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八一"精神自1997年提出已有十余年,关于"八一"精神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尤其,2010年"八一"精神研究中心的成立,使"八一"精神研究进入蓬勃发展期。简要的梳理与回顾"八一"精神自提出以来的发展历程、主要的研究内容与方向等现状。同时,提出自己对"八一"精神研究的一点想法和建议,即:从哲学、历史、传统文化等方面挖掘"八一"精神的理论基础,尽早在学界就"八一"精神的概念与含义达成统一意见,突出"八一"精神独有特质,精准定位"八一"精神的内涵;拓展"八一"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寻找它与国民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将其上升到全民族意识层面,突破本土化研究的窠臼;同时,注重从精神教化和文化价值多层面弘扬"八一"精神。  相似文献   

2.
为纪念南昌起义88周年,2015年8月1日"八一精神与红色文化研究"专栏建设研讨会在江西南昌举行,此次研讨会共邀请到省内外专家、学者50余人,就八一精神的历史地位、时代价值,八一精神的研究方法,人民军队听党指挥原则的确立以及专栏的建设与展望,进行了深入而有价值的探讨。基于此,未来专栏要加强学术性,拓展作者群,培育读者群,方能彰显品牌特色,扩大影响,这次会议推动了"八一精神"的理论研究并为专栏凝练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南昌之所以具有她的魅力,是因为她孕育了"八一"精神.八一南昌起义源于中华民族向往光明的深厚文化积淀,传承了华夏子孙不屈不挠、勇于斗争、不怕牺牲的民族气节,它所蕴涵的"八一"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体现了共产党不畏强权的伟大气概;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伟大勇气."八一"精神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其中"高举旗帜、听党指挥"是"八一"精神的精髓.八一精神是永恒的,她将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彰显出其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南昌起义所蕴含的"八一精神"博大精深,内涵极为丰富."八一精神"要永葆青春,必须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道路上弘扬、践行.要繁荣发展"八一精神",相关研究部门和研究者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新审视"八一精神"研究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精髓,贯彻到"八一精神"各方面的具体研究中,在课题选择、史料搜集、"八一精神"内涵的分析等方面和环节,自觉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原则,进一步推进"八一精神"研究.  相似文献   

5.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创建了人民军队,并形成了伟大的八一精神,八一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的直接源头。八一精神的重要内涵"坚定信念、听党指挥"、"为民奋斗、百折不挠"、"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一直在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中不断传承,是我军履行使命的巨大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奋斗目标,我们更需要弘扬八一精神,确保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相似文献   

6.
南昌起义中产生的八一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和红色经典文化之基。历史和现实证明,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先进政党品质于一身的八一精神,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但由于种种因素,对同属红色文化范畴的八一精神研究和运用,却相对滞后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不仅与南昌起义和八一精神的历史地位、伟大意义和现实作用不相符合,而且极不利于科学把握民族文化和革命精神,特别是对红色文化和区域文化的全面、完整和深入地研究与运用。本文将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研究与运用的核心前沿问题,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纠正对八一精神的偏见与错误,阐述八一精神形成的科学解读、承继的战略意义、能量的释放路径和品牌的塑造环节。  相似文献   

7.
八一精神与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脉相承、同根同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它们之间既有共同之处,又存在不同点,本文拟通过八一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的比较研究,呼吁社会各界应更加关注八一精神,充分认识和把握八一精神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八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和影响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非凡的.本文着重论述了八一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成才的精神引领价值,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阐述了当代大学生成才,需要继承和发扬"坚定信念、百折不挠,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紧密闭结、艰苦奋斗"的八一精神.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关联的视角来考察,"八一精神"的生成与发展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逻辑,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华民族救亡图存道路的政治逻辑,以及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项事业兴盛繁荣的发展逻辑"合力"作用下的结果。"八一精神"历久弥新,不仅表现在革命年代、改革开放进程中砥砺中国共产党人革故鼎新,也必将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的历史时期发挥思想引领、精神动力的作用。"八一精神"是激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引擎、是支撑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强大精神支柱、是鞭策全面从严治党的强劲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10.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应运而生的八一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璀璨瑰宝。红军长征揭开了中国革命的崭新篇章,实现了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无与伦比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八一精神与长征精神一脉相承,同条共贯,两者具有一致性又有相异性。继承和弘扬八一精神与长征精神,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八一精神     
八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上个世纪处于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同时它也是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北坡精神等民族革命精神的重要源头.深入了解"八一精神"形成的历史条件,认真学习"八一精神"蕴含的内在品质,大力弘扬"八一精神"体现的时代价值,在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八一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创造了意义重大而深远的八一精神。在八一精神的感召下,方志敏领导发动了赣东北的弋横暴动,并创建了红十军。本文论述了八一精神与方志敏创建红十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红十军精神。红十军精神与八一精神是具有共同特征的历史精神。  相似文献   

