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蒋光慈是从皖西大别山走出来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先驱。皖西这片革命的热土深深地滋养着他影响着他,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素材。蒋光慈常常把写作背景置于皖西乡村,以革命的笔触审视家乡,以作家的眼光回忆故乡,融皖西田园空间图景于革命叙事之中。在《少年飘泊者》《咆哮了的土地》《乡情》等革命小说和诗歌中,呈现了大量皖西山川风物、民间风俗以及方言俗语,地域文化特征凸显。这些畅销的诗文既广泛宣传了革命思想,也扩充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土文学的题材领域,并从一个角度见证了皖西革命历史。  相似文献   

2.
蒋朝群 《科技信息》2009,(30):I0122-I0122
考察茅盾的文学实践可以发现,他在内心深处将革命文学奉为圭臬,不仅在理论研究上是新兴的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积极倡导者,并且在小说创作中自觉地向此目标靠拢。茅盾善于选取时代潮流中的女性作为革命理念的载体,其小说创作的脉络又表明作者试图通过女身来表达自己头脑中的革命理性秩序。然而其文本中新女性生存意义却面临被革命消解的处境,各种声音在作家脑海中宣泄自我,女性个体生命逻辑与作家主观愿望、潜意识交锋冲撞,使得其女性书写与革命话语呈现交错渗透、错综复杂的面貌。  相似文献   

3.
“文学革命”与“革命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次重要的文学运动.本文着重从文学主张、文学创作、文学论争等方面,论述了它们的变迁过程,变迁的必然性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初梨是后期创造社的重要成员,也是创造社向革命文学社团转变的主要推动者。留日经历让李初梨从一名电气专业学生转变为文学爱好者,进而转变为革命作家。留日十二年,日本的社会、文化、教育环境以及留日学生的“小圈子”交往深刻地塑造了李初梨的精神世界,在他此后的创作道路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女性文学的趋同倾向是把女性形象叠印在民族危亡,阶级较量的广阔背景下,满腔热情地描写革命的女性与女性的革命。其审美呈现出粗犷豪放的总体风格。  相似文献   

6.
从生存困境、精神奴役和生命悲歌三方面论述萧红小说的女性书写,分析萧红小说表现出的生命悲剧意识。萧红对女性生命存在的深层思考,在今天仍有普遍意义,促动着我们对于女性人生价值的反思,对人间温暖和生命尊严的渴求。只有女性的真正解放才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论文阐明了革命文学运动与马列文论在中国传播的互动关系 ,揭示了探讨、总结这段历史经验的目的和意义。分析了马列文论在中国传播的主客观条件。在此基础上 ,揭示了马列文论的传播对中国现代文论及其发展导向的决定性影响。在充分肯定革命文学运动传播马列文论的历史功绩时 ,也指出它的弱点、错误对中国现代文论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 ,应从中吸取教训 ,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茅盾在革命文学论争期间鲜明地体现着“为小资产阶级写作”的思想,他的小说作品熔铸了大革命失败后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消极、悲观的情绪,也表达了自己对于革命的梳理和反思,成为茅盾这一时期思想发展变化的一面镜子。“革命文学”论争后期,茅盾的创作视角不再拘泥于小资产阶级,而是向工人、农民和民族资本家等拓展,展示出更深广的主题和丰富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9.
在讲授"革命文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大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去体知革命作家的生命感受;然后,引领大学生读解革命文学作品,去感知革命作家的精神世界;最后,应鼓励大学生去研究革命文学现象,培养他们独立的价值判断和分析能力。显然,让大学生有意识地去感知革命文学的进取精神和革命作家的生命风度,有利于他们主体人格和社会关怀意识的养成。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一种书写的方式,对于一个作家的写作,视角的选择往往能透视出其创作的风格,在很多小说中,占主导地位的往往是男性作家所选择的主流视角,作为他们反映社会的一个主要对象——城市,常常是以一种雄性的面貌和动荡的姿态出现,上海也不例外,这种主流书写方式抓住了历史变迁中"大上海"的时代特征,但它在把握城市大背景的同时,却忽略了对绵延不断的上海日常城市文化精神内涵的挖掘与审视,而女性上海书写就恰恰弥补了这种不足,用一种边缘化的眼光来审视她们所体验的上海,展示了其独特的创作魅力。  相似文献   

11.
在讲授"革命文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大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去体知革命作家的生命感受;然后,引领大学生读解革命文学作品,去感知革命作家的精神世界;最后,应鼓励大学生去研究革命文学现象,培养他们独立的价值判断和分析能力.显然,让大学生有意识地去感知革命文学的进取精神和革命作家的生命风度,有利于他们主体人格和社会关怀意识的养成.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的创作历程可以说是一个寻求美好人性寄居地的历程,但是人类历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悖论决定了他寻找的无望。尽管如此,他依然固执地坚守在自己的精神守望中。但客观现实又让他不能完全超脱。这种强烈的精神冲突煎熬着他的整个创作过程。正是因为此,在他寄予了美好理想的湘西女性身上,读者看到了世代妇女的身影,她们依然生活在传统的樊篱中。  相似文献   

13.
人类在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文化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不仅使世界的政治,经济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还渗入到占人类一半但千百年来被束缚于家庭的妇女领域,对于女性的觉醒,女性的解放,女性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鲁迅在他后期的作品中,侧重表现出对城市女性的深切关注,其城市女性书写内容丰富,表达了鲁迅赞颂革命女性、同情风尘女子和警惕女性堕落的不同主旨,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社会批评、文明批评以及鲁迅进步的妇女观。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鲁迅在他后期的作品中,侧重表现出对城市女性的深切关注,其城市女性书写内容丰富,表达了鲁迅赞颂革命女性、同情风尘女子和警惕女性堕落的不同主旨,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社会批评、文明批评以及鲁迅进步的妇女观。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台湾女性文学发展过程中有代表性的几位女作家的作品 ,并指出台湾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 ,作家对女性意识的认识经历了由外向内的转型 ,渐至全面、成熟、理性。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家族小说创作中,女性与革命之间的关系成为作为作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率先觉醒的知识女性对革命表现出本能的热情与主动,投身于革命大家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爱情理想,但外在社会环境的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女性悲剧性的命运,在社会转型与阶级矛盾激化之时,仍有不少女性阴差阳错地成为家族、民族、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8.
张磊 《孝感学院学报》2006,26(5):31-34,67
1920到1930年代经历的多个历史事件中,苏俄“拉普”的介入恰恰为鲁迅思想的成熟提供了一种机缘,使其在文学和革命、革命和政治、文学和政治的认识上带有某种思想上的“反常识性”。就鲁迅思想主体而言,苏俄文艺观及其本土化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文学的意识形态神话。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中,创造社由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向是非常简明、突兀的。实际上,创造社并非是高度统一的,在创造社内部始终存在着差异性,而正是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使得创造社成员的转向显得相当艰难。在革命文学的提倡过程中,创造社内部始终充满着对话。这些关于革命文学的对话,转向过程中的游移与艰难,在《创造周报》、《洪水》、《创造月刊》等创造社前期与中期刊物中有着鲜明的表现。正视创造社内部的这种差异性与转向过程的复杂性,我们才能了解革命文学提倡过程中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电视广告这个窗口,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形象是如何的塑造出来,而从女性主义理论出发则能分析出大众传媒在塑造女性时的性别歧视和隐含的男性欲望和男权话语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