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斑病是我省玉米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春播玉米面积的扩大,有利于玉米斑病的发生,致使发病提早,有些地区发病较重,对玉米生产带来较大的影响。这几年,由于我们采取了选育抗病品种和改进栽培技术等综合防治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同时,在唐山、吉林二化工所的指导与支持下,进行了新药剂防治玉米斑病试验工作。现将药剂防治试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玉米是亚练乡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及产量历年都是第一位,特别是近几年来畜牧业的迅速发展,使饲料价格上升较快,从而促使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很高,全乡玉米种植面积从2006年的25310亩到2008年上升到27950亩。玉米生产的丰欠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但近几年玉米灰斑病已成为危害我乡玉米生产的一大病害,全乡11个村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发生面积从2005年的3495亩上升到2008年的6000亩。2008年因发生灰斑病,使我乡玉米产量损失375吨,该病对亚练乡的玉米生产已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加强玉米灰斑病的防治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我市玉米主要病害以大、小斑病、灰斑病、锈病、纹枯病等为主,因病害所造成的产量损失在常年发生条件下达10%-20%,大发生时达30%-50%,局部严重时达80%。近年来,随着种子市场的逐步放开,品种多、乱、杂现象突出,一些感病品种或材料传入我市传播蔓延,如灰斑病等,发生面积、种类、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防治任务艰巨,对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影响。掌握玉米主要病害症状、发生规律,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途径是促进玉米可持续发展、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玉米灰斑病菌孢子相关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玉米灰斑病在云南省发病较重的原因,该试验在田间条件下,采用人工喷雾接种玉米灰斑病菌,研究玉米灰斑病潜育期、病斑产孢、孢子飞散以及菌龄、温度、湿度和光照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昆明地区玉米灰斑病在感病品种会单4号上的潜育期为12~13d;病斑产孢量随显症天数的增加呈单峰曲线,显症后24~27d病斑产孢量达到最大值;玉米灰斑病菌孢子主要在夜间飞散,风或雨有助于孢子的飞散与传播;菌龄对孢子萌发影响较大,随菌龄的增长,孢子萌发率降低;在10~30℃时,分生孢子均能萌发,但以22℃最适,35℃以上或4℃时均不能萌发;水滴有利于孢子萌发,光照对孢子萌发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玉米叶斑病是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锈病、灰斑病的统称,是永德县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近几年在我县爆发流行,给玉米生产造成重大损失。为寻找有效的防治药剂,提高防治效果,确保玉米生产安全,2007年我县在常年病害重发生区的大雪山乡蚂蟥箐村开展了爱苗防治玉米叶斑病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6.
重庆地区玉米圆斑病菌(Bipolaris carbonum Wilson)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对重庆地区玉米圆斑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和鉴定,同时进行了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病原菌可直接侵入玉米的叶片,并于1周后表现出玉米圆斑病的典型症状.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及其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等形态特征的观察结果表明:重庆地区玉米圆斑病菌属半知菌亚门平脐蠕孢属炭色长孺孢(Bipolaris carbonum Wilson).  相似文献   

7.
文章描述了本世纪初传人到临沧市的玉灰斑病的症状及发病条件,分析了造成临沧市玉米灰斑病流行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刘雪芸  宋丽  刘娟 《汉中科技》2012,(5):28-28,2
介绍了玉米纹枯病、玉米大小斑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螟和地老虎的症状识别,提出了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两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玉米细菌萎蔫病又叫玉米细菌枯萎病。染病的玉米植株变矮、丛生、枯萎。叶片上开始呈水渍状病斑,后沿叶脉扩展为淡黄色至苍白色条斑,自下而上枯死,病株维管束变成黄色至黄褐色。此病最早在1894年发现于美国长岛,以后在美国中、南部曾多次大面积流行,发病轻的40%,重的达90~100%,迫使该地区停种玉米而改种其他作物。据报道,现在玉米细菌萎蔫  相似文献   

