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盆地川西北拗陷几个深孔热流测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少鹏 《科学通报》1990,35(10):773-773
众所周知,为了避免近地表因素的干扰,陆上热流测试都要求钻孔有一定的深度。油田区数千米深的钻孔并不少见,但或由于缺乏可信的地温测量资料,或由于无法取得岩芯样品而又成为热流研究的薄弱地带。可喜的是,我们在四川盆地川西北油气勘探区不仅搜集到了可信的深孔测温资料,而且采集到了为热导率测定所需的岩石样品,在此基础上,我们计算了几个高质量的大地热流数据,并对这一地区深部热状态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大地热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王社教  胡圣标  李铁军  汪集  赵文智 《科学通报》2000,45(12):1327-1332
根据 117口钻井的测温数据和 119块岩石样品热导率测试结果,计算了新疆准噶尔盆地首批35个大地热流数据.该盆地地温梯度变化于11.6~26.50℃/km,岩石热导率变化较大(0.17~3.6W/mK).热流值变化范围为 23.4~ 53.7 mW/m~2,平均值为(42.3 ± 7.7) mW/m~2.热流分布的格局表现为隆起区较高,坳陷区较低.控制热流高低及其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盆地的类型、基底的构造形态、沉积盖层及其放射性生热等.盆地现今低热流特征反映了准噶尔盆地晚第三纪以来快速挠曲沉降和岩石图增厚的构造-热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万天丰 《科学通报》1986,31(16):1247-1247
Swanberg和Morgan,根据美国纽约州、新墨西哥州和埃及的资料建立了地下水中二氧化硅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温度(即二氧化硅温标温度)与实测的大地热流值之间的线性关系,提出了利用地下水中二氧化硅含量来估算大地热流值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4.
华北盆地地幔热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集旸 《科学通报》1986,31(23):1811-1811
地幔热流是一个重要的深部地球物理参量。与地表所观测到的大地热流值相比,其主要优点在于能去除地壳浅部各种地质或环境因素对大地热流测试结果的影响,从而给出更多的深部信息。近年来,作者在系统进行华北地热研究的同时,计算了华北盆地地幔热流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西藏高原的热流测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显杰 《科学通报》1983,28(14):876-876
经中法九名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1982年9月首次在藏南羊卓雍湖和普莫雍湖测得二批共12个热流数据。羊湖和普湖位于拉萨西南90公里和130公里处,湖面海拔高度分别为4440米和5008米。构造上两湖均处于北喜马拉雅变形复理石带内,由白垩-侏罗(羊湖)及三叠系(普湖)板岩、页岩和千枚岩等浅变质的沉积岩系构成;局部地区有花岗岩出露。羊湖中共布置取样站3个,获得岩芯约13米,连同管壁外采的样品,共作了72次热导率  相似文献   

6.
西藏热流数据最新报道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沈显杰 《科学通报》1989,34(5):373-373
1982年在藏南的羊卓雍湖和普莫雍湖获得了青藏高原首批热流数据(平均热流值分别为146mW/m~2和91mW/m~2),在此基础上不仅成功地概括出了藏南多层次异常壳-幔热结构,并探讨了青藏高原隆升的构造热演化机制。自1986年执行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过程中,获得了一批新的热流数据。文中分别报道(1)罗布莎等四个地区测得的钻孔热流数据;(2)青藏各大地块不同岩类的放射性生热率数据。  相似文献   

7.
四川素称“天府之国”,这天府指的是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晴朗的夏日清晨,从这田畴万顷的中国西南最大的平原向西望去,巍峨的龙门山拔地而起,云雾缭绕之中更有高远的雪峰隐约可见。从成都出发一路西行的科考之旅,将让我们见证和体味大自然无穷的神奇与奥秘。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陆地区热流数据统计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汪集旸 《科学通报》1988,33(17):1326-1326
众所周知,大地热流是地球内热在地表最为直接的显示,又能给出发生于地球内部深处各种作用过程间能量平衡的宝贵信息,因而日益引起地学界的广泛兴趣和普遍关注。1966年,我国曾有过东北中生代盆地3个热流数据的报道,但精度较低。1979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  相似文献   

9.
阮万才 《科学通报》1994,39(10):920-920
为配合浙江省石油天然气的勘探与资源评价及温州—黄山地学断面地热研究工作,于1992年在浙江境内开展了系统的钻孔地温测量和岩石热导率样品的采集以及室内测试工作,在此基础上获得了29个可靠的实测大地热流数据,从而对宁波、金衢等含油气盆地的热流特征及浙江境内区域热背景取得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欧阳铤等曾报道过浙江省境内的5个热流数据,本文着重报道新近获得的这批热流数据.  相似文献   

