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2.
海南稻田耕作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南稻田耕作制度的改革经历了 3个时期 ,即熟制改革、植期改革和全面调整时期 ,笔者分析了各个时期稻田耕作制度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总结了改革的经验 ,并提出了今后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解放后新疆耕作制度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放后新疆的耕作制度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变革 ,其中古老绿洲与新型绿洲间存在着差异。老绿洲利用麦茬复种多熟有很大发展 ;新型绿洲种植区域化、专业化布局发展很快 ,近年来在热量条件较好的地区多熟种植也有发展。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秸秆还田加化肥 ,或粪肥加化肥的养地技术也保证了种植制度的变革。完善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是绿洲农业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统阐述了耕作制度的概念,论述了黑龙江农业对土壤的基本要求及黑龙江垦区的主要保护性耕作工艺,总结出黑龙江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同时指出目前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所提出的问题给予相应的解答,以期为黑龙江耕作制度的发展进步提供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5.
6.
为了解耕作制度对热带地区稻田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选择海南岛中部地区4 种不 同耕作制度下的稻田(一熟制、二熟制、三熟制、撂荒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稻田土壤 有机碳的分布特征,探究影响其分布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4 种耕作制度下稻田表层(0~3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三熟制>二熟制>撂荒地>一熟制的分布规律,4 种耕作制度下稻田的土 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撂荒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pH 值极显著负相关;一熟制土壤 有机碳含量与土壤中粉粒占比显著正相关,与砂粒占比显著负相关,且不同耕作制度通过影响土 壤理化性质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分布。  相似文献   

7.
耕作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了解该地区耕作制度,对合理利用该地区的农业资源,发展农牧业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郭永霞 《甘肃科技》2000,16(1):61-63
1武都地区自然灾害类型1.1暴雨在每年的5~10月 ,武都地区都有暴雨发生 ,每年有3~4次 ,以7月最多。实测10分钟最大降水量为16.2毫米 ,1小时最大降水量41毫米。1.2滑坡和泥石流武都地区地处白龙江流域 ,山高谷深 ,岩石风化厉害 ,粘性泥石流活动频繁 ,每年都有泥石流爆发 ,是我国泥石流灾害较严重的地区之一。1.3地震武都地区地震频繁而强烈。1.4生态破坏武都地区尤其是白龙江两岸 ,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相当频繁。白龙江沿岸水土流失严重 ,又由于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等灾害的作用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2武都地区…  相似文献   

9.
为改善针对易涝点范围建模时缺乏集水区间概念的现象,采用DEM和传统的D8法确定流向和洼地填平,并将易涝点所在洼地视为"真洼地"不参与循环填平计算。选择青岛市胶南区5 m分辨率的DEM对该方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准确地识别出社会调查到的18个易涝点中的15个,命中率83%。对18个易涝点对应的集水特征进行提取,并据其对各个易涝点的易积水程度、危险等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喜鹊山路11号积水点积水深,威胁最大,在所有积水点中潜在危害最高。  相似文献   

10.
干旱是我市大多数地区造林的限制因素之一,尤其是后山地区,春雨极少.形成年年春旱。有时甚至四季干旱。一般年份,从3月开始.气温逐渐回升,土壤开始解冻,风力日益强劲,土壤中积累的水分急剧蒸发,使土壤处于干燥状态。这种情况持续到6月以后.有时需到7月上旬。7月中下旬集中降雨后,才能消除造林地的土壤干旱状态。新造的幼林成活、生长。完全依靠前一年土壤中积累的有限的可利用的水分。因此,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能否成活取决于前一年造林地土壤对天然降水的接纳、积蓄。  相似文献   

11.
12.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主要集中于地震、泥石流、旱灾、雪灾等方面。本文对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灾害发生的原因和解决的相关对策,并结合民族工作的特点提出了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防灾救灾机制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明了逻辑电路易测性设计的目的及其电路应具备的特点;介绍了五种简化测试的具体方法;推导出了使组合电路具有良好易测性的一种特殊结构形式,即里德—马勤(Rced—Muller)扩展式,并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4.
滨海地区属自然灾害多发区.本文分析论述了滨海地区自然灾害发生、分布及作用特点,提出了保障滨海新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5.
自然灾害胁迫下的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估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薄弱的社会经济基础,少数民族地区频繁的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系统造成非常不利影响.本文简要介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灾害特点,提出了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巨系统影响的评估指标体系,并给出了自然灾害胁迫下的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估模型,为少数民族地区防灾减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太原科技》2006,(9):I0002-I0005
籍增顺现任山西太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山西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科技园区)副主任,博士,研究员,兼任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旱地农业、生态农业、农业区域规划、农业项目投资、农村发展研究。近年来主持完成了国家星火计划项目“鲜枣贮藏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建设”,山西省星火计划项目与软科学项目“山西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山西涉农企业自愿配置数据库开发研究”等,在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8部。现正主持研究的项目有: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研究与建设”“农业专家…  相似文献   

17.
王宝军  许迪 《科技信息》2009,(3):353-354
根据内蒙古干旱地区高等级公路建设中边坡的形态特点和变形破坏形式,考虑到特殊的地理气候因素,与传统边坡治理比较后,提出使用生态法进行边坡保护.来达到以最少的人为破坏实现边坡稳定的目标。并探讨了生态边坡稳定中,植物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力学及水文学效应,以及植物起到的消极作用。最后指出内蒙干旱地区生态边坡建设,应当多采用耐干旱的草和灌木,寻找适合当地气候的植物和工程手段.积极推进生态边坡稳定性问题的定量化研究来为西部环境生态保护服务。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推导了复合算符对易关系的计算公式,并且通过几个例子说明了本公式确实能使原来麻烦的计算变得简单且直观。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许昌地区2000年来的历史灾害统计分析,发现该地区的自然灾害以水旱灾为主,存在有多灾期和少灾期的特点,引起灾害的原因除自然因素外,不合理地利用土地是引起灾害频率增加及灾情加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晚清玉林地区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密度大。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民众生存条件和生活、生态环境、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破坏和危害。如此频发而严重的自然灾害,与玉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水文特征,与当时处于小冰期及长期以来不合理开发,自然环境恶化均有一定关系。面对自然灾害,地方政府和绅士采取建社仓、兴修水利、赈济等措施防灾减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