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通往威冈码头之路》中他写到,究竟人是什么呢,首先便是饭桶。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以政治讽喻小说《动物农场》和《1984》两部作品称誉世界文坛,不过奥威尔对食物也很有想法,奥威尔对食物的描述无与伦比之处在于他捕捉食物恶心之处的能力,在《通往威冈码头之路》(1937)中他说,“牛肚豌豆”店的店主布鲁克先生给人一片  相似文献   

2.
《1984》是奥威尔的著名的反极权主义小说。对《1984》的研究多基于极权主义和反乌托邦文学等问题,研究范围有待于进一步的开拓。《1984》即是取自于弗莱原型意义理论中表现魔怪意象的地狱原型,以弗莱的原型理论为指导,探索《1984》中蕴含的原型因素,能更深一步了解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3.
《缅甸岁月》中,主人公弗洛里脸上的胎记是一个贯穿全书的重要象征,胎记使得弗洛里在心理上处于“既非纯白人,又非缅甸人”的尴尬境地,胎记由暗变淡的过程则体现了奥威尔对殖民主义的暧昧态度.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诗歌具有突出的日记特征,很大程度上承担了日记的功能,因而可以视为中国古代诗人的诗体日记。但它又与真正的日记有所不同,具有自己的表现形态。这样的特点,压缩了日记体散文的产生空间,弥补了正式日记的不足,是造成中国古代诗歌创作高度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它又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表现内容和表达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老舍以开阔的视野和文学家的自觉,在长篇小说《鼓书艺人》中把中国北方通俗文艺与重庆区域文化以及战时意识形态连接起来,以"鼓书"的现代转型与"艺人"的心灵嬗变观照战时民族文化心理的重塑过程。其中渗透着老舍在抗战背景下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关注和思考,以及挖掘为抗战现实服务的积极因素的努力,显示出中国文学运动的抗战文艺方向,富含现代性的意义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对日外交思想,主要表现在如何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种种思考上:一是"大敌在前亟应团结御侮","共谋抗日";二是面对复杂环境,力主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外交;三是抗战基本国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时"争取外援,不是依赖外援";四是中国的抗战与日本人民的反战行为联合起来,抗战胜利后,周恩来希望中日和平友好外交.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后期,美国对华政策中出现了以赫尔利为首和以谢伟思为代表的两种不同意见之间的争论,双方争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表现:一是对国共两党的认识及其态度;二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对象问题;三是如何实现中国统一。这场争论虽然对中国抗战产生过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两种不同主张的实质是完全相同的,即从美国战略利益出发,保持其在战时及战后对中国的控制,实现其控制中国、独占中国的战略企图。  相似文献   

8.
传统观点认为,苏联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主要盟国,曾给予中国以舆论支持和物质上的援助,甚至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如果对苏联抗日战争时期的所作所为加以考察即可发现:苏联的对华政策完全是出于自身狭隘的民族利益,无丝毫帮助中国革命的意图,仅仅是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露骨表现。"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上海抗战、苏联政府对之非常重视,苏《真理报》从1937年8月1日至9月初,几乎每天都报道日本侵华和中国抗战的消息。之所以如此,关键因素在于:苏联政府把这一事变看作同希特勒德国从西方威胁苏联一样,是日本…  相似文献   

9.
"战国策"派在其主办的《战国策》半月刊和《战国》副刊中与儒家思想展开了三重对话。第一重对话是应和式的充实性对话,即"战国策"派赞同或至少不否定儒家思想,并对儒家思想进行结合实际的申说;第二重对话是反叛式的时代性对话,即"战国策"派从其特定的时代特征出发,完全地否定儒家思想;第三重对话是借鉴式的开放性对话,即"战国策"派跳出中国、放眼西方,以尼采的意志哲学鉴照儒家思想。这三重对话着眼于改造民族精神以应对抗战的迫切需求,最终表现出"战国策"派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0.
"强者"蒋介石与"智者"胡适之间的交往和微妙的关系变化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2006年以来,随着蒋介石日记的公开,政治舞台上的蒋介石与日记中的蒋介石判若两人,尤其是蒋对胡态度上的两面性反差巨大,再次引发人们对两人关系变化的探求欲望。笔者借机略述二人交往过程中的态度表现并分析其内心真实的想法,以期对蒋胡交往更接近本真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营养学研究对以持久战为特征的中国抗战极为重要;而以沈同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在该领域的工作,从回应抗战的需求中起步,进而展开的理论研究则填补了世界营养学相关领域的空白;中国科学家在抗战中所做的工作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国际同仁的关注和支持,其成果更是受到了他们高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读图时代"的到来,使新闻漫画的作用日益突出,新闻漫画作品增多,但是影响力大的作品寥寥无几。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民族危机,在全民抗战的过程中,新闻漫画对抗战胜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刊物《救亡漫画》更是抗战宣传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与日本帝国主义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漫画战",为抗日宣传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多样的表现方式与手法,丰富的表现内容和意义,在今日看来仍有非常重大的启示意义。在读图时代的背景下,对《救亡漫画》的内容设置、传播特点,以及宣传意义进行探讨,丰富对新闻漫画的研究,并为当下的新闻漫画创作与传播挖掘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根据战争形势和中共武装的自身特点,不失时机地提出了红军参与山西抗战的作战方针,即"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但周恩来、朱德等红军将领却认为应以运动战为主。直至洛川会议上仍有分歧,部分中央负责同志尤其是大部分红军将领并没有完全认可毛泽东的主张。在随后以保卫太原为核心的太原会战中,毛泽东始终坚持山地游击战思想,并作了具体的战斗部署和指示。太原沦陷后,山西抗战进入了以游击战争为主导的战略局面。毛泽东关于中共武装参与山西抗战的作战方针逐步完善,并被军政领导干部广泛接受,尽管其提法中仍有"集中优势兵力"可以打运动战的意思,但总的核心仍然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  相似文献   

