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贽,明朝晚期著名的思想家,少年饱学,中年入仕,官至姚安知府,继而辞官归隐,不欲还家,这种有才不仕、有官不敢,有家不归之“异端”,随引后入无限之叹求,李贽晚而不归,所归于他生命的永恒追求-“真”与“直”,“真”与“直”是李贽全部思想的基础,亦是他种种行为选择的最终根源。  相似文献   

2.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在 PC、手机产业产能过剩、利润趋薄的激烈竞争中,西方跨国巨头激流勇退,华人企业激流勇进。继联想收购 IBM 的 PC 业务、TCL 联姻阿尔卡特通讯之后,明基并购德国西门子手机的大戏再次上演。这三桩并购事件都是在“跨国公司甩包袱,华人企业国际化”的大思路下的大手笔,都是“勇敢者的游戏”。相比之下,明基对西门子手机的“零成本”收购激起了人们更大的兴趣,也给业界带来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词诠》引《诗》存在的“校勘不精,引书讹误”、“例句不当,虚实混淆”、“释义不确,归类欠妥”等问题,提出商榷意见,说明修正的缘由。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春秋战国时期的“出质”现象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出质”现象的产生及出现的缘由与作用,并对“出质”活动的变化进行了脉络梳理。  相似文献   

5.
乾嘉学者的生存状态试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乾嘉时期,随着朴学思潮的盛行,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少见的“学者社会”的局面,从皇帝到贫民无不席卷到朴学的大潮之中,因而学者的生存状态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辞官归隐、布衣终身、亦官亦学、作幕生涯、亦商亦学、作馆等几种主要的方式。而学者的这种多样的生存状态,反过来又促进了“学者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朱熹一生,任地方官5任计7年又一个月,在朝仅40天,前后辞官却达50多次。除了著述和讲学的缘故,朱熹辞官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其从政措施无法推行;再加上其性格刚正倔强,很难为当时执政者所容。其屡次辞官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7.
反思国内学术期刊失范之“一稿多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对“一稿多投”与“一稿多发”的界定入手,从经济角度探析了“一稿多投”的缘由,从微观和宏观上分析了“一稿多发”可能造成的学术危害,并从编辑、著者、期刊社联盟3个角度提出了避免“一稿多发”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说新闻”的概念内涵,分析了“说新闻”的兴起,发展缘由,着重论述了“说新闻”的特点,展望了“说新闻”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官”们时兴开车》一个时髦而又现实的话题,“时兴”之举,“官”们理由种种,何以屈尊就驾,决非“时兴”所然,个中缘由,世人自有评说。  相似文献   

10.
“红色通缉令”又译“红色通报”[WANTED NOTICE(RED)]。通报右上角贴有红色标签。国际刑警组织采用一种国际通报制度,分红、蓝、绿、黄等颜色,以示不同性质、级别和要求。“红色通缉令”是最高一级,要求缉捕和引渡逃犯,并列有犯罪事实和要求逮捕之缘由,所有成员国都有义务执行。  相似文献   

11.
民营企业流失的人才分为主动离职者和被动离职者两大类。被动离职是因人或事而离职;主动离职存在顾人情、图条件、谋高薪、求发展等四种原因。在企业,“留人”就是“留心”,而要留住人心就必须从“五心”着手,做到“知心、交心、关心、安心和锁心”,从而牢牢抓住人心,稳住人心,留住人才。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安陆市的方一均“杀师案”的犯罪原因,主要是他缺乏对父母和学校的依恋、沉湎于小说和网络而不再进行文化学习、缺少对传统活动的参与和丧失了尊师的信念。  相似文献   

