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梁锦荣 《科学通报》1990,35(21):1617-1617
对于使用药物的方式,人们早已认识到一般的口服及注射并不是最理想的方法。这些传统的途径通常需要频繁的服药,导致血液中药物浓度起伏变化(见图1)。但每一种药物均有其治疗指数,若超过它则产生不良副作用,而低于它则  相似文献   

2.
微球作为功能载体,能够用于药物的递送.随着材料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微球递药系统的研究逐渐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新兴的药物递送方式,微球递药系统有望克服传统给药方式的诸多局限性.此外,微球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可控性,可以实现对药物的精准递送和控制释放,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并降低其副作用.基于此,本文首先总结了微球的多种制备方法及常用材料,然后系统总结了具有不同功能的微球递药系统,并概述了其主要疾病治疗应用,最后针对微球递药系统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创新求实,实现我国药物靶标发现的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国强 《世界科学》2002,(11):26-27
大量事实表明,发现并验证药物新靶标是产生“重磅炸弹”式创新药物的源头,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为寻找药物靶标带来了新的机遇,而新近发展的生物信息学技术已成为从庞大的基因组数据中挖掘药物靶标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大数据时代,以数据驱动的药物研发(data-driven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方式有望显著提高药物研发成功率、缩短药物研发周期以及降低药物研发成本.本文简短综述了近年来药物设计和药物信息相关数据整合和数据挖掘的最新研究概况,并对大数据时代的药物设计与药物信息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徐在超  赵凯涛  江应安  夏宇尘 《科学通报》2019,64(30):3123-3141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能够引起急、慢性肝炎,其中长期慢性感染可增加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病风险.抗病毒药物治疗是控制HBV慢性感染的有效方法.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抗HBV药物主要有两类:α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这两种药物虽然可以抑制病毒复制,减轻或消除肝脏病理损害并有效阻止病情向肝硬化和肝癌发展,但并不能有效地达到HBV表面抗原(HBV surface antigen, HBsAg)使其转阴并清除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 cccDNA),所以HBV慢性感染很难治愈.近年来,随着人们对HBV研究的深入,针对其复杂的感染机制及病毒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不同靶点药物被相继开发出来.本文对近年来在病毒直接靶向和宿主靶向药物(一些目前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以及免疫治疗药物研发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进行综述.此外,还对高通量筛选技术(unbiased high-throughput screens)寻找新的抗病毒化合物,以及老药新用的策略用于抑制HBV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邢颖  刘文彬 《科学通报》2020,65(22):2326-2333
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突然肆虐,给我国乃至世界带来严峻的公共卫生危机.寻找能够对抗新型冠状病毒及其引起的肺炎等相关疾病的适用药物及治疗方案成为当务之急.基于以往治疗类似疾病的认识和经验,研究人员在最短时间提出了上百种可能的候选药物.目前已经提出并进入临床试验的几类药物包括核苷类似物、蛋白酶抑制剂、其他化学小分子药物、生物制剂等.结合传统中医药辨证治疗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展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研究人员正在对这些在研药物的临床效果、剂量、适应性及毒副作用开展进一步的研究验证.本文对截至2020年2月16日的医学论文数据库信息及网络资料进行了梳理,对一个月来科研人员、制药行业、临床医生提出的潜在药物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综述,希望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Blun.  T 周培文 《世界科学》1991,13(5):47-49
药物设计总是反复试验的过程.药物公司过去常从天然化合物开始,该化合物一般来自人们已在传统医学中使用的本地植物.现在,他们很可能选用化学品,并任意试验它们,看哪一个具有生物活性,这一过程称为筛选.接着,他们选择最佳的候选物,或“提示”  相似文献   

8.
秦冉  李淑娴 《世界科学》2014,(12):15-16
只有战胜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能力,才能赢得与传染性病原菌的对抗。 新型抗菌药物 管理机构批准的新型抗菌药物使用了全新的杀菌机制。  相似文献   

9.
开辟流变学新领域——药物流变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开辟流变学新领域──药物流变学重庆大学教授、博士导师蔡绍 重庆大学副教授、博士生王远亮重庆大学教授、博士导师吴云鹏1药物流变学的基本概念“药物流变学”一词是蔡绍皙教授于1993年在国家医药管理局成都会议上提出的。它是生物流变学的一个分支,即运用生物流...  相似文献   

10.
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在2006年1月颁布了一项意义重大的规定,相关规则放宽了试验药物进行人体试验的条件限制。这些改变意在加速新药物的开发,但是批评者们认为,这些改变可能会导致那些还处于试验阶段的药物使参与药物试验的人们处于毫无保障的危险境地。这项规定的颁布表  相似文献   

11.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的恶性肿瘤,具有显著的个体化特征和遗传异质性.无疑,以患者为中心的个性化药物筛选和新药研发对提高总体生存率至关重要.近年来,由于类器官模型具有培养周期短、操作便捷和拟合度高等优势,能够真实保留患者肿瘤的遗传信息,在模型构建和个性化药物筛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传统类器官稳定性差、肿瘤微环境单一、通量低等固有缺陷限制了其进一步的临床转化与应用.基于微流控技术的类器官芯片是类器官在生物技术维度的延伸,可以实现对理化环境因素的精准控制、高度模拟肿瘤微环境、显著提高药物筛选通量,有效弥补了传统类器官培养技术的不足,开启了肿瘤个体化治疗新纪元.本文总结了微流控类器官芯片作为个性化药物筛选模型的优势特征,并结合在肺癌研究中的最新进展,探讨了类器官芯片在肺癌精准治疗中的转化价值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在保健之风日趋盛行的今天,步人药店和超级市场贴有官方标签的各种天然药品琳琅满目任人选购,你自然会联想到有关政府机构已确认它们所含药物成份的确具有保健功效。你甚至会确认既然出自天然,所有这些保健滋补药物必定是有安全保障的,然而实际情况绝非意如所料那么简单。1  相似文献   

