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中的服饰描写绝非可有可无之笔.考证《诗经》服饰,于诗义往往有豁然开朗之明。本文即通过对狐裘的考释,证明《都人士》中的“都人士”绝非“都人之有士行者”(郑玄语)的庶人;而《旄丘》中最难解的一句“狐裘蒙戎”正是黎国大夫争当新主的形象描写;通过对“帨”的考释,廓清了《野有死麋》中有关帨为何物的种种龚葛莫辨之说。  相似文献   

2.
《诗经》服饰描写的意义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服饰标身份;二、服饰示“美”,“刺”;三,服饰传情谊;四、服饰示“双关”。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小说到了《金瓶梅》才逐渐重视女性社会的存在,对于平民百姓的生活细节有极为详尽的描写,尤其是女性的服饰,描写得更为淋漓尽致,每一位女性出场时正如同一场场服饰展览会一般,本文拟以西门庆为中心,将《金瓶梅》中的女性分为妻、妾、婢、妓四大类,试图找出这几类女性的服饰特征,并观察时代女性的生活脉络。  相似文献   

4.
从女性文学的视角读解《诗经》,可以发现,《诗经》中描写的女性的形象美、女性的爱情生活和女性在婚恋中的悲剧性命运三个层面的内容,都印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诗经》中的祭服,对其中描写的“祭服”、“男子祭服”、“女子祭服”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特别是联系当时相关资料,对其中某些服饰作了新解,从而更进一步认识先秦时代的服饰礼制、祭服形制、用途,以及当时的一些风俗时尚、森严的服饰等级制度和人们的审美观念。那些赋予政治内涵的“祭服”为长期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开创了先河。  相似文献   

6.
论《诗经》中的女性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诗经》为我们展现了一道两千多年前的女性世界的艺术长廊,对女性的赞美是《诗经》的一个鲜明特点。《诗经》中的女性具有形象美、品德美和精神美。  相似文献   

7.
《诗经·国风》多以女性为抒情主人公,据此,《毛诗序》和朱熹《诗集传》以女性为《诗经》的原创主体。基于女性在《国风》中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国风》考察我国古代女性审美意识的相关问题。《论语·子罕》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表达了孔子对容貌之美的诱惑甚于德性之美的焦虑。《国风》作为女性创作且大多以女性为抒情主人公的作品集,突出体现了女性的“好色”观。具体包括:清晰的“性别”及角色意识、以形貌之外形美和德性之内在美为审美对象和审美标准、以真挚的情感为精神内核、因礼教约束而形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特征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由于其时代久远,对诗歌内容的诠释,分歧很大。而“美刺”说与“淫诗”说是传统的对《诗经》认识的两大误区,用历史的民俗的方法,辩驳了“美刺”与“淫诗”说。指出《诗经》中许多婚姻诗情诗,反映的是当时原始乱婚遗俗的孑遗。而儒家的礼教,就是对乱婚现象的纠正。  相似文献   

9.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无比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是我国文学艺术的重要源头。尤其是《诗经》中大量性审美的描写对我国后来性审美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了解《诗经》时期的性审美心理活动的特点将有助于我们树立健康的性审美观。为此,本文对《诗经》时期的性审美活动特点进行了心理探究。  相似文献   

10.
《围城》中的人物肖像描写独具特色 ,其中比喻手法的广泛使用是其形象生动的主要原因。从《围城》中人物肖像描写中的以物喻人、喻体的感情色彩及滑稽之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独特的比喻艺术及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1.
蒋苏苓 《科技信息》2009,(14):136-137
本文从服饰文化这个角度,思考《红楼梦》中服饰与时代风尚、人物社会地位、人物个性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作者生活背景与小说中服饰描写的关联,进而探讨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与人物服饰的关系,品读《红楼梦》中服饰与人物个性的契合,多角度地研究了《红楼梦》中服饰文化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12.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详细记录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其中描写爱情的篇幅占了很大比重,而且《诗经》中的爱情诗内涵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3.
《儒林外史》是一部现实意味很强的讽刺小说,在讽刺现实生活的同时也对人物进行了大量的服饰描写,本文主要从男性服饰,女性服饰和特殊人群的服饰进行分析,展现明代服饰的风貌。这些服饰描写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且使《儒林外史》具有史料价值,甚至还对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外显人物的身份和地位,突显小说的主题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比喻与文学共生。远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便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在此后的文学发展历程中,一些名家巨匠,总是把比喻作为语言形象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孜孜以求对比喻的运用和创新。亚理斯多德《诗学》称“比喻是天才的标识”,莎士比亚因善用比喻绘形抒情,被西方称为“比喻之王”。秦牧在《艺海拾贝》中说:“美妙的譬喻简直象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中国古典名著《水浒》是比喻艺术的一个典范,据有人统计全书共用比喻八百多条,确是出口成喻,妙喻连珠。如此广泛而精致地运用比喻,在中国以至世界文林中也是不多见的。《水  相似文献   

