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与世界的关系和语词的意义是语言哲学的中心问题。从语言与自然世界、语言与社会、语言与人类的情感世界3个方面讨论了语言与存在的关系,以及语言理念主义的合理性。作为系统化的符号,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它是人类沟通主体的人与客体的外部世界的桥梁,是联系人类符号化的思维与存在的纽带。近代西方哲学研究转向语言分析,此语言学转向仍是为了研究存在,旨在揭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语言和存在是密不可分的,语言实践创造了某些真理或存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哲学而存在,它体现了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认识行为。文化是人类世界组成部分中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文化哲学在研究的过程中将对于人的行为方面的抽象思考和研究作为一个重点内容,这表现了人对自身行为的一种反思。本文首先分析和探讨了文化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在文化哲学范式的视角中对东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区别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人类对于隐喻的研究,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延续至今。从隐喻的概念来看,隐喻研究史上存在着传统的"比较论"、"失协论"和今天的"交互论",由此来探讨隐喻的基础、认知功能及认知本质,并得出了:隐喻是语言现象,在日常语言中居于中心地位;也是思维现象,影响人的思维方式;还是文化现象,体现了世界的文化模式,是人类交流思想、认知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4.
人类对于隐喻的研究,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延续至今。从隐喻的概念来看,隐喻研究史上存在着传统的“比较论”、“失协论”和今天的“交互论”,由此来探讨隐喻的基础、认知功能及认知本质,并得出了:隐喻是语言现象,在日常语言中居于中心地位;也是思维现象,影响人的思维方式;还是文化现象,体现了世界的文化模式,是人类交流思想、认知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5.
徐剑英  邹婷 《科技信息》2013,(25):2-2,53
隐喻思维的语言哲学视角释读成为隐喻多元研究的热点。不同派别的哲学家对隐喻的研究及其隐喻观代表了其哲学倾向的风向标。隐喻的哲学生存观体现了隐喻的人之生存的两个维度:自然性生存和精神性生存。人类隐喻了他人、他事、它物的境况而最终实现了自身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隐喻作为人类的认知手段之一,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帕尔默在文化心象理论中提出,隐喻与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这个世界上,各民族的深层文化绝大多数都是通过隐喻来传承与发展的,中西方国家的文化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其独异的部分。通过帕尔默文化心象理论来分析中西方文化异同下的概念隐喻及其翻译,以期为外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在变,人对世界的认知也是在不断深化;对语言研究从规范、描写发展到解释认知语言学在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提出了主客观相结合的体验主义认识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本文通过认知语言学理论阐述研究隐喻的理论基础,并解释隐喻与认知、隐喻与本义的关系,说明对隐喻的研究应注意解释的范围与意义,应从文化与思维入手,探讨语言的哲学实质,从而对语言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符号、符号化与符号异化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号作为人类的创造物,是人类用来与客观世界打交道的工具,它使客观世界能够被人所理解,并且从一个自在世界变成一个属人世界.而符号异化则是历史的产物,它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产生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最终也将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消亡.没有人的符号化活动就不会有符号异化,但只有当符号化活动的产物具有了自律性并成为控制和支配主体的力量时,符号化才表现出异化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广义的隐喻摆脱了单纯修辞格的含义,是人类认知的方法。而认知的过程是思维,结果是文化。所以隐喻在人类大脑机能、思维认识客体的客观性以及社会交流中存在文化共核的内容,但更多的是由于地域、生产、哲学、宗教、审美、习俗、典故和时代等因素而造成的文化差异。正确理解这些差异,是理解隐喻和使用隐喻的前提,对人类认知的扩展和交流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印 《科技信息》2012,(6):184-184
隐喻作为语言使用的一种普遍现象,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修辞手段,而是一种与人类思维、认知、文化有着密切关联的存在。隐喻是人类探索世界、认知世界、感受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帮助人们从已知迈向未知的一种途径。文章通过对不同认知视角下隐喻的对比,说明了认知在隐喻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琼 《科技信息》2010,(26):I0156-I0156
在英汉习语中,存在不少与"手"、"掌"或"指"有关的习语。它们既有相同之处,但使用的侧重点和意思又有所差异。本文从隐喻认知角度对英汉"手"的习语进行对比分析,并试图找到产生隐喻差异的原因。这不仅反映了"手"这一人类最重要的器官所表示的隐喻意义与文化的共同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它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地位,反映了文化、隐喻及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人类不同于自然界,却身处于自然界之中,受自然界必然性的制约,与此同时人类想脱离自然世界的限制,向往理想世界的自由愿景又未实现,但是这注定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性矛盾。人类所进行的一切创造性活动都是对自由与必然矛盾关系的解决,哲学活动也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要寻求自由与必然矛盾问题的解决之道,马克思的实践论辩证法哲学从实践方面、认识方面、历史方面都对自由进行了建构。  相似文献   