13.
以核酸为作用靶的药物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张礼和发展高效低毒的治疗或预防药物一直是药物化学家追求的目标。近年来蛋白质化学已经取得飞速发展,许多涉及重要生理和生化过程的酶、受体以及各种内源性的活性因子已经分离纯化,有些已得到了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14.
毛晋哲 《自然杂志》1997,19(4):216-218
新型生化药物的研究是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疾病本身认识的深入而发展起来的。新型生化药物的应用将为一些顽固性疾病的根治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各国对生化药物的开发都投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企图居于领先地位。现就新型生化药物作一综合介绍。  相似文献   

15.
纤溶酶原激活剂作用的结构基础及变构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甫祥  田原  贺福初 《科学通报》1998,43(17):1805-1812
溶栓药物在治疗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传统的溶栓剂由于半衰期短,血栓特异性差等缺点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往往伴随系统性溶栓副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溶栓剂分子结构与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传统的溶栓剂进行改构,构建了一系列新型溶栓剂。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和尿激酶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两种溶栓剂,通过某些氨基酸的突变,替换,缺失以及结构重排,得到了一些血栓特异性高,半衰期延长和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16.
新药开发一直面临着高投入低产出的困境.药物重定位(drug repositioning)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因而成为现今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流行的方法主要是基于药物小分子的相似性或关联性(化学结构、副作用、表达谱和小分子-蛋白作用关系等),预测药物的新功能.由于仅仅依赖药物-药物之间的关系,这些新功能限制在现有药物的功能空间之内.本研究中提出一种以疾病为导向,基于pathway谱的药物-疾病关联性评估方法来预测药物的新功能.考虑到药物在临床应用中除了作用于预先设定的主要治疗靶点以外,还能作用于其他一些额外的靶点,而这往往是产生副作用或是新的治疗功能的原因.该方法充分利用药物的已有靶点信息,认为药物通过作用于多条疾病相关蛋白影响的pathway,达到调节疾病的病理过程的目的.以2010年全球最热销的8个药做测试,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的主治功能排在前10的位置,超过60%的预测功能可以得到文献的直接支持.它可以作为以往方法的有效补充,为药物的重定位以及毒副作用评估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因具有极强的传染力和无特效治疗药物,导致其在全球大规模传播.目前疫苗的接种和推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COVID-19大流行,但从临床治疗角度仍需要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抗病毒药物才能阻止这种新型病毒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巨大威胁.由于抗病毒新药的研制周期漫长,其研发过程涉及靶点的选择、体外药效筛选、体内药理学及毒理学验证以及临床安全性与治疗效果的确认等不同阶段,才能最终获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治疗药物.经过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针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特异性靶点而设计和筛选的少数小分子新型冠状病毒抑制剂药物,目前已进入临床验证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治疗效果.本文综述了COVID-19暴发以来的抗病毒热点药物,尤其是对SARS-CoV-2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的代表性抗病毒化合物的药学分类、作用靶点、药效机制以及相关的临床测试结果.基于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的研发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明确了药物研发人员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治工作中肩负的责任和面临的挑战,提出能有效抑制病毒感染的新药的研发方向.  相似文献   

18.
这次SARS突发事件的爆发 ,使得与此相关的健康、保健 ,甚至包括药物开发这类比较专业的问题成了普通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 ,尽管知道相当困难 ,但很多人还是寄希望于科技界早日开发出能有效防治SARS之类病毒传染性疾病的药物或疫苗。可能也是受了这种心理的影响 ,在选择本期启明星专栏的采访对象时 ,编辑部同仁很自然地把目标锁定在与药物研发有关的单位和人身上。位于浦江张江的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现有两位“启明星” ,经联系 ,我对其中的一位——— 2 0 0 1年得到启明星计划资助的胡立宏博士作了采访。胡立宏先领着我参观了筛选中心 ,边看…  相似文献   

19.
阿斯匹林     
Weis.  GW 赵清志 《世界科学》1991,13(12):39-42
阿斯匹林,这一古老的药物及其获得广泛应用的同族药物,二百多年后,其作用机理才得以完善地说明。尽管斯通当时并不了解,可他发现的是水杨酸类药物——水杨酸衍生物的总称。这些化合物能退热或缓解各种急病、恶寒、疟疾等引起的疼痛。这种柳树皮有收敛作用是因为它含有较高浓度的水杨酸甙。现在使用最广泛的水杨酸类是乙酰水杨酸,它以  相似文献   

20.
柳红(下图)。一个好听的名字,一位志高存远的年轻学子。现年36岁的她,拥有药物化学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药物化学、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新药的研究发现等方面的工作。她正在进行的糖尿病先导化合物的研究与发现的研究课题得到了2006年度上海科技启明星跟踪计划的资助,也由此让我有幸结识了上海药物所又一位优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