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白璧德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方面。而在《卢梭与浪漫主义》一书中,白璧德也讨论了道家思想的问题,主要是在与西方浪漫主义传统的比较中展开进行的,一方面在自然主义、艺术创造上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在情感倾向、人与自然的和谐上存在差异。白璧德对道家思想的阐释是缺乏深度的,反映了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往往是执一种工具性的立场。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阐述的是人生哲理,而这种人生哲理主要体现的是道家思想,尤其是老庄的思想。本文主要从两方面阐述了道家思想在《红楼梦》中的体现。第一,《红楼梦》的精神境界体现了庄子的人生哲学和老庄的生死观;第二,《红楼梦》的具体内容渗透着浓厚的道家思想,主要体现道家"矛盾对立"的认识哲学以及主张抛弃"世俗仁义礼智"的道德哲学上。  相似文献   

3.
伴随经学解体与诸子学兴起,老庄之学在近代获得了新生。尤其是严复《评点〈老子〉》《评点〈庄子〉》、章太炎《齐物论释》等,对西方理念与传统学术之会通作了大胆尝试。而“新道家”的概念也走过了一段从指代受过道家训练的科学家到意欲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历程。道家的无为主张、自然精神、生命体认,都将对处于“现代化”困境中的人们的心灵境界的提升、政治制度的完善,发挥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因"这一范畴在老子以后的先秦道家理论中,具有深刻的方法论意义,在现实中落实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国语》、《黄帝四经》中多提及"因天"思想,即顺应天道,《管子》中创造性的提出"静因之道"命题,完善了道家的方法论,为此,通过对以上思想的分析探讨了"因"这一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庄子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诸多著作中的体育思想是现代体育科学思想发展的基础。通过前期相关文献资料的考证与逻辑分析,对庄子的相关体育思想进行探究,研究表明:(1)庄子体育养生观是对老子养生观的继承与发展;(2)体现了道家"形"、"神"内外兼修的理念,重视"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的思想修为;(3)以"动"、"静"结合为练习手段,强调"动以养形、净化心灵、清静养神"的身心协调发展理念;(4)庄子养生体育思想对华佗五禽戏活动的创编与发展具有直接的借鉴与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法治和人治的争论由来已久,古代西方和中国对法治和人治都有各自的论述,他们之间有许多相同的理念,也有许多差别,比较中西方关于法治与人治的思想,得出法治内含的平等、正义、自由等社会价值。通过分析法治与人治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吸取其法治精华成分,借鉴人治中的“德治”思想,通过当下发生的几起引人深思的案例,分析德治发展的社会基础,以及对现代中国法治进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两个证据规定完善了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于刑事证据规定的不足,体现了我国刑事法治理念诸多方面的变化。两个证据规定蕴含的刑事法治理念之转变主要表现为:刑事法理念的人权向度之偏转;公权制衡的内外并举;正义诉求方式的程序化倾向;更加注重刑法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法治理论的首倡者,而柏拉图则是人治论者的代表。针对这一观点,本文通过介绍柏拉图一部通常为人们忽视的著作——《法律篇》中所体现的法律权威等重要的法律思想,指出柏拉图晚年已由主张人治转向主张法治,《法律篇》中体现出的法律思想是法治理论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9.
自然法之概念来源于西方 ,它所蕴涵的正义、平等与自由等观念造就了西方的法治思想和法治传统。自然法思想也是我国儒家政治法律思想中的题中之义 ,但儒家视自然法为“礼”,从而在我国形成了一套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且影响至今的政治法律思想和体系。同是一自然法思想 ,却在东西方衍生出截然不同的政治法律观念和传统。了解此差异 ,以对我国的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严正 《科技信息》2007,(22):118-120
黄宗羲的个人经历和学术造诣使得他在面对明末清初的高度集权专制的政治法律制度时能够在反思中国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突破传统的观点,其代表作《明夷待访录》中的法治思想的渊源其实来自中国传统思想,但同时暗合了一些近代西方法治思想。在法治和人治的关系上,他明确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他认为善法是"天下之法",而"一家之法"非法,即恶法非法;然后又主张君与臣平等,"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的平等观,并设想了设置宰相和学校议政两个具体的制度。他的法治思想有时代进步性,认为必须限制权力、分散权力,制衡权力,这样的权力才能为"天下万民"服务,才不至于成为谋"一姓之私"的工具。但也体现了局限性。本文试图对黄宗羲的法治思想作别一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