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对明代后期竟陵派领袖和代表人物谭元春的生平经历、思想倾向和文学活动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对他的文学主张、散文理论和散文创作进行了较全面的评述.对其思想倾向、文学主张、散文理论与散文创作,分别提出了一些与前贤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对明代后期竟陵派领袖和代表人物谭元春的生平经历、思想倾向和文学活动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对他的文学主张、散文理论和散文创作进行了较全面的评述.对其思想倾向、文学主张、散文理论与散文创作,分别提出了一些与前贤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代楷模的朱自清的现代散文,历来为研究者们所重视.对朱自清的现代新诗创作,人们的注意则又次之.至于与之相应的朱自清关于新诗创作的理论主张,问津者就更是寥寥无几.本文即打算对朱自清的新诗创作理论作一些粗浅的归纳探讨.  相似文献   

4.
任彦智  李艳 《长春大学学报》2010,20(3):55-57,90
《文章精义》是宋元时期一部十分重要的散文理论批评著作,李耆卿散文理论在继承前人相关理论观点的同时也有创新,如文章繁简理论与文气思想联系在一起;强调后世文章的发展并不仅仅是对四书五经的承袭,而且还存在新变;文意关系不主张先立意等。其散文理论针对元代的散文理论批评总是在总结前人的理论的同时又有了新的理论阐述。  相似文献   

5.
<文章精义>是宋元时期一部十分重要的散文理论批评著作,李耆卿散文理论在继承前人相关理论观点的同时也有创新,如文章繁简理论与文气思想联系在一起;强调后世文章的发展并不仅仅是对四书五经的承袭,而且还存在新变;文意关系不主张先立意等.其散文理论针对元代的散文理论批评总是在总结前人的理论的同时又有了新的理论阐述.  相似文献   

6.
现代评论者片面注重归有光的叙事散文,给予较高评价,对于他的另外一些议论文,却少有人提及。即使偶有提及者,也多持鄙薄之态。其实,归有光的叙事散文中有一些题材太过狭小、材料过于琐碎的应景文章,而有些议论文既表现了他的精神品格,也表现了他的政治思想、文学主张,是值得肯定的佳作,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一 梁衡对散文创作理论的探讨,与他的散文创作几乎是同步的。他的散文新颖别致,一篇《晋祠》曾感动了多少莘莘学子的心怀。他的散文创作理论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梁衡反对虚构的散文,认为真实是散文的生命。他一再强调散文必须真实,但并不认为散文应该等同于现实生活,像镜子一样再现生活,刻板模形,一丝一毫也不能有差异。他在强调散文应该表现真人、真事、真景、真情的同时,也多次谈到散文是艺术品,创作散文应该像制作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一样,一方面需要生活,另一方面需要创作者完满人格的投入和参与,需要创作者的精雕细刻。散文,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同于生活原态,其中,渗透了创作者对生活的选择、浓缩和再创造。用一个老掉牙的比喻,创作散文就如同酿酒,创作者将“生活之米”在自己的头脑中反复酝酿,奉献给读者的,是比“生活之米”更浓郁、更芳香的“美酒佳酿”。梁衡虽然并未直接界定散文是“再现”或是“表现”,但从他的文章中不难看出,他是服膺“表现”说的。  相似文献   

8.
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的散文创作在他文学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散文风格一直因“晦涩难懂”受人诟病,笔者通过细读他的《朋友》中具有代表性的散文名篇,试图回答三个问题:一,柯尔律治主张散文风格与“费力阅读”的目的是什么?二,他主张的散文风格与他的传播宗教真理有何联系?三,他如何实践自己的思想?搞清这三个问题,我们能看到柯尔律治的散文写作与传播真理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思考研究柯尔律治的思想在我们当下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 韩愈是我国古代一个杰出散文家,也是一个杰出的文学理论家。从古以来,对他的散文和文学理论的评价就一直存在着分歧,至今仍未统一,本文拟就他的散文及其创作,作一些探索,以就教于文艺理论界的同志们。(一)韩愈在给诗人孟郊的赠言《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文学主张。他认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金石  相似文献   

10.
姚燧的散文创作从一开始就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在他的文章中,无论写景、叙事,还是人物品评,最基本的特质就是理性化。姚燧散文的理性特质,对元代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姚隧因之被称为"一代之宗工";元代散文大家多承继此风,主张"文以明道",并最终形成元文"偏于经世致用,而乏抒发情性;偏于纪事明道,而乏绘句章"的普遍特点。  相似文献   

