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1 毫秒
1.
安玉源 《甘肃科技》2003,19(11):11-12
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重视对建筑地域性的理解,重视借鉴传统建筑的精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在住宅设计中应积极挖掘和发展西部各地的地域特征,重新认识西部传统民居的价值,保存和借鉴传统民居中的绿色内涵,这是西部地区住居的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客家人作为汉民族的一个支系,从中原祖地迁徙至南方各地,对迁入地土著文化兼收并蓄,形成了客家民俗在政治、商业、饮食、服饰、民居及客家山歌等多方面的独特风貌,体现出与广西土著文化相融合的特征,是民族融合的鲜明体现,也是客家人与当地各民族人民和谐相处的表征。  相似文献   

3.
山西民居分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民居常见分类方法及其局限性,介绍了山西自然气候条件及区域民情,提出了根据地理分布不同对山西民居进行分类的主张。  相似文献   

4.
位于黄河流域的山西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山西民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山西民居对中国民居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研究山西民居对我们了解历史、建筑设计创作等有着积极的含义。文章从山西民居的几个方面分析了山西民居的创作价值。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中国传统民居研究的意义、民居研究发展四个阶段的特点和成就、民居研究的现状,包括民居研究与社会、文化、哲理思想的结合,与形态、环境的结合,与营造、设计法的结合以及与保护、改造、发展的结合。论文最后着重提出了两点展望,一是抢救民居遗产和加强民居的保护和利用,二是深入进行民居理论的研究,从而使民居研究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建筑设计与编程语言的结合是一种新的交互方式。为了提高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效率以及寻找新的研究方法,文章以徽州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针对最为常见的单体民居型制,分析其内部连接形式,探索其平面模块及立面构成中的尺寸规律,并对其尺寸上的数理逻辑进行归纳总结,随后在Grasshopper平台上采用Python语言进行转译。研究表明,运用该方法将传统民居常见型制进行封装处理,能够对相关模型进行快速调用和快速呈现。该研究旨在结合建筑学常用工具,为传统民居的快速生成提供新的方式,为相关专业的使用提供新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根据近年各地高校的发展,在新建校区过程中容易忽略的一些问题提出个人看法以供探讨。我校新建的北校区座落在山区高台上,周围没有民居等市政建设,是雷电危害高发区,根据在老校区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结合新校区地型特点,在高校局域供电,防雷系统的接地与安全上提出要注意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
民居被认为是历史化的物质载体,宗教则是化的基本质量,民居也就被视为宗教的物质载体,嘉戎藏族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同时还保留有各种原始宗教的信仰,这些信仰在嘉戎藏族牧民民居中有很好的体现,从帐篷,碉房到室内外的装饰到民居聚落都有强烈的宗教色彩,牧民民居不仅是牧民的日常生活空间,还是牧民的宗教生活空间,是牧民宗教信仰的物质载体  相似文献   

9.
新疆地域辽阔,维吾尔民居风格多样,其中尤以南疆维吾尔族民居最具代表性。维吾尔族民居装饰喜好绿、红、兰、白、黄色,而且喜好将上述色彩搭配,形成一种色彩对比强烈、艳丽,气氛热烈而浓郁的独特效果。对绿、红、白、黄色的崇尚以及运用,是由新疆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及维吾尔族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宗教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秦岭山地民居墙体构造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起源和发展于经济技术落后的农业和手工业社会,历经千百年来自然与社会变革的影响,逐步演变进化成为地域特征强烈的乡土居住建筑体系。从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来审示,传统民居具备结构简洁、就地取材和施工建造方便等优点;从与气候的关系来看,具有适应地区气候、冬暖夏凉的生态性能;从以人对居住的需求来看,能够满足基本的舒适和健康标准要求。目前我国每年乡镇新建住宅已逾10亿m^2,应该将传统民居中的生态建筑经验在新建住宅中得以继承。本文针对传统民居的代表之一——秦岭山地夯土墙民居建筑墙体材料、裂缝、防水、稳定性等问题,通过实验室试验和理论分析,得出其构造技术体系上的一些量化结论和定性做法。这对有地域代表的民居给予了技术上的肯定,对于民居的建造具有指导意义(已用于当地民居建造),同时将为我国乡土民居相关设计标准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贵州民族民居与地区旅游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贵州民族民居,对贵州民族民居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探讨,论述了贵州民族民居的美学思想及贵州民族民居的传承发展与地区旅游的关系,提出了民族民居在地区旅游中传承与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我国量大面广的传统民居是中华文明与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南方传统民居是我国民间营造技艺不可缺的重要分支与文化载体。福建传统建筑是南方穿斗体系的重要分支,多元、复杂的福建传统民居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目前对于福建传统民居的研究,主要以民居平面类型和小区域的木构架样式为主,缺乏对福建地区木构架的类型梳理和构架演变的系统研究。本文基于福建地区内100栋合院式民居,结合《鲁班经》《营造法原》等营造做法的解读、比对,从大木构架营造特征的辨析入手,依托建筑类型学、口述史等方法,将传统民居正厅大木构架分成“前廊+厅+后廊”三个组成空间并提炼出不同型制类型,通过研究类型分布厘清各地区正厅大木构架地域性,并结合空间和时间揭示福建地区合院式民居正厅木构架的演变过程。为福建省、乃至我国南方传统民居营造特征辨识及其谱系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试以民居住宅的文化词语为切入点,从汉语词语反映出来的民居住宅的文化观念、别有韵味的民宅名称来印证民居住宅发展的历史,探索汉民族的历史特点、审美意识和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4.
试图通过对中国传统民居的概况及民居现状的分析,结合当前国内建筑业形式的发展,对传统民居内部空间形态和外部空间形态的保护与更新作了浅显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国乡土民居述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乡土民居述要TraditionalChineseFolkHouses¥//单德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一、我国传统民居类型丰富历史悠久我国是一个传统民居多类型的国家。“穴居”是中国最古老的民居。《易经》记载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  相似文献   

