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介绍了无线信道的概念和无线信道的传播特性,分析了无线信道中影响移动无线通信信号传输质量的原因,对提高移动通信质量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移动通信中,无线信道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建立起无线信道模型对于移动通信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对于实践应用与理论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对于移动通信信息系统而言,能够了解移动信道的特点,以便在规划移动通信网时能够综合各方面的通信特点,确定无线设备的最终参数.所以,本文将会重点介绍移动通信信道的特点及其电波传播与信号...  相似文献   

3.
城市移动传播信道是一种典型的随机色散的变参信道,在对城市微蜂窝移动通信网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充分了解这种信道的传播特性,并建立相应的信号传播模型。在分析了微蜂窝多径衰落信道信号传播形式的基础上,对信号传播系数及信号功率在信道中的传播分布模式进行了研究,从而为深入研究移动通信中的信号与干扰传播理论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信道的时变特性是提高移动通信系统容量和可靠性的主要障碍。由于无线传播环境的复杂性,无线移动通信的信道特性通常是时变的,因此快速准确的信道估计对于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首先详细分析了多用户多天线传输信道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TDD模式下基于训练序列的信道估计算法,最后得到了最大似然估计准则下传输信道的估值函数。  相似文献   

5.
移动无线信道传输特性的仿真对移动通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小尺度衰落仿真又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多普勒频移和无线信道的随机性,讨论了基于Rayleigh衰落的无线信道的小尺度模型,并运用数字信号处理方法,在频域给出了多普勒滤波仿真小尺度信道衰落的方法、频率选择性信道的仿真模型和仿真曲线。该方法较好地模拟了信号载波频率和通信终端移动速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的RSSI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定位方法会受到室内无线信道传播特性影响的问题,首先在密闭走廊、开放走廊和实验室三种不同场景下,对无线信号强度进行测试并统计其概率分布,构建室内无线信道传播特性模型。然后,锚节点定期测量移动节点信标信号的RSSI,中心节点利用最大似然法和信道传播特性模型来估算其坐标位置、移动速度和行进方向。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案可以实现不同室内环境下移动节点的跟踪定位,并满足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7.
脉冲无线通信信道特性与建模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脉冲无线通信传播信道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在介绍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和脉冲无线通信技术的背景之后,分析了描述脉冲无线信道特性的常用参数。分别对脉冲信道的成簇现象和成簇特性,多径分量的幅度统计特性,信道参数的频率依赖特性,以及脉冲信号波形在无线信遗传播过程中的失真等问题的研究内容及其最新进展进行详细介绍。针对脉冲无线信道的传播特点,介绍了与信道建模有关的主要方法,同时还详细介绍了脉冲无线信道路径损耗模型和多径传播模型的研究现状和一些主要研究成果。最后对脉冲无线信道建模研究进行展望,指出一些值得关注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8.
尤劲 《科技资讯》2009,(28):24-24
随着移动通信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业务的迅猛发展,移动网络成为黑客关注的目标。无线信道的开放性使移动通信网络面临着更多的安全威胁。本文根据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讨论了移动通信中的安全问题和安全机制,并探讨了3G的安全机制和防范策略。  相似文献   

9.
对城市微区移动无线信道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和介绍,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多径色散传播信道的基本特征以及信道的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   

10.
随机桥过程建模超宽带多径传播信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随机桥过程研究超宽带(UWB)多径传播信道。首先介绍随机桥过程的理论基础.然后引入能够建模无线信道传播特性的基本随机变量。给出随机桥过程建模UWB多径传播信道的两个假设条件,使用布朗桥过程建模UWB无线传播信道,得到有约束布朗桥信道模型,同时还给出使用随机桥过程方法建模UWB室内多径信道特性的算法和伪代码。使用该信道模型对典型室内传播环境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得到的UWB信道的特性和使用一致性劈绕射理论(UTD)方法得到的信道特性结果非常相似,信道特征参量的取值与经验参数相符。  相似文献   

11.
 在建立车辆-移动台轨迹映射关系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微观交通仿真平台与移动通信仿真平台的有机结合进行数据交互与联立仿真,建立了基于移动通信数据的交通信息仿真系统。选取广深高速公路麻涌-望牛墩路段作为仿真路段,实现并验证了路网中车载移动台的移动通信仿真数据生成过程。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模拟车载移动台在路网中运行的交通特性与无线通信特性,产生移动台定位与切换等通信数据,为进一步的交通信息提取研究提供可靠数据。  相似文献   