14.
赵烈文与曾国藩、曾国荃关系密切,得以了解湘军高层机密。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所记皆为本人亲历,不仅记事翔实,而且相对客观,因此其日记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历史价值。研究者往往关注了赵烈文日记中的重要史实,而忽略了其中的若干细节。赵烈文日记中的若干细节以小见大,反映了许多重要历史问题。如太平军通过观察地面草色屡破曾国荃的地道;天京城大火十之七是清军所为,大火烧了八天八夜,天王府系萧孚泗焚烧;湘军入城后为搜刮钱财而导致两广太平军多半逃脱;曾国荃不同意"止杀",导致清军入城后滥杀无辜;挖掘洪秀全尸体是为了确认洪秀全死亡;李秀成免于凌迟处死并以棺木安葬,但奏折仍报"凌迟处死"等。《能静居士日记》以赵烈文谶语而闻名。《日记》记录了李秀成的一个谶语,但是赵烈文认为不过是李秀成的"鄙俚俗说而已"。这说明赵烈文关于清王朝不出五十年的谶语有一定的偶然性。  相似文献   

15.
楚图南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声名卓著的学者、文学家.抗战期间他以云南的报刊为阵地,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抗战文艺思想,即抗战文艺要有现实性和针对性;要多方面、多角度去描写抗战中的社会生活,抗战文艺要有战斗性和地方性;对云南文艺发展特殊性的认识和对抗战救亡文化的理解.对楚图南抗战文艺思想的探讨,有助于理解云南本土现代文艺建设的艰难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抗战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领导下,少数民族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主要表现为:第一,进一步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壮大了全国抗日力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抗战;第二,牵制和消耗了日本侵略军的有生力量,彻底打乱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我国的步骤和计划;第三,从人力、物力、财力和精神上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战;第四,修建了抗战国际交通线并维护了该线的畅通;第五,充分发挥自身对外交流的悠久历史传统,赢得了国际社会对我国抗战道义上的同情和支持。同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也对少数民族产生了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一贯主张抗日救国,他提出了很多抗战思想,其中民众抗战思想以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为界,有着明显的变化,对为何提倡民众抗战、如何进行民众抗战都有着自己的见解。他的民众抗战思想又与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有着紧密联系:与中共主张的异同、对国民党政府的反对与拥护。总之他的民众抗战思想是其个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客观科学地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8.
西方文学史上,日记体小说这种文体的产生和演变与欧洲历史上社会各阶层的日记写作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国"五四"时期日记体小说的"兴盛",源自西方日记体小说的影响,而与中国日记传统关联不大。总体来说,现代作家的日记写作推动了20世纪上半叶日记体小说审美内容与形式的发展与嬗变。论文主要围绕中国现代文学初创期和20世纪30年代的日记体小说写作进行微观考查,试图勾连起日记体小说的现代发展、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9.
主要依据新近公开的竺可桢日记中的第一手资料,对20世纪40年代竺可桢与李约瑟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一初步探讨.文献考证表明:自1930年,竺可桢开始长期关注"中国科学何以不发达",即"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实验科学"问题;在40年代的竺可桢日记里,详细记录了竺可桢与李约瑟会面的时间等情形;李约瑟在来抗战时期中国"雪中送炭"之前即已经大致形成"李约瑟难题"的雏形,竺可桢等一批中国学者对"中国何以无科学"问题的争论促使了"李约瑟难题"的成形;50年代初,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撰写计划,实际上推动了竺可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着手建立中国科学史研究专门机构的构想.  相似文献   

20.
丰子恺的艺术思想,以"绝缘说"和"同情说"为核心大体抗战以前取以道家艺术思想为底蕴的"绝缘说",在科学与艺术的对待关系中展开他对艺术诸问题的讨论;而在1937年抗战爆发以后,则由"绝缘说"转向以儒家艺术思想为支持的"同情说",即以"同情心"与"仁"相贯通,以"同情心"为"仁"之具体展开,而将儒家"仁"的思想,落实到艺术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