13.
1927年8月1日爆发的南昌起义,不仅锤炼、锻造了我们伟大的党和人民军队,还熔铸了"坚定信念、敢为人先、不屈不挠、勇于开拓"的"八一"精神,这种精神具有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和光照千秋的辉煌色彩,至今仍闪烁着熠熠光芒.八一精神对加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而化之"的栖居模式是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这取决于人类对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双重追求.弘扬"八一精神",以"八一精神"来注解南昌城市文化,特色鲜明,影响广泛,既保证了正确的城市文化发展方向,又能够为我党提供执政历吏资源.通过深化理论研究、创新转化思路、树立形象标志、整合多种资源四条路径,可以有效地将弘扬"八一精神"与南昌城市文化发展联系起来,为南昌城市文化力的提升奠定基础,最终为南昌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八一南昌起义不仅创建了新型的人民军队,而且形成了伟大的八一精神。八一精神,有其深厚的历史基础的,是在一定的历史时空中形成的,其形成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八一精神的总结要有自己的特点和权威的理论依据。八一精神的内容很丰富有其深刻的内涵: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理想信念、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勇于创新的高贵品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对敌的统一战线思想。八一精神与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道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激励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6.
本文的中心论题是"八一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密切关系.首先,文章通过列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赣东南革命老区从事革命活动的大量史料,揭示了植根于革命老区的"八一精神"的深厚底蕴,对于历代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培养所起的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接着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伟大理论到当今震惊中外的"中国红歌会"等方面,分析了"八一精神"原动力所产生的巨大威力,论证了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最后从校园文化建设的三个主要方面:师资队伍建设、学生队伍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展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美好前景,从而深化了"八一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密切关系的中心主题.  相似文献   

17.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作为八一精神的主要物质载体,如何在新形势下发挥独特优势,打造一流的宣传讲解队伍,构筑一流宣教讲解阵地是一个值得在实践中不断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传承八一精神与构筑一流的宣教讲解阵地的内在联系,即:把握八一精神内涵对构筑宣教讲解阵地的现实意义;传承八一精神构筑"军史第一馆"宣教讲解阵地;弘扬八一精神,争创一流工作业绩.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红色资源的开发,围绕革命精神的阐发与传承日渐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以此为背景,"八一精神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1月27日-28日,在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召开,会议由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主办,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八一精神研究中心承办.  相似文献   

19.
南昌起义铸就了不朽的"八一精神",而研究"南昌起义"和提炼"八一精神"过程中似乎忽视了和谐因素。其实,和谐因素也是"八一精神"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昌起义肩负"救国救民"的崇高使命,凸显共产主义和谐理念。起义领导人分工明确、互补协调、和谐共生;干部身先士卒,官兵互助友爱,军民团结互助;革命组织和谐,力排干扰毅然发动起义;惩处、整顿变节及违纪分子;进行"赣南三整",部队重获新生;灵活开展统战工作;尽可能地化解各种不和谐因素。  相似文献   

20.
纪念南昌起义90周年暨第五届八一精神理论研讨会于2017年5月在江西南昌召开,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中央党史研究室等相关单位共计120余人出席此次会议。会议围绕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三大起义的比较、南昌起义的史实及人物研究、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人民军队的建设以及红色文化如何咨政育人等方面展开了充分而又具有探索性的交流。通过本次会议,对深入研究南昌起义,进一步推动八一精神研究,培育学术共同体有重要意义,以人民解放军成立90周年为契机,八一精神研究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