13.
英美人与中国人对于时间的空间隐喻认知存在着差异,故英语与汉语的时间的隐喻化表达上存在着异同.两种语言在时间的隐喻化表达上的共性来自于人类相似的认知能力并共享一个"时间作为空间"的隐喻,而差异则是源于不同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隐喻修辞仅仅强调语句的修辞作用,忽略了其文化认知内涵。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隐喻的起源和发展与人类的认知是密切联系的,人类活动中语言的使用不仅是符号特征的表现,更重要的是文化因素的具体反应。认知隐喻修辞的研究是揭开这种关系的最好佐证。  相似文献   

15.
人类语言中存在大量结构完整的身体隐喻——身体器官隐喻、动作及感官功能隐喻、空间隐喻,这是由具身的认知方式决定的。身体经验对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身体是隐喻乃至语言的最大来源,是人类籍以认识和描述世界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隐喻修辞仅仅强调语句的修辞作用,忽略了其文化认知内涵。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隐喻的起源和发展与人类的认知是密切联系的,人类活动中语言的使用不仅是符号特征的表现,更重要的是文化因素的具体反应。认知隐喻修辞的研究是揭开这种关系的最好佐证。  相似文献   

17.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行为方式的存在,起着信息交流与感情抒发的作用。现代广告音乐,在音乐范畴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隐喻是多学科的研究对象,当代极具影响的理解是: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人类“思维过程”绝大部分是隐喻性的。广告音乐隐喻也证明了这一解释:语言之外的其它形式也具有隐喻的性质。本文以广告音乐隐喻为研究的切入点,重点探讨其运作机制,分析了语义冲突、相似性、意象及双重影像在广告音乐隐喻运作中的功能,试图揭示其中蕴涵的隐喻共性与个性,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广告音乐是如何在广告中运作并发挥其自身特殊的作用及对广义的隐喻概念的本质认识。  相似文献   

18.
隐喻是人类认知和体验世界的基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隐喻表达的往往不是其字面含义,理解时需要进行认知推理,在推导过程中,文化因素影响隐喻喻义的理解。文化具有共性和异性,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共性使交际双方往往能推导出相对正确的言外之意。但同时,每种文化对一定事物都有其特定的隐喻内涵,如来自不同的文化的个体不熟悉这种文化内涵,跨文化交际就难以顺利进行。因此,了解隐喻概念的异同将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19.
卡西尔的艺术观包涵三方面的内容:艺术作为文化的感性符号,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的行为中具有调节功能;艺术应该具有自身独立的价值,反对从道德、伦理式的角度来看待艺术,使艺术成为更高层次的附属物;艺术是运用一定的媒介通过构型而得到表现的,这种构型力量是极端重要的,没有艺术家的构型,艺术作品就不会存在。  相似文献   

20.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当今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实践思维方式来看,哲学与科学都是人类实践的方式和成果,是人类理性对世界的创造。哲学和科学创造都要以其他的实践方式为基础。哲学和科学在内容、形式和功能等方面有许多异同,异同的原因在于它们的实践基础。哲学和科学的关系还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