15.
今人认为朱熹《诗集传》废《毛诗序》不用,直接从文学角度求之于《诗经》。而《诗集传》对诸诗的题解。有近三分之二沿袭《毛诗序》,故“废《毛诗序》不用”的说法不能成立。朱熹反《毛诗序》的言论主要集中在“淫诗”和《诗经》尤其是“小雅”诸篇的写作时代两点上。“淫诗”说为朱熹承袭《论语》及《礼记·乐记》之说而来。但朱熹的推论犯了逻辑方面的错误,其“淫诗”说缺乏可靠的依据。《诗序》作者离开《诗经》写作时代下限不远、其所说时世较为可信。朱熹反《毛诗序》的主要目的,一是认为《毛诗序》为汉儒或村野妄人所作;二是认为《毛诗序》有害于温柔敦厚之“诗教”。其反《毛诗序》的根本目的,是想借解《诗》来为其理学思想服务。  相似文献   

16.
《诗经》在中国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研究《诗经》的章、作,篇幅远远超出了《诗经》自身的千万倍,其中名篇之多,令人举不胜举。因此,笔研究《诗经》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选择。本不是全方位的、而仅试从《诗经》中所反映出的爱情意识和妇女的社会地位入手,作些社会历史的研究,从而成为“中国学中的女性形象”专栏中之一篇。  相似文献   

17.
春露和秋露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论及《诗经》中“兴”的手法时以《野有蔓草》与《蒹葭》为例,释“野有蔓草,零露溥之。有美一人,清扬婉兮”为“清秀妩媚的少女,就像滴着点点露珠的绿草一样清新可爱”,这显然是有误兴为比的嫌疑;至于他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河滨芦  相似文献   

18.
孔子论《诗》、子夏《诗序》和郑笺在诠释“风雅颂”之“颂”时,均立足于盛德;《诗序》以“美盛德之形容”释之,郑玄径释之为“容”,并将其意义界定为德行广大崇高,至于“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无不覆焘,无不持载”。后代的学者愈来愈倾向于离开盛德这一基本点,把《诗序》、郑笺所说的“形容”或“容”理解为舞容,严重误解了先儒的本意,模糊了先秦至汉代《诗经》学对帝王德行的高标准、高要求,也模糊了这一时期《诗经》学的特质。“风雅颂”再加“赋比兴”被称为六义,为历代《诗经》学的核心范畴。今人在诠释赋比兴时,喜欢称引朱熹《诗集传》的说法,但往往以为朱熹把比解释为修辞学中的比喻。实际上,朱熹《诗经》学中比并非修辞层面上的比喻,而是更高一层的“作诗之法度”;被人们称为比喻的篇章,《诗集传》往往释之为赋。  相似文献   

19.
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雪国》是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和西方现代派文学相结合而开出的一朵奇葩。其主要艺术特色是:“悲”和“美”紧密联系与融合;心理刻画细腻传神;重情轻理,追求精神上的“余情美”;注意通过季节变迁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情感;意识流手法的成功运用和日本传统文学的严谨格调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林庆彰是台湾著名的经学史家,他的《诗经》研究在海内外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从(一)对《诗经》文献学的贡献;(二)《诗经》研究的拓展;(三)主要的研究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评述,着重揭示其研究特色(一)文献整理与学科拓展相结合,从而使其研究建筑在坚固的基础之上;(二)《诗经》学史上“大家”的研究与“小家”的研究相结合,从而理清《诗经》学史上的发展脉胳;(三)传统的学科研究方法与当代学科研究新方法的结合,从而使其研究具有当代性与前沿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