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对前掠翼静气动弹性发散问题,基于等离子体流动控制与流固双向静力耦合技术,通过求解三维定常可压N-S方程与结构静力平衡方程,在亚声速条件下施加等离子体激励和不施加激励时对其进行对比仿真研究.前掠翼选用N A C A 0015翼型,等离子体流动控制采用唯象学模型,施加在机翼上表面前缘.研究结果表明:在前掠翼外侧上表面前缘...  相似文献   

2.
针对不同控制面偏转方式对弹性前掠翼静气弹特性的影响,基于计算流体力学/计算结构力学(CFD/CSD)松耦合静气动弹性数值计算方法,计算和分析了不同迎角、动压及马赫数条件下前、后缘控制面联合偏转对前掠翼模型的气动特性和弹性变形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控制面偏转对前掠翼飞机静气动弹性特性影响较大;当迎角变化,同向偏转方式的气动特性和弹性变形特性较好,α=4°时,弹性机翼的升阻特性较好;当动压变化时,反向偏转方式的气动特性和弹性特性占优,最大升阻比较同向偏转提高约7%,反向偏转方式气动特性较好,最大升阻比较同向偏转提高约7%;当马赫数变化时,弹性机翼条件下3种模型分别在Ma=0.7时升力系数达到最大值。计算结果可以为前掠翼飞机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前掠翼根部流动分离控制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前掠翼根部流动分离控制问题,提出了两种改善翼根气流分离的流动控制方法.CFD研究表明,通过加近距耦合鸭翼或大后掠边条,能够明显改善前掠翼根部流动分离状况,提高前掠翼的大迎角气动性能.  相似文献   

4.
针对机翼前、后缘控制面对鸭翼 前掠翼布局飞行器静气动弹性的影响,通过CFD/CSD松耦合计算方法求解三维不定常N-S方程和线弹性静力学方程,得到了前、后缘控制面单独偏转和协同偏转状态下弹性前掠翼的气动特性和弹性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弹性机翼相比于刚性机翼有更好的升力特性和大迎角失速特性;控制面偏转方式的变化也会对气动特性和弹性特性产生影响,当控制面单独偏转时,前缘控制面下偏和后缘控制面下偏均能增大弹性机翼的升力系数,最大升力系数增量分别为2.60%和8.69%;当控制面协同偏转时,同向偏转时的升力增幅比单独偏转时更大,最大升力增量为11.96%,反向偏转的升阻比特性较好,并可在小迎角范围内降低弹性变形和扭转。  相似文献   

5.
基于CFD/CSD松耦合数值计算方法,以加装前、后缘控制面且刚心靠后的二元机翼为模型,在Ma=0.3时,针对多控制面对二元机翼气动特性和弹性变形特性的影响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控制面同向偏转时,气动特性略差,但扭转变形得到明显抑制,扭转角峰值θ_(max)相对于无控制面偏转时下降了43.32%~62.92%;控制面反向偏转时,扭转变形特性差,气动特性明显提高,相对于无控制面偏转,最大升力系数C_(lmax)增大了42.96%~57.58%,失速迎角提高了约4°。该研究可为多控制面在前掠机翼气动弹性主动控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卢勇  程攀  刘晓燕 《科技信息》2013,(18):388-389
对于大展弦比的民机设计,基于CFD方法通过气动结构耦合进行机翼外形静气弹修正。本文通过对巡航外形的气动力和重力卸载,计算飞机的型架外形。基于型架外形,通过气动结构耦合进行多次迭代计算,得到弹性变形收敛后的巡航外形。  相似文献   

7.
侯龙锋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10):2249-2253
采用Shyy等提出的等离子体激励器对流动施加体积力的简化模型,测试了激励器对圆柱绕流分离的控制效果。研究了激励器对于大迎角下NACA 0015翼型流动分离的控制情况。数值结果表明:前缘是施加激励作用的最佳位置;当激励器处于最佳激励位置时,对NACA 0015翼型施加等离子体激励能有效的抑制流动的分离。在所研究的范围内,施加的激励强度越大,控制效果越好。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流动分离的控制效果显著,达到了增升减阻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采用数值模拟与风洞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当来流风速为7 m/s、湍流度小于10%时,在4种不同方向的等离子体射流激励下,低矮房屋平屋面上流动分离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施加顺风向等离子体激励,能减小屋面的平均风压系数和极值风压系数;施加逆风向等离子体激励,能增大屋面前檐的平均风压系数和极值风压系数,同时减小屋面中部及后檐的平均风压系数和极值风压系数;施加引起由中间射向两边的等离子体激励,能增大屋面前檐的平均风压系数和极值风压系数,能减小屋面后檐的平均风压系数和极值风压系数;施加引起由两边射向中间的等离子体激励,能减小屋面前檐以及屋面后檐的平均风压系数,同时能增大屋面中间的平均风压系数和极值风压系数.  相似文献   

