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革命拉开序幕的1917年,上海《民国日报》与《神州日报》之间发生了一场关于小说《九尾龟》的"隔空笔战",论争双方是民国报人成舍我与《九尾龟》的作者张春帆,论争背后是"小说与社会关系"这一"新小说"核心理论的再次思考与强化,既反映出《民国日报》小说家对清末民初小说发展的回望与反思,也引起了之后《民国日报》小说家对小说改良的讨论与规划,他们的小说改良方略包括现实层面的若干具体操作,也曾寄希望于附设在教育部内的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民国日报》小说家成舍我、叶楚伧、姚鹓雏、胡怀琛等各有小说论著,并且试图从理论层面矫正民初小说界的不良习气,然而在古今、中西的交互冲击之下,他们却难以突破旧文学渊源的束缚,种种努力最终被"五四"新文学革命的时代强音吞没。  相似文献   

2.
2016年3月5日至7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3&ZD118)"民国词集编年叙录与提要"阶段成果发布暨研讨会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国内多所高校专家教授等60多人。大家围绕包括民国词在内的"民国旧体文学与文化"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专家先后对以首席专家曹辛华教授所主编的《民国诗词学文献珍本整理与研究》丛书、《清末民国旧体诗词结社文献续编》丛书(为其重大项目的相关成果)进行了评价。并对《民国旧体文学研究》创刊问题、"民国旧体文学与文化"数据库建设问题进行了座谈。会议进行过程中,还举行了对河南文艺出版社、采薇阁书店等捐赠民国文献图书的授奖仪式。  相似文献   

3.
上海沦陷时期市民杂志《万象》上有不少历史题材的抗战小说。“兵马大事”向来是不与女人闻的,但这些小说,基本上是以女性为主角寄托抗战精神的。考察这些女性救国故事中女性的角色功能,发现她们主要是女性中的边缘或另类,“妾”、“无知无识的乡下妇人”,或是佳人,良家妇女是缺位的,表明这类故事背后的男性历史叙述传统。  相似文献   

4.
"读图时代"的到来,使新闻漫画的作用日益突出,新闻漫画作品增多,但是影响力大的作品寥寥无几。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民族危机,在全民抗战的过程中,新闻漫画对抗战胜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刊物《救亡漫画》更是抗战宣传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与日本帝国主义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漫画战",为抗日宣传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多样的表现方式与手法,丰富的表现内容和意义,在今日看来仍有非常重大的启示意义。在读图时代的背景下,对《救亡漫画》的内容设置、传播特点,以及宣传意义进行探讨,丰富对新闻漫画的研究,并为当下的新闻漫画创作与传播挖掘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上海沦陷时期市民杂志<万象>上有不少历史题材的抗战小说."兵马大事"向来是不与女人闻的,但这些小说,基本上是以女性为主角寄托抗战精神的.考察这些女性救国故事中女性的角色功能,发现她们主要是女性中的边缘或另类,"妾"、"无知无识的乡下妇人",或是佳人,良家妇女是缺位的,表明这类故事背后的男性历史叙述传统.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以来,随着政治意识形态的松动,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特别是后现代解构主义理论的引入,文化呈现出一种多元状态,历史也被"碎片"化。知识分子重新从不同的视角切入历史,努力探寻历史的本相。抗战历史因为其特殊性,从未淡出知识分子的视野,始终是知识分子关注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近年来,民间抗战历史的真实情况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知识分子的关注,当代学者季桂起就是其中一位。他的长篇小说《长河谣》以全景式的架构、写实式的描绘、波澜式的叙事和历史性的诠释[1]生动再现了鲁西北平原的民间抗日战争生活图景,试图再现并还原被宏大历史叙事和主流意识形态所遮蔽的民间抗战历史本相,同时寄予了叙述者对战争、人性、儒家文化和民间伦理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7.
孙犁以"荷花淀"和"山地回忆"等系列抗战题材小说获得崇高的文学荣誉,本文主要讨论孙犁20世纪40-50年代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铁木前传》、《秋千》、《村歌》等反映建国前后中国农民土改运动、合作化运动的农村小说是作者真诚思考、真实体验的结果,跟作者的审美理想、人道情怀相关。作品在抒情写意的青春画面中渗漏了迟疑、含混、暧昧的意绪,呈现出丰富的审美蕴涵,与同时期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推崇的政治化、模式化、概念化的小说拉开了距离。  相似文献   

8.
关羽是《三国演义》全力歌颂的主要人物形象,被毛宗岗誉之为"义绝"。他确有超乎常人的神威神勇,也确因刚愎自用而以短取败;作为小说中"义"的化身,他的义薄云天赢得了读者和世人的景仰,亦因利令致昏影响了蜀汉集团的内部团结,并最终导致"夷陵之战"惨败。  相似文献   

9.
赛珍珠的抗战小说《中国天空》被改编成电影时,雷电华电影公司重塑了小说主要人物形象,使他们成功地符合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然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赛珍珠反思战争、渴望和平的初衷。  相似文献   