13.
李贽是晚明时期以反叛性格闻名于当时的“异端”。他极力追求的自适、为己之学,自身不服管束与愈压愈起的倔强性格,对死亡的恐惧心理及由此而激起的强烈求道之心等种种因素,促使他有官不做,有家不回,最终走向剃发出家。主要论述李贽剃发出家的种种原因,并力图将之归结于其最终原因:即对死亡的恐惧及由此激发的求道热忱。世人皆贪生怕死,而李贽自言自己尤贪生怕死之尤,所以他选择剃发出家,以便全心全意地探究生死大事,证得生死之道,最终参透生死,脱离苦海而终至无生无死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考察鲁迅的创作文本,现代主义描写是不能忽视的事实存在,分析鲁迅小说和散文诗创作中最为突出的象征主义,荒诞情节和心理刻画,我们发现,正是现代主义描写体现了鲺讯创作的深刻性;按照文学“本质真实”和“心灵真实”的要求,我们阐述了鲁迅创作中“荒诞的深刻”的原因,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为重新解读鲁迅提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迄今为止,学界对老舍创作中的异国影响有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对老舍作品中的另一异国因素:异国人形象的塑造仍关注不多。而作为一位旅居英国近五年并在英国生活期间走上文坛的作家,老舍塑造的英国人形象就很值得关注。从老舍的整个创作背景看,老舍是以一种通过他者反观自我的文化思路来塑造英国人形象的;而且在不同时期的文字中他笔下的英国人形象是有所变化的。可以说,这种异国形象的塑造不仅折射出自我与他者的现实关系,也反映了作家对自我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蒙博涵 《科技信息》2011,(21):240-241
一直以来德莱赛的《嘉莉妹妹》一直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大量的研究都通过对主人公嘉利悲剧命运的分析从而展现自然主义思想对这部小说创作的影响。20世纪初美国社会中的矛盾和冲突乃至现代人生存所面临的压力与困境。然而,对于小说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赫斯特伍德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对其悲剧根源的探究也大都集中在自然主义思想框架内。本文作者通过研究发现,其实,赫斯伍德的悲剧根源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不幸福的婚姻生活与其性格中的缺陷。通过这样的研究,笔者希望能够对《嘉莉妹妹》相关研究的深化与全面做出一些贡献。  相似文献   

17.
“和圣”柳下惠,是“春秋”社会变革时代出现的一位偏于保守的历史人物,“安君利国”是其思想核心。孔子、孟子分别从“礼”学、“仁”学出发,对他作了肯定性道德评估,却缺乏具体历史分析。孔、孟后学为抬高自身地位、争夺话语权,在神化孔、孟的同时,也神化孔、孟曾肯定过的“和圣”。小生产的“民不自治”、依赖保护.是“恋圣”情结的社会文化土壤。应该努力避免对“圣人”迷信和轻蔑的两个极端,给古圣先贤以恰当的历史尊重,完成由“圣化”到“会民化”的历史转换。  相似文献   

18.
霍桑在其代表作《红字》中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浪漫主义及其巅峰超验主义的影响,同时也突出了他本人独特的思想和对“自然”的理解。《红字》里的“自然”涉及到三方面:物质世界中的自然,自然的人性以及自然的生活本质。这也是霍桑本人在现实生活中一直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贾宝玉的痴与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宝玉是古今第一大情人,也是天地间第一大痴人。他的痴是一种对美对生命的追求和眷恋,更多地表现在对大观园内女儿们的关怀上——即他看重的是人。在现实的生活中他经过了情惑、情悟的体验,最终是上了”情绝”——“悬崖撒手”、“归彼大荒”之路。贾宝玉从痴到悟,深刻地反映了18世纪那个时代的黑暗与腐朽。贾宝玉的悲剧结局是时代的必然,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20.
戴熙论画,以闲、静、淡、远的风格为“四美”,又进而以识、学、才“三长”兼备,才得画道之成,他提倡“形为心役”的创作,认为造化重于笔墨。他认为文人画应是“名心尽净”、“游戏人间”,故提倡“趣”、“灵和”、“天真”。在学古的择向中,戴熙窥元而追宋,有“振起北宋”之志。他对“四季山水”说有自己独到的体会,对风格学有独到的美学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