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老舍的小说可以被概括为"京味"小说.这种小说不仅以北京市民及其文化作为题材对象,而且着力于从文化心理视角对北京市民生活进行审美开拓,从而将他小说特有的喜剧性幽默与悲剧性、抒情性、世俗性等多种因素融合起来,并以"原味儿"的北京市民白话表现出来,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当然,"京味"小说在老舍小说中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林白的小说《致命的飞翔》《瓶中之水》《说吧,房间》《一个人的战争》等的分析,说明她的小说具有对女性孤独与抗争、生命的悲剧感与生命的激情相交织的复杂的两重体验,即小说的复调性。  相似文献   

3.
作为20世纪的著名小说家之一,昆德拉被看作是小说的“立法者”。他小说的“词典体”因素展示了文学在竞争时代的可能性,反映了时代精神,给中国文学很多启示,并开启了一种“敞开”写作的潮流,显示了小说这一文体的不朽价值。  相似文献   

4.
意义是文学理论中最为捉摸不定的对象,它内在于文本,又需要读者的释读,涉及世界、作者、作品与读者四要素。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意义研究具有片面的深刻性,突出了意义产生的某一要素,忽视意义与其他要素的关系。意义研究的这种片面性构成了西方文学理论更替频繁的动力,也遮蔽了意义与文学四要素的关系。从他者看文学意义,文学意义与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我他关系更为清楚,能够更好的把握当代文学理论范式变换的内在脉络。  相似文献   

5.
<基姆>作为经典作品,一度因为意识形态的强烈倾向性解读而风光大减.本文意在借助对他者概念的重新解读,剖析基姆等人形象的当下意蕴.并进一步结合经济一体化、文化全球化语境,挖掘<基姆>的当代文化启示:对话、交流、共赢.  相似文献   

6.
按照黑格尔和萨特的定义:"他者"是指:"主导型主体之外的一个不熟悉的对立面或者否定因素,因为它的存在,主体性的边界才得以界定,权威才得以建立."<'[1]>据此定义来审视20世纪后半期西方文论,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趋势:"20世纪的西方文论史,是一部"他者"对主流话语权的争夺史.本文以流行于20世纪后半期的生态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为例做简要的描述.  相似文献   

7.
师幼交往前后经历了从主体性到他者性的不同范式。主体性师幼交往在肯定与激发师幼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导致主体性交往的对象客体化、同一性对他异性的遮蔽以及师幼伦理责任关系倒置等问题产生。师幼交往的他者转向实现了对交往中“他性”的肯定。基于他者性的师幼交往要求正视师幼的非对称性、尊重幼儿的他异性、走向伦理的师幼交往。  相似文献   

8.
吴大志 《科技信息》2012,(20):205-206
"他者"是当代西方文论,尤其是后殖民理论话语中一个重要概念,是建构、确认和巩固殖民者自我形象不可缺少的一个对立面。文章从富于特色的"他者"立场出发,通过细读《等待野蛮人》、《耻》等作品,揭示后殖民语境下文化冲突的血腥一面,解读作品中主体与他者、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中心与边缘,强者与弱者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青年杂志一封读者来信《漂泊之路,为什么越走越难?》谈起,提出人的生命为何如此轻易地被抛弃这一问题,引入列维纳斯对西方传统哲学即自我学的批判,直指两大代表黑格尔和海德格尔,深入考察人的生命在自我学时代的命运。生命的潜力在人的被动性深处,自我应停止向前的脚步。列维纳斯指出只有他的他者思想才能拯救生命,面向他者的自我是被动性极致的自我,也是替代所有他者的责任自我,同时也是新生的自我,是世界的支柱,生命的拯救者。  相似文献   

10.
墨白以颍河镇为背景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失语者"的形象,他们在物质与文化上的弱势地位是其"失语"的根源.物质的"失语"与文化的"失语"形成了共生与互动的内在机制.对"失语者"的塑造使墨白的小说具有锐利的批判精神,也使小说主体意识具有愤怒、压抑、无奈、反抗、逃离的复杂色彩.  相似文献   

11.
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音乐旋律三个方面阐释了普契尼歌剧《图兰朵》所蕴含的一种自我想象性表达,表现了中西方看与被看、自我与他者之间明显的二元对立。因此,可以认为《图兰朵》是一个他者镜像观照下的想象中的中国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2.
他者的意义──论现代人类学的“后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人类学者在批判现代人类学本来就具备了的某些后现代主义者推崇的特征,也有意无意地忽略它的学科体制内涵的反思,这样一种探讨所可能带来的见解,有必要重新与后现代主义的总体问题和现代学术体制的“中国问题”进行广泛的联想。  相似文献   

13.
人类学关于"写文化"的方法自觉,给文学人类学和历史人类学研究带来重要的启迪。文章以三个研究案例的故事,说明人类学的写作概念旨在全面和整体性地把握一种文化,对于传统的文学写作和历史写作概念起到一种拓展和补充的作用。人类学在文化表现上强调多元的、互动的复杂视点,捕捉族群之间的冲突与融合,这就解构了以往的权力话语和精英写作的单一性和绝对合法性,预示着文化价值观的更新所带来的再经典化问题。  相似文献   

14.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人生信仰,相异的个体生命体验、生命意识,他们用自己诗歌塑造出不同的"文革记忆".在诗歌的价值取向上主要表现为对昨天的不同态度:"归来的歌"是一种明显的批判意识,在批判中确立自我的合法性;而"朦胧诗"有一种明确的反思意识,在反思中寻找自我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胡忠青 《科技信息》2010,(8):151-151
纳丁·戈迪默的小说《我儿子的故事》讲述一个和睦的黑人家庭在种族隔离制度和父权制下走向解体的悲剧故事。本文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的转变揭示黑人女性在父权社会的生存困境及可能的出路。  相似文献   

16.
小说《闪闪的红星》具有流浪汉小说的某些特征,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成为红色经典的代表作。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过程,是一部流浪汉作品向红色经典生成的过程,包括从追寻母题到斗争主题变化、从缀段性到戏剧式结构的调整、从流浪汉到小英雄的人物塑造、从纪实性到理想化叙事风格的演变等改编策略。  相似文献   

17.
《欲望号街车》是田纳西.威廉斯的代表悲剧作品,本文从该剧两个悲剧人物艾伦和布兰奇着手,运用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有关"同一者"和"他者"的理论,分析艾伦的死和布兰奇的疯癫的原因,从而展示这篇剧作实质上是一篇"他者"的受难史,一首"他者"的悲歌。  相似文献   

18.
庄子美学的本质是人生美学,是建立在庄子哲学基础"道"之上的一种指向人生对个体生命进行终极关怀的美学.因此,"道"是其人生美学的基础和核心.以"道"的人生审美精神为轴心,研究、剖析了达"道"者形象的美学象喻.这些形象群诠释着庄子对美的认识和追求.蕴涵着庄子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审美感受.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庄子将自己对审美境界的体认与追求融入到形象体"道"的心灵状态的描绘中.  相似文献   

19.
赵莉  蔡宁 《科技咨询导报》2008,(33):213-213
本文运用形象学最常见的两组二元对立-自我和他者,本土和异域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大地》中的中国形象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作为形象观察者的美国本土作家创作的心理动机及对异域文化接受的深层文化结构。  相似文献   

20.
《还乡》是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性格与环境"的代表性悲剧小说。作品成功塑造了尤苔莎这一极富个性特征的女性形象,在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下,她的个人自我身份的认同发生了错误的变化。本文运用拉康的主体理论对尤苔莎的自我身份进行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