10.
河南作家南飞雁的中篇小说《红酒》《灯泡》《天蝎》属于官场小说的范畴,南飞雁的小说应读作"官场"小说,更应读作官场"小说"。人物命名的符号化使小说成为一种寓言式书写和隐喻式表达,其要表达的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官场空间和生活于官场的人们对权力追求的集体"有"意识。作为官场"小说",南飞雁有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话语方式,小说隐含作者的道德倾向和价值取向影响了叙述者,隐含作者与叙述者一起对受述者、隐含读者和读者产生影响。小说通篇采用自由间接引语的话语方式,使叙述者主体与人物主体有融合的趋势,在融合中让读者体官道、悟人道。读南飞雁的官场小说,还应该对小说的语言魅力给以必要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世说新语》的文体在以前都被视为小说,然而自清代以来就围绕《世说新语》的文体问题出现了各式各样说法,有人认为它是小说,有人认为它是历史,也有人认为它介于小说和历史之间,更有人说他是史料。不论人们对其文体的争论如何,但其小说的文体特征是很鲜明,本人认为《世说新语》是小说,同时它对研究魏晋时期的社会人文具有参考价值。《晋书》的编撰参考了《世说新语》,并且从中引用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在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中,黎汝表试图用新的视角和观念重新检视过去的岁月,写出了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皖南事变》、《湘江之战》和《碧血黄沙》等作品,表现出可贵的探索精神。本文试就黎汝表小说中人物的悲剧性格及其形成的环境因素,文学形象与哲理意蕴的关系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桂艳平 《科技信息》2012,(22):145-145
加拿大著名文学理论家琳达.哈琴在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文坛的后现代小说潮流进行研究时,提出了"编元史小说"的概念。《天秤星座》是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唐.德里罗的具体代表性的作品。它以美国总统肯尼迪被刺为题材,通过重访历史,对历史叙事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提出了质疑,并同时对历史知识的可能性做了问题化处理。它指出了叙述历史的多种可能性,从而体现了编元史小说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狗日的粮食》、《风景》、《一地鸡毛》、《烦恼人生》等小说注重物质生活的写实,被认为是新写实小说的基本特征,而这仅仅是作品的表层叙述。在"物质主义"大潮兴起初期,主人公们精神世界的困惑与彷徨则是通过隐性叙述得以展现的。  相似文献   

15.
十九世纪末,现代传播媒介的发达,为中国小说观念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最佳载体。1902年,梁启超创办了《新小说》杂志,并通过《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口号,把小说视为"文学之最上乘"。《新小说》颠覆了历史上鄙视小说的陈腐观念,由它倡导的"小说界革命"很快在文坛上发生影响,并迅速生成一场声势浩大的小说革新运动。  相似文献   

16.
长篇白话小说《歧路灯》,用带有河南地方色彩的语言描写清代社会生活,保存了大量反映中原文化的词语。其中"落阁""登历""儓暬""伫羡"等词,至今还没有得到正确的训释。利用现有版本异文和现代河南方言,对这些词语加以考释,对理解文本、发掘小说的文化蕴含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农业大国,饥馑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和回忆。文学艺术作品中关于饥饿主题的叙事与挖掘已经是登峰造极,与饥馑同步展开的是对各种形式赈灾的批判,鲜见对赈灾的赞美和欣赏。司南的长篇小说《民国银号》对民国十八年关中地区的饥馑摒弃了常规化叙事,而是从民间银号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入手,揭秘式地叙述了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赈济方式,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无限智慧和大爱胸怀,使小说主人公形象丰满深刻,为小说的艺术性增添了极其厚重的分量。此外,小说在对历史隐秘的揭示中深度诠释了人性的善恶美丑,这是小说的又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8.
《绝秦书》用家族小说的框架来叙写1929年(民国十八年)发生在陕西的一场旱灾,与《温故一九四二》等其他写灾难的作品相比,《绝秦书》以家族小说模式叙写了灾难中人性的善良与崇高,这是它的特色,也是它的成功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长恨歌》被视为王安忆的巅峰之作,这部作品将上海的浮华与优雅展现得淋漓尽致,而王安忆独特的历史书写则作为骨架支撑起整部作品。小说将日常生活视作城市历史的主体结构,对其进行感性的历时性呈现;小说以"背对历史"的姿态对王琦瑶的命运进行了精彩刻画,并将其作为城市命运的同构体而赋予深刻的历史意义;小说将弄堂作为上海的景观结构,通过街巷里弄里的世俗生活再现了城市的历史沧桑。  相似文献   

20.
抗战期间,与大后方的学人相比,沦陷区一批保持民族气节、潜心向学的科学工作者,除生活困苦之外,还面临生命危险等更为严重的压力。秉志与刘咸、杨孝述等中国科学社核心成员,在沦陷区上海克服各种困难维持中国科学社社务,继续发刊《科学》、《科学画报》,坚持明复图书馆的开放,提供了科学交流的平台,记载了科学进步的历程,保存了中国科学发展的火种;千方百计坚持科学研究,并关注后辈学人的成长,为战后中国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深知科学在抗战中的作用,毅然走出书斋,以自己之所长,通过《科学》、《科学画报》、《申报》等媒介发表言论,宣扬科学抗战报国、抗战救国、抗战建国。他们的对敌斗争与抗战期间的所作所为,与真枪实弹的正面战场、敌后游击战、沦陷区的谍报战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的壮丽画卷,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不畏强敌的崇高情怀与情操,是名副其实的另一种抗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