11.
姚燧的散文创作从一开始就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在他的文章中,无论写景、叙事,还是人物品评,最基本的特质就是理性化。姚燧散文的理性特质,对元代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姚隧因之被称为“一代之宗工”;元代散文大家多承继此风,主张“文以明道”,并最终形成元文“偏于经世致用,而乏抒发情性;偏于纪事明道,而乏绘句搞章”的普遍特点。  相似文献   

12.
方乐 《科技信息》2013,(18):162-162
移情手法是中外文学创作中一种传统的修辞手法,郭风将其运用在散文创作中,形成独特的审美视角,丰富了散文的表现力,创造出一个充满童真、诗趣的境界,从而使他的散文形成了清新灵动充满诗情画意的独特风格。郭风散文创作中移情手法的运用,成就了郭风散文的独特地位,丰富了中国现代散文的创作内容。  相似文献   

13.
姚燧的散文,为文主张文道合一,宗法韩愈,以绍秦汉,论文主张文气说,他的散文创作风格刚劲雄放,语言古雅深邃,叙事简约,代表了元代前期北方散文发展的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14.
苏轼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乃至书、画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就其散文而论,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人称“东坡文章妙天下”。因此,研究苏轼散文,继承这一份遗产,对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是有益的。 苏轼的散文创作,强调平易近人,文从字顺,反对“求深者而至于迂,务奇者怪僻而不可读”[注三]的坏文风。他的创作理论和实践,反映了宋代古文运动的要求和方向。然而苏轼散文又自成一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5.
香港学者散文创作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学者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重要分支。香港学者散文创作受中国传统文学的深刻影响 ,又吸收融汇了西方文学的幽默风趣 ,它是作者学识、机智、才情和辞采的完美体现 ,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品位。本文对香港学者散文创作的发展进行了整体考察 ,分析评述 70年代后香港学者散文勃兴的历史原因和香港特定的人文、社会环境对它产生的影响及这一时期重要作家的创作情况和主要作品 ,并就香港学者散文创作与大陆的散文创作进行比较 ,总结归纳了香港学者散文创作的艺术特征和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6.
余华是一位有着高度文体自觉意识的作家。他把小说创作的文体创新意识带入到他的散文创作中。余华将叙述引入到他的散文创作中,对散文文体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语言的表现力,二是精微的细部描写。余华的散文文体创新为当代散文的革新指明了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7.
明代民歌出现了繁荣的景象,数量剧增,曲调众多,反映生活的内容十分丰富,艺术感染力强.明代民歌不仅流布于民间,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也波及文坛,对明代文人的诗歌、散文、戏曲等文学体裁的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明代散文创作有巨大的推动力.民歌给明代散文创作理论与实践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影响的作家。他一生除写了大量的诗词、散文、评论外,还创作了四十多篇小说。这些小说以“大胆的自我暴露”、“露骨的真率”(郭沫若《论郁达夫》)对封建道德和旧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在这四十多篇小说中,最可代表郁达夫创作主张和创作特色的,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写知识分子,一类是写妇女的。郁达夫在后一类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受压迫、受侮辱的下层妇女——“弱女子”形象。其中,有忠厚善良、饱尝生活艰辛的旧式妇女:有弱小无依,受尽资本家剥剥的贫困女工;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女性散文创作在现代语境中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其意义表现在对中国现代散文史的勾连、对主流话语的解构、对散文特征的承传,这远远地超出了散文创作本身。  相似文献   

20.
席扬先生之所以把他研究中国现代散文名家的专著定名为《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年1月出版),这无疑表明了他对现代散文研究的最主要的兴奋点、关注点和切入点。这一“点”对于现代散文研究来说也无疑十分关键和重要,它起码为研究者通过散文这一类文本而外向社会、时代等文学得以产生的大文化环境,内向知识者内心的多维构成及其律动等方面的深层开掘找到了最佳通道。散文这一文体也显然正是观照当时的社会时代与知识者内心世界相互关联的一面最好的镜子。席著正是把握住了这一最有力的关节点,从而步步深入地拷出了世纪之初社会时代所造就的一代知识者的诸种心态以及这些新世纪的文化先驱通过文学革命及整个新文化运动所创造的时代精神。这是一种研究思路向内与外的双向突进,是对研究对象的全方位透视,从而得以在一种较大的理性空间和理论视野之内,通过散文这一特定的研究对象而向我们展示了一代文化先驱的丰富多彩而又波澜壮阔的心灵史。这无疑也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现代知识者的个体精神演变史。著者始终把研究的重心放在散文创作主体的“思想发展、心态构成与变化以及这些呈现为审美实体的转换机制”的考察上(引文见该著第21页)。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