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法之辩"命题是中国传统社会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透过这一文化现象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社会曾经在国家治理模式、法律制度体系构建方式以及法律意识培育途径等问题上所做出的选择与坚守。尤其是在该命题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之后,客观上为秦汉时期在治国理政模式与法律制度体系构建方式上进行选择与尝试提供了多样化的新内容。为此,在"德法之辩"命题的核心内容上,秦汉时期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特质,秦任法而治,不别亲疏与贵贱,将法律之治推向极端,而汉倡德治,必贵人伦情理而慎刑,力主道德法律化,由此奠定了中国传统社会法律制度体系儒家化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对中国传统社会几千年的国家治理模式与法律制度特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辩诉交易制度在国外是被广为适用的一项刑事诉讼制度,其存在有着合理的必然性。从我国的司法历史传统和法律实践现状来看,借鉴和引入辩诉交易制度是完全可能也是完全必要的。理性建构中国特色的辩诉交易制度,对于实现刑事诉讼公正与效率双重的价值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模式"是中外学界持续争论的热点议题。作者对"中国模式"的含义、基本内涵等进行深入的探讨的同时,对各种误解和歪曲进行了辨析和澄清;指出:"中国模式"有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诸方面的丰富内涵:在经济建设方面,表现为形成了"四主型经济制度";在政治建设上,形成了"三者统一、四层制度"的架构;在文化建设上,形成了"一个体系、五个主体"的制度格局;在社会建设方面,形成了"三个互动、五层制度"的总体格局。"中国模式"是一个已经相对成熟,对相关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的发展模式,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的社会经济秩序正处于转轨时期,市场规则、市场体系尚不健全,我们面临着如何解决各种价值冲突和利益冲突的难题。确立一个积极向上的、有广泛约束力的、得到全社会大多数人认可的社会信念就显得至关重要。社会主义义利观不仅是对传统义利观理论局限的突破,而且是对其合理性的发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普遍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陆法系起源于古代罗马法,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使她成为了内涵最为深厚、影响最为广泛的法律传统之一。现代中国的法律制度深受大陆法系的影响,从法律分类的角度研究大陆法系的形成、发展轨迹,从各部门法的产生及其职能分工、公法与私法的划分与交融等方面深入剖析大陆法系的体系建构,探索其法制精神及价值理念,对发展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法制建设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6.
"社会整体利益"一词已经成为现行诸多法律中频繁出现的重要词眼。而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最核心的内涵就是注重维护社会整体利益。正是经济法固有的社会本位这一基本价值取向决定了其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因此,对"社会整体利益"的认识和辨析应该是经济法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前提。笔者从"社会整体利益"以及相关概念入手,然后以整体主义的观念进一步分析其本质特征,进而厘清"社会整体利益"的含义。  相似文献   

7.
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标志着案例指导制度的建构初步形成。案例指导制度具有填补法律空白、解决法律模糊问题及协调法律矛盾的价值。但我国的案例指导制度存在可以进行规范调整的法律规定不明确、司法实践还没有形成有序的体系、如何具体运用案例并没有进行规定或者说明、案例指导制度的制定主体没有明确规定、相应的监督机制尚待完善等问题。在我国案例指导制度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从以上方面进行完善,同时也要注意案例的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8.
探讨马恩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原意,深入理解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与现实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五种社会形态"的演变与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并不是自相矛盾的,人类社会总体上是沿着"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这是在把人类社会看作一个整体的情况下,但是,具体的国家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有不同的演进方式。现实社会主义在成功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开启了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关键问题的命题以及所提供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法律产生于习俗。它的活力既来自于大多数人承认,它的效力亦来自于深厚的社会基础所产生的特定约束力和强制力。法律移植是多元文化之间及传统观念与现实之间相互碰撞融合过程,它对于发展中国家或后进国家实现法治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法律移植必须处理好传统与现实、制度与意识等全方位的关系,而它的关键则是文化和社会心理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对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因囿于人物史而忽略了法律制度背后的哲学与逻辑基础,从而导致了对中国古代礼法体制法哲学研究的始终缺乏。考察可见,早在中国先秦社会便具有了以自然哲学为基础的秩序建构,即先秦社会广义的法律体系,而“天命思想”则是先秦法哲学的思想根源,作用于礼制和法律的建构以及执法和司法的各个层面,是执政者权力来源的正当性基础。  相似文献   

