层倾角模式的研究实现层组界面的识别和对比.研究发现,泥岩电阻率差异反映出泥岩的沉积物源或沉积相带不同,利用泥岩电阻率差异可以确定层组的叠置关系,判断储层连通性;相同的层组单元中的倾角模式具有可对比性,通过邻井倾角模式的对比可以确定层组的空间展布形态.据此,建立了准噶尔盆地石南油田西山窑组含油层段等时地层格架,定性、定量地表征出该等时地层格架内层组的发育顺序、叠置关系、空间展布形态、以及彼此之间的连通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本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内各微相砂体的平面及空间展布、砂体的几何形态、孔渗特征等研究 ,揭示了辽河油田沈 84-安 1 2块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储层的宏观非均质特征 .对沉积体系内河口坝及水下重力流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辫状分流河道砂体、决口扇及决口河道砂体的几何形态特征及内部物性分布规律进行了重点分析 ,总结了本区储层特征 :单砂体多数呈正韵律 ,层内孔渗特征差异明显 ,单层层数多 ,砂体沉积微相变化快 ,储层在平面上及垂向上、层间及层内的非均质性较强 .并得出如下结论 :本区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三角洲平原的辫状分流河道砂体均达到中孔、中高渗储层标准 ,是本区主要含油砂体 .  相似文献   

15.
对塔河碳酸盐岩油藏储层缝洞分布规律、储层的非均质性和连通性研究是提高该油田开发效果的基础.针对该储层的特点,提出了双重介质径向复合油藏模型,并对其进行求解.分析了模型油藏的压力恢复曲线的特征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对塔河油田试井资料进行了解释与分析.试井解释结果表明,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储集空间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了所测试井压力导数诊断曲线形态的多样性,只有结合钻井、测井、地质及该井与其邻井的生产史才能对试井曲线做出较合理的解释;储层存在多种类型,但以径向复合类型为主;近井区物性好的井生产初期产量高,但递减快,而钻遇差物性储层的井可能是低产井或干井;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储层非均质强,横向连通性有待深入研究.这些认识对该储层开发中后期的井网调整、措施实施及最终提高采收率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流动单元的随机模拟是预测剩余油分布的有效手段.以文留油田文135断块油藏沙二下储层为例,提出了针对复杂断块油气田流动单元的研究思路和步骤.选取孔隙度、渗透率、有效厚度、地层系数、有效储集系数及流动指数等6个参数,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储层划分为E、G、P 3类流动单元,并采用序贯高斯随机模拟方法建立了流动单元三维定量模型.认为:E类流动单元动用较好,其剩余油分布主要因断层遮挡所致;G类流动单元由于层间或平面非均质性的影响,动用程度较低,剩余油富集;P类流动单元由于渗流能力差,且储量丰度低,动用难度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研究异常高压变形介质油藏的开发动态特征,探讨该类油藏的开发模式。方法以尕斯库勒油田E3异常高压变形介质油藏为例,应用变形介质渗流理论,结合渗透率地层条件下模拟试验及典型井组生产动态数据分析,研究异常高压下变形介质油藏开发特征及合理开发模式。结果异常高压变形介质油藏表现出不同于常规油藏的开发动态特征,在开发过程中随着地层压力的下降,介质弹塑性形变,渗透率大幅度下降,不同结构的岩石发生不同程度的弹塑性形变;当关井恢复压力时油藏渗透率有所恢复,但随地层压力的进一步下降,介质发生不可逆形变,渗透率将逐渐下降,从而使油井产能降低;变形介质油藏具有特殊的弹塑性驱动渗流指示曲线特征,油井产量随压差增加到一定极限后,再增加压差产量随之下降。结论变形介质油藏的开发应尽可能在原始地层压力下开采,在合理生产压差下开发。  相似文献   

18.
油田在进入特高含水开采阶段以后,剩余油的预测及挖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地下油藏的研究精度和认识程度.对沉积微相进行单砂体级精细研究是油田开发调整的重要基础.通过大庆油田杏十二区葡萄花油层组葡Ⅰ3(PⅠ3)小层6个重点沉积时间单元138口开发井的测井资料分析,将各井沉积时间单元细分至单砂体级并精细统层对比.在此基础上建立...  相似文献   

19.
塔河油田东南斜坡区奥陶系已成为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其主要发育岩溶缝孔洞型储层。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区内断裂极其发育,并构成沿一定方向延伸的断裂带,成为控制区内岩溶储层形成的主要因素,区内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大多呈沿断裂带发育分布的特征。为认识其规模,以区内生产测试资料为基础,开展断裂带内邻井间的类干扰试井分析。认为横向非均质性和复杂的裂缝系统是影响井间连通性和储集体规模的主要因素。区内井点能量资料分析表明,储层类型不同,其能量分布不同,断裂带上储层又较断裂带间储层显示较高能量特征。此外对区内岩溶储层进行了评价,认为岩溶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带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受断裂带控制作用明显,往南储集性能变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