9.
郝江南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12):2715-2721
针对作用在顶角为20°的圆锥-圆柱组合体模型头上的带占空循环的等离子体激励进行了机理性研究。实验使用单电极介质阻挡放电(SDBD)等离子体激励器进行激励控制,压力动态传感器进行测量。在实验段为3.0 m×1.6 m的低湍流风洞中进行,实验攻角是45°。基于圆锥体底部直径的雷诺数为50 000。占空循环的频率为10 Hz。对不同占空循环比率下的相位锁定压力分布的收敛性和显著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将其与整体平均压力分布做了详细比较。  相似文献   

10.
以往的地面风洞实验研究表明等离子体流动控制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为探索等离子体流动控制应用的关键技术,开展了低速无人机等离子体流动控制飞行验证研究。首先,设计了无人机试飞实验系统和试飞方案,据此进行激励特性测试和地面风洞实验,测试了毫秒脉冲等离子体激励的放电特性,在风洞中验证了毫秒脉冲等离子体流动控制对Viper Jet无人机失速分离的控制效果。然后,进行了Viper Jet无人机等离子体流动控制飞行验证,结果表明AC-DBD激励能有效减小飞机起飞与降落滑跑距离。  相似文献   

11.
前掠翼与后掠翼布局流动机理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三维N-S控制方程和标准k-ε模型,计算了前掠翼和后掠翼模型的气动特性,比较了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并通过流场显示分析了其流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小迎角下后掠翼的升力系数较高,大迎角下前掠翼的失速性能较好,其根源是展向速度的方向相反。后掠翼过早的翼尖失速是导致失速迎角较小的原因。而前掠翼之所以具有良好的大迎角性能,是由于其机翼根侧缘涡和翼尖前缘涡相互作用,对机翼产生上吸力,带来涡升力并且增强了对机翼表面流动的控制能力。前掠翼的流动机理可为先进飞机布局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大迎角下介质阻挡放电(DBD)对高升力机翼的作用机理,采用体积力模型和Eddy Viscosity Transport Equation全湍流模型耦合进行DBD激励改善其气动特性的模拟仿真研究。在来流速度45 m/s条件下,对比实验数据与仿真模型,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并采用该模型分析了机翼弦向、展向的2组截面流线图。结果表明:DBD激励位于机翼前缘能很好地提高高升力机翼大迎角气动特性,显著改善上翼面涡结构,促进分离流附体;可将机翼最大升力系数提高11.1%,失速迎角推迟2°,且随迎角增大,流动控制效果逐渐减弱直到消失。  相似文献   

13.
等离子激励器对静止空气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等离子体发生器对静止空气诱导加速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Notre Dame大学的相关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二者符合良好.研究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发生器对静止空气有诱导加速作用,激励强度、等离子体发生器尺寸等对流体的诱导有较大影响.该研究成果可用于飞行器的减阻增速、流动分离控制及推力矢量控制等.  相似文献   

14.
为改善非细长三角翼的大迎角失速特性,探索前缘形状对流动控制效果的影响规律,基于交流介质阻挡放电(AC-DBD)等离子体激励,开展了非细长三角翼流动控制风洞实验研究。针对3个不同前缘曲率半径的三角翼模型,研究了激励参数对流动控制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小迎角状态下,尖前缘三角翼的升力系数略高于其他两种钝前缘三角翼;圆前缘三角翼的最大升力系数最高;指向上翼面的前缘激励在失速迎角之前对升力系数的控制效果最好,指向下翼面的前缘激励则在失速迎角之后效果更佳;圆前缘三角翼的控制效果最好,相同激励电压下(12 kV),激励控制对尖、圆和椭圆前缘三角翼在过失速阶段升力分别可提高3.6%、5.9%和4.2%。最优的无量纲脉冲激励频率为f+=1to2,最优占空比为5%,电压幅值越高,控制效果越好。分析认为AC-DBD激励控制非细长三角翼的主要机理是其对剪切层的非定常扰动,非体积力加速效应;机翼前缘处的流体动能分布影响诱导流向涡的形成,使不同前缘形状非细长三角翼的流动控制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15.
在Mobile Safe Ambients演算进程的拓扑结构抽象表示基础上, 通过识别可被激活的移动原语和通讯原语, 计算系统运行的所有动态进程拓扑结构, 并在文法规则中显示地标识约束名字和变量, 使分析结果在α变换下保持不变. 该策略可被应用于静态分析和验证基于Mobile Safe Ambients演算描述的并行与分布式系统的动态行为及属性.  相似文献   

16.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的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可显著改善飞行器/动力装置的气动特性,已成为国际上空气动力学和气动热力学领域的研究前沿。简要介绍国外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研究的重要进展,主要介绍国内在等离子体冲击波流动控制理论、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特性、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扩大压气机稳定性、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减弱超/高超声速激波强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未来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主动网络的分布式计算能力为网络流量控制提供了新途径,将网络的流量控制归结为一个用户收益的全局最优化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分布式算法来求解并设计了基于这种算法的主动网络最优化流量控制协议,证明了通过选取适当的收益函数,只需在主动结点中提供FIFO的调度机制就可根据用户需求分配不同的带宽,从而达到了区分服务的目的,仿真结果证明了协议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