10.
据1988—1989年在延安等地试验结果表明,玉米施用增产菌以拌种加拨节期喷雾效果最优,拌种次之。采用最优施菌方法,较对照亩增玉米19.5%,差异极显著。另外,增产菌对玉米的大小斑病也有显著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陆良县种子公司曲晨3号玉米制种田连年发生病害,每亩平均损失60元,采用多种方法防治均不见效,故委托云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帮助解决.经分离鉴定为玉米小斑病菌Blpolaris maydis(Nislkodo et Miyake) ShoemW及圆斑病菌B.carbonum Ullstr.混合引发的病害.以测定菌丝生长速率的方法,对5种常用的药剂50%粉锈清悬剂、30%克瘟散乳油、25%百里通可湿性粉剂、50%扑海因悬浮剂、75%好速净可湿性粉剂进行抑效果测定,结果显示扑海因和好速净较为理想,在其推荐使用浓度范围内,抑制率达100%.经田间试验,对玉米小斑病、圆斑病有良好的抑制效果,遂将其作为首选农药使用,对该病害防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张丽  刘万喜 《汉中科技》2010,(4):22-22,49
玉米粗缩病是世界性发生比较普遍且严重的禾谷类作物病害,我国于1968年在河南省新乡、安阳等地发现,上世纪70年代,已成为全国玉米生产中的一个主要病害。近几年,玉米粗缩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我县也有常见发生,因此,研究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对减轻病害发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一、症状 该病属真菌病害。病斑是最先发生于嫩叶,初期呈透明水渍状小点,以后病斑很快向上下扩展为水渍状条斑,与主脉平行;后变为黄色,并在病斑中央出现红色小点,不久整个病斑都变成红褐色,周围有狭窄的黄晕,在阳光透射下特别明显,叶片两面的病斑表现相同,无眼斑病向叶尖延伸的坏死病条,很少发生梢腐病。该病发病严重时,条斑合并成大斑块,使叶片提早干枯,抑制甘蔗生长,叶片减少,植株矮小,造成减产减糖。发病严重的田块,一般减产18%-35%,重的可达40%以上,蔗糖分降低15%-30%。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对灰斑病有高效拮抗作用的微生物,采集四川双流、平武以及云南文山州三地玉米种植田土壤,利用平板对峙实验筛选到对灰斑病病原菌玉蜀黍尾孢菌(Cercospora zeae-maydis TehonDaniels)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的6株细菌和2株放线菌.放线菌S3-5的抑菌效果最好,其抑菌能力是可稳定遗传的性状;结合菌株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将S3-5鉴定为淡紫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lavendulae).S3-5对玉蜀黍平脐蠕孢、立枯丝核菌、茄链格孢、核盘菌、胶孢炭疽菌、链格孢菌等常见植物病原真菌均有较好抑制作用,其生长的NaCl浓度耐受度为5%,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显示S3-5具有应用于田间抑制灰斑病发生的潜能.  相似文献   

15.
关于梨腐烂病的研究报道甚少,该病在我院梨园发病严重,发病率为99%,病情指数为61.2。此病已成为梨生产上极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几年的观察研究,它多发生在主枝上、侧枝上以及分枝的基部、伤口部位,病斑多发生在向阳面。病斑最初水渍状、稍隆起,病皮下面的皮层腐烂,变成褐色、有酒糟味,逐渐发展成病部失水、凹陷,病健交界处有裂缝,最后病部表面长出疏稀的小黑点,冬春病皮翘起,重者引起枝条甚至全株死亡。  相似文献   

16.
新闻媒介揭露了不少因购买病劣种子造成了病害减产或绝产,给农民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在购买种子时,应懂得一些识别带病种子的知识。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怎样识别病劣种子呢? 一、玉米:①圆斑病:病穗的籽粒和穗呈黑色,籽粒黑腐干缩,一般果穗中部或顶尖被害。病部凹陷,果穗弯曲,籽粒长满黑色霉层。②赤霉病:病粒表皮被红  相似文献   

17.
云南大理州玉米灰斑病发生、危害现状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6~2007年对云南省大理州玉米上新发生的病害——玉米灰斑病菌(Cercospora zeae-maydis)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病主要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成熟期发生,发病高峰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中上旬,此期间降雨量和温度对病害流行影响较大.品种抗性、海拔高度、种植密度及施肥水平也影响病害发生严重程度.化学防治药剂以苯醚甲环唑类、丙环唑类等防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19.
通过扩散系数和聚集指数两个空间分布型指标及平均拥挤度和均值的回归关系,研究了甜瓜霜霉病斑在叶片上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甜瓜霜霉病初侵染的病斑在叶片上呈现随机分布,再侵染的病斑呈现聚集分布.随着病斑数的增加,所需抽样数递减.序贯抽样模型为T(高/低)=0.1 N±0.682 N1/2.调查叶片为N片时,若累计病斑数超过上限则可确定为需防治田圃;未达到下限时,可确定为不需防治田圃;如在上下限之间,则应继续调查.采用集聚指数和均值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判断甜瓜霜霉病病斑在叶片上的集聚程度与病害发生程度间的相关性,可以取代Taylor幂法则等其他判断聚集强度与种群密度相关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玉米基腐病(病原待查)是早播秋玉米生育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我县部分社队发生相当严重。根据1972年的初步调查,其株发病率:早播秋玉米40.0~60.0%,严重田块高达85%以上;适期偏迟播种的秋玉米,在20%以下,有的很少发生。秋玉米感染基腐病后,千粒重较健株降低31.7~37.2%,瘪粒增加,秃顶度增大,对产量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