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词为伴随歌乐宴饮衍生出的文学样式,直至北宋仍被视为游戏之笔。其间虽经过形式与内容上的变革与开拓,但是这种变革与开拓总是渐进式的。苏轼的谐谑词就是这样一个突出的范例,它们虽然没有彻底摆脱以往谐谑词俗狎的特点,但是其中所体现的苏轼对谐谑词的开拓,尤其是主旨与功能的拔高却是不容忽视的。它们表现了苏轼对独立人格的追求与自我的超越,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苏轼一生坎坷,仕途起落很大。顺利时官至三品,月俸百缗;落魄时流离迁徙,居无定所。经济状况的变化,使苏轼的思想和创作也发生了一定变化,这在他的诗、文中有明显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惠儋时期的苏轼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祐八年,宣仁太后崩,哲宗亲政。绍圣元年,御史虞策、殿中侍读史来之郡共言苏轼任翰林日行吕惠卿制词、讥讪先帝。诏苏轼落端明殿学土兼翰林侍读学士,罢定州任,为承议郎责知英州事。六月,来之郡等言苏轼诋斥先朝、责授宁远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开始了他一生最后的谪居生活。 暮年远谪,人所不堪。“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秋风片帆急,暮霭一片孤。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水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成石鳞。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苏轼此时虽有“许国之心”,但前途无望、归宿渺茫,一股浓厚的思乡之情随即产生。失意时渴望回到故里,这几乎成了苏轼的一种心理定势,好象只有故里才能慰藉他那悲伤凄冷的心。“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附我项,结友爱长生。”查注:赵汸《东山集》跋此诗墨迹云:“公晚播迁岭海,遂欲学阴长生超然遐举,盖已信死生祸福,非人所为矣。以垂老之年,常转徙流离之际,而浩然无豪发顾虑,非此事数定于中,殆未易能也。”过大庚岭时,苏轼头顶蓝天,清风拂面,他站在山顶俯视下面,好象俯视人类和自己,死生祸福,非人所为,又有何悲伤呢?  相似文献   

4.
苏轼《蝶恋花》词约创作于绍圣二年(1095)秋谪贬惠州期间,词中以“香草美人”寄寓了词人贬惠后的感怀与识见,含激愤于恢谐之中,寄妙理于旷达之外,集情趣,谐趣,理趣于一炉,谐中寓庄,似婉实豪,刚柔相济。  相似文献   

5.
苏轼文章论     
“词义兼美”是苏轼文章理论的核心,“以古文为理”,道文并重,“文能达是”、“文理自然”以“词义兼美”为统摄,“文以适用”、“博学能文”也浸透了“词义兼美”的浆汁。  相似文献   

6.
主要评估项目:爱民减肥医院 加盟方式:加盟门诊 公司状况分析:天津爱民减肥医院是天津市卫生局批准的国内首家减肥专科医院。爱民减肥医院采用以中医为特色的“石氏减肥疗法”,在综合治疗肥胖病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从1999年至今,已经连续三次创造成功减肥的吉尼斯纪录。备受国内外著名媒体的关注,并予以广泛报道。  相似文献   

7.
苏轼是北宋时期最大的文学家。苏诗闪耀着某种民主自由精神的光芒,表现出鲜明的主体意识,也发展了诗歌的艺术手法。其思想站在“时代前沿”,其诗歌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8.
孔子教导士人为“仁”献身的观念经历了千年的颠扑之后,作为绝对的真理烙在仕宦士人的深层意识之中,永不破灭,于是苏轼勇于用生命对此进行着诠释与演绎。而屈原对于生命以及生命意义的苦苦追问所展示出来的生之可贵的意蕴与深情。又使得苏轼深深忧愁、痛苦万分,不得不用老庄纵浪大化的精神来进行消解,用投身自然的举动来进行舒缓,同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体会着生命深层的韵味,倡导着新的生活模式,创造着新的精神风貌,开启着新的心灵家园。  相似文献   

9.
陈玲 《咸宁学院学报》2008,28(5):99-101
本文论述苏轼诗歌理趣化的创作内涵,在写景咏物、叙事、抒情、议论的创作中对理趣化的实践,以及苏诗理趣化的成因,包括时代背景、个人思想、文学自身发展三方面因素,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11.
苏轼是宋代的大文豪,才冠群芳,诗词书画文都达到很高的造诣。他虽然受到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熏陶,但是入世思想始终是他的主流价值观念。他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充分看到了人民的重要性,奉行民本主张,劝诫统治者应当行仁政,不与民争利,要结天下人心。在他的一生中,都在为民办事,替民说话,是民本思想的践行者。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山水诗文蕴涵的自然审美观可概括为:凡物皆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将生命融入山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诗学对于形似和神似的认识,历来众说纷纭。其实对形似和神似不同观点的重新审视和回顾,就敞开了一条通向诗学真理的通道。大艺术家苏轼的神似之思,即有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其神似之思的爬梳乃至于归结,意味着顺着苏轼的神似之思,正在走向诗学真理的逐渐澄清之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取苏轼流传千古的遗闻轶事 ,从幽默的角度重新观照苏轼的人生形象和内在精神。文章着重归纳分析了苏轼幽默的类型、特征及其抗争厄运和苦难的生存艺术 ,从而展现了苏轼幽默的智慧光彩和乐观精神  相似文献   

15.
苏轼的治学体现了通透的特点。通,通贯,苏轼追求理解的整体贯通;透,透彻,苏轼强调对于对象的透彻了解。在治学气魄上,苏轼善于整体把握;在读书研究上,苏轼注重逐面贯通;在治学精神上,苏轼善于大胆创新。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事功之学的立场,叶适揭明讲学大旨,以为儒家道统由尧舜发其端,至孔子而完备,其意蕴是人事与,天行相合,体现在现实政治上则是道德义理与治教名物相统一。以此为据,叶适提出道无所谓三代与汉唐之分,而是贯穿于历史的全部过程。叶适关于道的具体看法及对于道学的批评,也都与其讲学大旨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7.
《东坡先生墓志铭》是苏轼之弟苏辙的亲笔墓志,苏辙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再现了苏轼的一生。元代脱脱的《宋史.苏轼传》在墓志铭、笔记史料的基础上加以润色而成,中间穿插有不同时期苏轼上表的疏、议,内容详实,前后连贯。林语堂本《苏东坡传》和王水照、崔铭本《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都是可查可考、资料详实、内容丰富的人物传记。  相似文献   

18.
对留学生在近代中国兴学运动中的作用,胡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从留学教育与国内教育、文化建设相结合的角度,阐述留学教育一定要以“为己国造新文明”为目的,“留学当以不留学为目的”,由此提出了“慎选留学”和“增设大学”的建议.胡适的观点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苏辙融合老庄和禅学,尤其是惠能及其法裔的思想,形成了他的佛家思想的特色,他的特殊兴趣是梦、药与病。  相似文献   

20.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译者主体性是文学翻译中的客观存在。胡适是中国白话译诗的第一人。胡适的翻译思想,诗歌翻译实践中的主题选择、音节突破和语言革新等几方面都有体现其译者主体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