10.
渤海盆地大地热流分布特征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40  
分析了8口井的系统测温数据和142口井的试油测温数据,以及86块岩样的热导率测试结果,并对热异率进行孔隙率和温度校正。在些基础上,确定了渤海盆地的76个大地热流数据。结果表明:渤海盆地具有较高的大地热流背景,现今大地热流的平均值为65.8mW/m^2,这是由盆地构造发展史所决定的。由于中、新生代期间岩石圈多期伸展,地壳减薄,地幔传导热流较高,在深部形成高热异常。中国东部大多数中新生代拉张盆地都具有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11.
汪集晹 《科学通报》1986,31(10):763-763
大地热流在裂谷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目前不少研究者认为,攀西地区是一个海西——印支期的古裂谷。其热状况如何?是否出现高热流就成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关心的大问题。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热室和四川省地矿局攀西地质大队物探队合作,从1982年10月起在攀西地区进行了大量钻孔地温测量和岩石热导率测试,在此基础上计算大地热流值并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的高级工程师张先、赵丽日前向有关媒体披露,青藏高原地震与小尺度地幔热流上涌活动有密切关系。青藏高原是我国地震活动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地区。近期有关研究揭示,超临界地幔热流是一种特殊物质,作为强溶剂,它改变了周围固体介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地幔热流上涌的过程可能是一个降温降压体积急剧膨胀的过程,是一个巨大能量转换和释放的过程。这一过程能酿成地震。两位科学家同时发现,青藏高原地震的分布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地震多分布在高原内部各块体之间的深断裂带上;二是地震多发生在居里温度面隆起…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首批实测大地热流数据报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胡圣标 《科学通报》1992,37(19):1791-1791
江西省在我国华南大地构造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区内大地热流研究一直未能得到开展。为此,自1987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热研究室与华东地质学院合作,在江西省进行了系统的钻孔地温测量和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土壤热流计算结果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宝灵 《科学通报》1993,38(11):1013-1013
大地热流场的测量颇为困难.我们认为对一年以上的长时间平均而言,用浅层土壤热流推算大地热流是可能的.设土壤热流量为Q,则有Q=C_mKT/Z,(1)式中C_m为土壤容积热容量,T/Z为土壤温度梯度,K为土壤导温率.当这两项已知,K的计算成为关键.本文试图利用资料中全国287站0.8m,3.2m月平均地温值(1954—1985),在计算K的基础上,求出Q,并初步分析其分布特征.而与大地热流的关系将另文讨论.  相似文献   

15.
关于P调和映射热流的一个注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宪高 《科学通报》1997,42(1):15-18
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指出Chen等关于P调和映射热流全局存在性适合于12)维光滑无边Riemann流形,S~n是R~(n 1)中的单位球面.考虑下述发展调和映射的全局存在性:  相似文献   

16.
《自然杂志》1993,(1):5-5
最近,日本学高桥(音译)、高泽(音译)和美国学凯勒曼等人,研究了上地幔中岩浆在运移过程中发生的它自身及其所经岩体的成分变化。这种变化是岩浆与其所经岩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他们获得的结果表明,在决定大陆地壳成分方面,这种相互作用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18.
科研新军人们都知道:硅芯片引发了一场规模浩大的电子-电脑-通信-网络革命。在最近,以硅为底基的生物芯片也越来越深入生物学的领域。然而人们还不大熟悉这样一个事实:硅片已经深入到高能物理的许多前沿,它担当了探测物质最基本结构和宇宙形成的先锋官。  相似文献   

19.
太阳电池是一种直接将太阳光的能量转换成电能的器件。这种方式发电称为太阳光发电。现在市售的太阳电池使用的基板和集成电路及大规模集成电路一样均采用高纯单晶硅。因此价格很贵。这样,提高发电效率,同时开发价格便宜的新材料就成为重要的课题。非晶态硅、带状硅和多晶硅三种材料日益兴起,成为单晶硅锭的有力的取代品。在这些材料中可大幅度降价的、世界各国正在开发的是非晶态硅。这里,所谓非晶态意味着“非结晶状态”(典型的例子如玻璃)。这种非晶态硅具有如下特征:①光的吸收系数大,在薄膜中能获得产  相似文献   

20.
中国第Ⅳ号地学断面大地热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恕信 《科学通报》1992,37(2):143-143
中国第Ⅳ号地学断面是全球地学断面的一个组成部分,该断面西起青海门源,经陕西商县,东止于福建宁德,全长2220km,以北西走向穿越中国祁连褶皱系、中朝准地台、秦岭褶皱系、扬子准地台、华南褶皱系和东南沿海褶皱系等六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和13个二级构造单元,构造十分复杂(图1)。为揭示该断面大地热流的分布与区域地质构造的关系,进而探讨岩石圈的结构、性质、动力学及演化,我们在断面的西段和中段开展了钻孔测温和岩芯热导率的测试,取得了一批新的大地热流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