16.
传统民居基本为村民自建,极少考虑建筑的光环境设计,室内采光效果差.为改善传统民居建筑光环境,对黔东南地区丹寨县黄土寨中一栋具有代表性的苗族民居进行光环境实验测量,并结合该民居建筑的空间特征对其光环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民居主要功能房间的采光性能均未达到建筑采光设计标准要求;房间的采光口大小及位置、室内空间形态、表面材料的反射性能等因素均会对其室内光环境产生影响.运用软件模拟对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以对原建筑风貌和空间结构的影响最小化为光环境改造前提,从调整采光口的大小及数量、增加屋面亮瓦及檐下采光口、铺贴浅色墙纸、设置可调节反光百叶等方面,提出传统民居光环境综合优化改造策略.本研究可为传统民居室内光环境保护性改造,以及新建民居的采光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改善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冬季室内热环境和热舒适性,对内蒙古西部地区271户草原民居进行调研,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民居在现有土暖气与落地炕供暖模式下的室内热环境状况,在典型草原民居的基础上提出南向附加阳光间、节能型吊炕及风能供热系统,利用Design-Builder软件分析内蒙古西部现有典型草原民居住宅与优化后的住宅模型2种居住模式在额济纳旗、鄂托克旗、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及巴音毛道农场等地的气象参数条件下卧室和客厅的室内热环境状况。结果表明:在现有土暖气与落地炕的供暖模式下,测得该民居冬季最冷月室内平均温度为14.55℃,热舒适度平均值为-2.56;优化后的民居模型室内热环境及舒适度较典型民居均有显著的改善,4个地区最冷月平均室内温度为19.17℃,热舒适度模拟值为0.1。  相似文献   

18.
为改善四川彭州山区农村民居室内居住热环境,降低冬季采暖能耗,结合当地气候特点与经济条件,提出了适宜性的绿色被动式建筑设计方案策略,并在彭州市大坪村进行了新建民居工程实践。通过对新建民居的室内热环境进行实际测试及计算机模拟,并与现有砖混民居作比较,结果表明新建民居有较好的保温节能效果,验证了该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新建民居建成使用后,通过居住满意度调查,当地居民对于新建民居的整体满意度达到95%。在此基础上,又推广建设200余户左右,对于我国山地乡村新建民居建筑的节能减排、生态化建设有指导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陕南汉中地处我国南北气候交接带,建筑气候属于夏热冬冷地区。为了解该地区乡村建筑冬季室内热环境现状,以当地典型传统生土民居和砖混民居为例,通过对冬季室外气象参数及室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等多项参数的现场测试,分析了陕南乡村民居的冬季室内热舒适状况与特点。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冬季湿冷特征显著,乡村民居室内热环境较差,两种民居室内热状况特点有所差异,其中砖混民居室内平均温度略高,而生土民居室内温度稳定性较好。本文根据室内外热环境分析结果,结合两类民居建筑构造特征,提出了适宜的节能构造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寻传统民居内在价值及现存的困境与矛盾,剖析影响民居可持续发展的深度原因,并有效指出其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方法 借鉴国内外研究理论,阐释了传统民居保护与利用的辩证统一关系,有效剥离两者在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中的影响作用.结果 区位条件差、城市化进程的威胁和保护模式的错位等是影响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结论 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应该采取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相协调的模式;旅游开发是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的合理途径;多维开发、精品开发、联合开发和文化开发是其旅游发展的有利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