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柏拉图以“正义”作为他法律思想的出发点,强调了“人治”和“法治”的重要性,他关于国家政体和选举制度、法律体系必须服从政府的公理、犯罪和刑罚、妇女地位,婚姻、家庭等方面的一系列政治法律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同时也充分暴露了柏拉图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学界对行政刑法法律性质的三种主要学说存在严重的分歧,造成对行政刑法的法律性质的不同看法实质上是由对行政犯罪这一概念的内涵认识不同所致,欲探求行政刑法的性质,首先要科学定义行政犯罪。将三种学说中的行政犯罪进行比较,界定行政犯罪为犯罪的一种类型更为科学,行政刑法的法律性质应属刑事法的范畴。  相似文献   

3.
学界把诱惑侦查的对象界定为有“犯罪意图”的人。有“犯罪意图”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连续犯;另一是从来没有实施过犯罪行为,只是暂时有“犯罪意图”的人。前者当然可以作为诱惑侦查的对象,但把后者也作为诱惑侦查的对象就值得商榷,因为这在刑事诉讼理论、刑罚理论、犯罪一心理学、法哲学及侦查实践等诸多方面都会受到挑战和质疑。  相似文献   

4.
环境犯罪又称为危害环境犯罪、公害犯罪。“环境犯罪”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说法,但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环境犯罪“概念的内涵、外廷都不尽相同。它的范围取决于环境刑事立法的具体规定、理论实务以及广狭之分等。在我国刑法规定环境犯罪作为一类犯罪的统称,是一个综合性的犯罪类别,包括污染环境方面的犯罪,也包括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目前,环境犯罪这种新型的犯罪类别,在各国的司法实践中,认识不断提高,理论逐步深化,环境犯罪法律日趋健全,环境犯罪被害人引起了犯罪学家的关注,也极大地丰富了犯罪被害人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将犯罪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纳入司法审查程序,接受检察机关的监督。但是,对于社会危害性没有达到犯罪程度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的监督,没有一部法律作出明确规定。从前几年的“被精神病”①的案例来看,这几个“被精神病”人多数是因为家庭纠纷、与单位发生矛盾等原因,被特定机关、所在单位或家属送到精神病治疗机构进行强制医疗的。因此,为了维护被强制医疗人员的合法权益,防止“被精神病”现象的发生,应当完善对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的监督,将所有强制医疗尤其是强制医疗的执行纳入检察机关的监督范围。  相似文献   

6.
罪数,是行为人危害社会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个数。“罪数是与犯罪现象相伴而生的。有了犯罪,就会出现犯罪的个数问题。罪数成为一种理论形态,是人类法律思想和法律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罪数问题,就是要明确什么是一罪、什么是数罪,因而,如何区分一罪与数罪就成为研究罪数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依据什么来判断罪数,各国刑法理论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学说:  相似文献   

7.
抱佛脚     
“闲时不烧香,忙时走来抱佛脚!”(67)此语与书中“旋捏佛旋烧香”义近。旧时常用来言学童:平时不用功,考试发了蒙。有临阵磨枪之势。褚人获《坚瓠二集》载“王荆公嗜谐谑,一日论沙门道。因曰‘投老欲依僧’;客遽对曰‘急则抱佛脚’。三曰:投老欲依僧,是古诗;客曰:急则抱佛脚,是俗谚。”可知“抱佛脚”是相传已久的俗谚,褚人获不知所本。宋·张子正《宦游纪闻》云:“云南之南,有番国,俗尚释教。人犯罪应诛者,捕之急。趋往寺中,抱佛脚悔过,愿发为僧,以赎前罪,即贳之。‘闲时不烧香,急则抱佛脚’,本此。”抱佛脚@傅憎…  相似文献   

8.
法人犯罪问题,在世界各国都经历过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在我国,法人能否成为犯罪主体,刑法学界的看法也存在分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愈来愈多事实表明法人犯罪已成为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由于“法人犯罪”这一课题极其强烈的现实性,使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严肃的理论探讨。一、通过立法确认“法人犯罪”的现实必要性本文所指的法人是经济领域中自然人以外的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具有独立法律人格的组织。什么是法人犯罪呢?根据刑法理论,任何犯罪行为都是行为人的主观罪过与其客观危害行为的有机统…  相似文献   