11.
闽南文化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闽南文化是中国地方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蕴藏着深厚的思想内涵。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机制,我们可以从闽南文化中挖掘出重要的当代价值,发挥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时代意义,并进而将其转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青年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7,(3):106-110
观音信仰在其不断的本土化过程中,逐渐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乃至民间民俗文化相适应,构成了中国社会中独特的观音信仰体系,其信仰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基于此,论文首先论述了观音信仰及其基本特征;其次,则以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观音信仰的六种信仰方式做出了社会学视野下的具体分析;最后,将观音信仰放置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语境中,论述观音信仰如何实现从个人信仰到社会信仰的社会化机制建构,旨在揭示观音信仰及其文化内涵等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构建出观音信仰及观音学的基本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为法治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因缘际会,中国百年来的法治愿景体现为以立法为导向的建构式的法治进路,这种进路在快速形成中国法律体系的同时也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法律体系的建成并不意味着法治的实现,这种立法导向的建构式法治进路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国家悖论"的出现,只有引入社会之维,使法律成为中国人的生存智慧,才能真正实现法治。  相似文献   

14.
南京国民政府的离婚法律制度对中国传统的离婚制度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变革,既体现出西方法文化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也反映了转型时期社会的变化。虽然其超前的法律相比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存在实施上脱节的情况,但其所表现的某些进步的价值观念,对于转型期中国的社会价值体系建构和人们思想意识的重塑,仍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从法律文化的视角重估清末宪政运动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并进一步论证持续十余年之久的清末法制改革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顽固的文化抵抗意识与传统的法律价值基础所建构的宪政思想体系使得清末宪政运动诉讼法律工具主义的逻辑,而缺乏一以贯之的对法律最终价值的关怀。这种宪政思想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宪政制度设计实现从传统到现代化的创新,并长期影响着中国民族国家的建构,使其滞留在政党国家而非法理国家的形式达成上。通过揭示清末宪法地位的边缘化实质和宪政挫折的秘密,我们既看到了其具有的独特价值,也更易领会其后中国宪政建设的希望和困难所在。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审时度势、居安思危提出的一个崭新的任务和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命题提出的背景、命题的内涵,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凝聚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维系人类创造力、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纽带。如何建立有效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机制,建构相应的规则体系和理念基石,实现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价值目标,一直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实务界讨论的热门话题。2007年4月21-22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与制度公正具有内在一致性。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始终注重制度公正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发展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都以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整体变革发展的方向,都以追求制度公正作为重要价值目标和伦理要求。具体体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准备阶段制度公正的建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时期开启制度公正实践;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呈现制度公正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张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制度公正的新实践。多维审视上述过程在于明确: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基础上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公正价值基础;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维度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演进的制度公正取向;在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基础上呈现传统价值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公正价值。  相似文献   

19.
金慧敏 《科技信息》2013,(6):356-356
尊重教育是以尊重为前提,建构尊重教育氛围,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全面素质为目标,是具有人文教育价值取向的教育。尊重学生,学会交流是对每个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本文从"与学生交流"这一角度探讨教师如何实施尊重教育,旨在抛砖引玉,与同仁们探讨。  相似文献   

20.
儒学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而儒家人伦思想又在儒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对儒家人伦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五伦"概念形成的系统考察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儒家的人伦思想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同时对于"五伦"整个演变过程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研究儒学的各个发展阶段和历史命运,从而更好地认识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