12.
在对原有亲密伙伴安全通信方案及IPSec协议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移动IPv6网络中移动节点的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IPv6网络的安全通信扩展方案.通过使用IKE移动性支持协议 (Mobile IKE,MOBIKE) 、在移动网络中构造动态分布式管理节点,解决了原方案不能直接运用于移动网络以及网络带宽利用率低的问题,使IPSec策略在移动IPv6网络中得到了灵活的应用.最后,通过对新方案进行仿真和分析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智能天线在第三代移动通信定位中的运用,使信号来波角的测量成为可能,提出在基于TDOA/AOA定位算法的基础上,引入松弛变量,采用反复叠代的方法,消除了大部分NLOS的影响,提高了定位精度.因此,这种方法适合于未来移动通信定位系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在典型城市室外环境下的3·5GHz无线信道的小尺度传播特性,构建了一个用于信道测量的测量系统,完成了固定与移动场景下的信道测量,得出了功率延迟分布(PDP)、抽头延迟线模型、多径分布和莱斯K因子等参数,测量结果证明该环境提供了多天线无线通信所需要的富散射环境.  相似文献   

15.
影响LMDS系统无线信道特性的几个主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工作于厘米或毫米波段的LMDS系统而言,无线信道的特性对系统是否稳定可靠起着关系性的作用。同工作于该波段的卫星通信系统一样,雨衰是影响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相反对移动通信影响较大的多径衰落对实现视距传输、在用户端采用高增益强定向性天线的LMDS系统影响并不大。此外,植被和建筑阻挡以及尘暴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笔者就这几方面因素的影响情况逐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估计模型和改善方法。最后用天线的高度和方向性作为无线信道模型分类。  相似文献   

16.
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支持移动多媒体通信的中间件的关键技术.介绍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的底层无线网络和一个重要标准WAP协议,给出支持移动多媒体通信的中间件的网络体系模型.阐述移动多媒体中间件的内部框架的数据通信管理、无线位置登陆管理(包括位置登记.寻呼和切换)、事务安全管理等.给出支持移动多媒体通信的中间件的数据通信系统一个具体框架和一个应用移动多媒体中间件通信的例子.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移动通信中无线信道特性和电波传播规律,本文对距基站2.5km处8个不同的测量点接收的信号电平进行了实测与研究.结果表明:在2.5km测量出的接收电压电平值是正态分布,且电波传播表现出明显的慢衰落特征.过往车辆越多,建筑物密度越大,接收电压电平越低,反之亦然;用传播模型Hata和COST231-Hata拟合得到的地形校正因子集中在-1dB~-8 dB范围.该结论可为城市移动通信工程设计和无线网络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从当今移动通信的技术热点和国外移动通信的现状和发展情况出发,分析了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网络规模、用户规模、业务种类、市场竞争格局和手机市场现状。进一步对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阐明了移动通信与因特网融合的趋势和网络从2G(第2代移动通信)到3G(第3代移动通信)的演变进程,对移动通信终端的发展趋势与需求进行了预测。指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移动终端将从单模、单频,向双模、双频演变;数字化、宽带化、小型化、个性化成为发展趋势;移动用户超过固定用户。在此基础上,最后提出了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3点策略,其中包括:从企业管理方面、政府管制方面、市场竞争方面和资本运营能力方面出发建议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面对加入WTO(World Trade Orgerantion)就采取的策略;针对我国TD-SDMA(TD-Spac Division Multiple-Access)加强型标准和GSM网过滤的3G发展的策略建议;发展未来更新一代(第4代)移动通信技术(4G)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利用天线阵列对同一信源信号经过多径传输到达终端的时间时延、角度和强度进行了联合估计。首先利用训练序列估计信道特性 ,之后利用 2 D- ESPRIT算法及矩阵对角化等处理手段对多径信号的时延和角度进行了有效的估计。仿真结果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角度和时延的联合估计在未来移动通信网络中移动终端的定位等方面均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从3G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出发,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3G网络技术的防汛移动通信系统,详述了该系统的功能组成、组网方案、特点,通过将3G移动通信技术应用于防汛移动通信系统,利用3G移动通信网组成无线局域网来传输各黄河大堤的视频和控制信息,为防汛指挥系统组网提供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