9.
犯罪心理学(Criminal 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和犯罪人类学相关连。这一门学科主要深入研究的部分在于有关“是什么导致人犯罪”的问题,但也包含人犯罪后的反应,在逃跑中或在法庭上的。犯罪心理学家也可以做为证人,以帮助法庭了解犯人的心理。精神病学亦有处理到一部分的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0.
对于各类身份犯罪,研究犯罪主体具有特殊的意义。受贿是一种身份犯罪,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其特殊的犯罪形态,研究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犯罪主体,对于把握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沿革过程,揭示沿革过程中发生的争议问题,探讨并提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完善方法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在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沿革过程中,对其犯罪主体认识的不断深化促进着罪名的沿革与演进,国家工作人员和离职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关系密切人”及“离职国家工作人员”获得独立成为受贿犯罪主体的资格,是我国刑事立法理念的一大突破,能够更有效的控制和制裁手段愈加隐蔽的受贿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犯罪黑数大量而普遍存在。它是在司法机关、学校、犯罪大学生、受害人及知情人的“合力”下形成的。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黑数必须增强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预防大学生犯罪,必须严肃执法,正确处理大学生犯罪案件。  相似文献   

12.
“没有法律就没有犯罪,没有犯罪就没有刑罚。”这一法律格言最先是由近代刑法学之父费尔巴哈提出来的。由此可以看出,刑罚的前提是犯罪,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刑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最严厉的惩罚犯罪的强制措施,其理论方面的发展历史则源远流长,现笔者以刑罚的两大理论为契机,对刑罚及其适用作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人体器官移植包含着极强的生命伦理意义,然而由于合法供体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人群,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的行为便悄然滋生并肆意泛滥。出台不久的《刑法修正案(八)》中增设了关于组织出卖人体器官行为的罪刑规定,为打击此类犯罪提供了强有力的刑事法律依据,但目前对于这一罪名的理解依然存在着不少争议。笔者欲以人体器官刑法上之基本范围为起点,逐一论述人体器官之法律属性、“组织出卖”行为之认定及本罪之既遂标准等问题,从而厘清《刑法修正案(八)》第三十七条第一款之规定的意旨。  相似文献   

14.
以一起农村雇凶杀人棠为切入点,在解析了涉案人员的个人情况后,又调查了他们及当地部分农民的法律、权利和责任意识状况。认为他们的现状,源于当前农村处于发展转型期和管理服务效能低下。从预防和减少农村“自救式犯罪”、推进农民现代社会意识培养和国家农村现代化管理水平的目标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1997年弄法典确立的单位犯罪,大都在触犯刑律的同时又违反了行政法规范的规定,表现出明显的“双违性”特征。这一现象究竟是立法上的一种偶然,还是有其内在的客观必然性?本文通过引入行政犯罪的概念,从理论上探究了单位犯罪中行政违法的普遍性根源,充分阐述了单位犯罪中行、刑两种法律性质的交叉关系及其法律特征,旨在为法律实践中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落实单位犯罪的全部法律责任,以切实有效地预防和打击单位犯罪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朱嘉探究人性的生成问题,主要持四种观点:天赋人性论、人性与物性同源论、理气相兼生成论和父母中介论。这涉及到性与命、性与理、人与物、天与人、理与气等问题。朱熹的成性论与构性论、复性论相结合,构成其人性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朱熹是我国文化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建立了十分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明天理,灭人欲”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称的“人欲”亦即人之“私欲”。为了达到“存理灭欲”的目的,朱熹提出了一系列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给我们当代的道德教育尤其是大学的德育教育以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18.
胡适的德育观主要包括:“人性即人欲”的德育出发点,“健全个人主义”的德育目标”、“实用主义的德育方法”等,对其德育思想要采取科学态度与方法,批判地吸收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行反“洗钱”刑事立法有需要继续完善之处:洗钱罪的立法相对滞后,影响了对洗钱犯罪的打击;“洗钱”范围限定的过于狭窄,不利于对洗钱犯罪的惩处;与洗钱罪相关的法律规定不配套,惩治洗钱犯罪的效果不明显。本文建议对洗钱罪立法在以下方面加以改进:一是对洗钱罪进行修改,使其具有超前性;二是合理界定洗钱罪的行为方式,严密刑事法网;三是完善配套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0.
网络空间财产犯罪的占有转移认定疑难问题凸显了双层社会中传统刑法理论与新型网络财产犯罪之间的适用冲突。认为网络空间财产犯罪中存在网络平台“错误认识”的观点不符合诈骗罪本身的逻辑构造,提供代码验证服务的网络平台不参与用户之间的占有转移。网络空间财产犯罪的占有转移实质上是财产性利益的占有转移,应当以“与原占有人人身相分离”的可转移性和“对于被害人具有财产法益”的财产性为标准划定占有转移成立的边界,且不得以数额不明确为由缩小其成立范围。在具体认定过程中,要采取“账户权限或记录的不可逆转变”的认定标准,区分网络空间财产犯罪的占有转移与占有的迟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