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鲜切茄子在切片、贮藏和货架销售过程中易发生酶促褐变,从而降低其品质。文章对鲜切茄子褐变的过氧化物酶的酶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茄子皮的过氧化物酶活性略高于茄子肉,过氧化物酶的最适pH为6左右,在pH6~8范围内较稳定;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左右,对热稳定性较差,90℃加热4 min,过氧化物酶完全失去活性。考察了抗坏血酸、L-半胱氨酸、亚硫酸氢钠对茄子过氧化物酶的抑制作用,其抑制效果依次是抗坏血酸>L-半胱氨酸>亚硫酸氢钠。  相似文献   

2.
采用不同浓度的CaCl2溶液真空浸渗金针菇采后子实体,以蒸馏水和0.005 mo1/L的钙抑制剂EGTA处理为对照,探讨Ca2+处理对金针菇采后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的活性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0.005、0.01、0.03、0.06和0 09mol/L的CaCl2处理能显著提高金针菇采后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抑制金针菇采后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和抗坏血酸氧化酶的活性,其中尤以0.01、0.03和0.06 mo1/L的CaCl2处理效果较好;2)0.12和0.15mo1/L的CaCl2处理对金针菇采后4种氧化酶活性变化的影响与对照差异不显著;3)0.005mol/L的EGTA处理能显著抑制金针菇采后过氧化氢酶活性,刺激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的酶活性变化.  相似文献   

3.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在植物抵抗氧化胁迫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逆境使植物细胞代谢不协调,导致细胞内过氧化物过度积累,对植物造成氧化胁迫.植物体内过氧化物清除系统包括酶促清除系统和非酶系统两大类.本文介绍了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在清除过氧化氢中的作用,重点论述了存在于叶绿体基质及类囊体膜的两种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与植物抗氧化胁迫之间的关系.并对植物缺乏两种叶绿体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时用于解毒过氧化氢的可能替代途径做了简述.  相似文献   

4.
转APX基因烟草抗旱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毛白杨中克隆得到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基因,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BI121-APX,将pBI121-APX载体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烟草,成功得到转基因烟.PCR、PCR-Southern的结果表明,APX基因已经成功的整合到转基因烟草基因组中.干旱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较,转基因烟草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5.
拟南芥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2 (Arabidopsis thaliana ascorbate peroxidase 2,AtAPX2)是APX基因家族成员,在拟南芥逆境胁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通过AtAPX2基因过表达载体构建、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获得AtAPX2基因水稻过表达植株。对过量表达AtAPX2的转基因水稻阳性植株的分析结果显示,其抗过氧化氢能力提高,对高温、盐胁迫耐受能力显著增强,田间植株秕谷率也明显低于野生型。研究结果表明,拟南芥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AtAPX2在水稻中的过量表达,可通过提高清除活性氧能力而用于增强水稻对多种非生物胁迫逆境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6.
盐度对互花米草氧化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互花米草幼苗在不同盐度培养下,其叶片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谷胱苷肽(GSH)、抗坏血酸(As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A-POD)、过氧化氢酶(CAT)等氧化和抗氧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各指标在不同盐度间都有显著差异(p<0.05).经研究发现,随着盐度的升高,O2-含量有所下降,H2O2含量稍有上升,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虽有上升,但幅度很小且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而各抗氧化保护酶的活性和小分子抗氧化剂GSH和AsA的含量都升高了,且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说明互花米草是一种耐盐性较高的滨海盐沼植物,在盐胁迫下,其体内的抗氧化保护酶和抗氧化剂在清除O2-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苦瓜过氧化物酶的提取分离及性质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中分离和纯化过氧化物酶(POD),分别测定其最适pH值、最适温度、热稳定性、底物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苦瓜过氧化物酶以邻苯二胺为底物时λmax=425nm,Km=4.6×10-3,Vmax=0.137unit/s,最适pH值为4.6,最适温度是50℃。在温度为50℃时过氧化物酶的酶活力最大,酶活性较高。在温度为60℃以上时过氧化物酶的失活率升高,在温度为70℃以上时过氧化物酶基本失活。抗坏血酸和半胱胺酸对过氧化物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失活率分别达到94%和92%;Al3 的抑制作用稍弱,过氧化物酶的失活率为69%;EDTA的抑制效果最不明显,过氧化物酶的失活率仅为13%。  相似文献   

8.
采用垂直板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海带3个材料叶状体8个不同部位的过氧化物酶酶型与基因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带叶状体的过氧化物酶受3个基因位点控制,由于某些基因不表达,因而各部位酶带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说明海带叶状体不同部位同工酶基因表达有其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对纯化得到的假单孢菌PKE117的胞外木素过氧化物酶的酶学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其最适pH为5.0,最适温度为30℃,以藜芦醇为底物,在25℃,pH3.0的琥珀酸钠缓冲液中与底物反应时的Km值为(0.277±0.0008)mmol/L,vmax为(0.049±0.001)mmol.mg-1protein.min-1。根据LiP已知保守序列设计引物,提取质粒,扩增得到一条199bp的DNA片段lip1和一条563bp的DNA片段lip2,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与已报道的白腐真菌过氧化物酶基因的同源性不是很高。核苷酸翻译后的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发现,LiP1与Pycnoporus sanguineus的漆酶的同源性达到100%,与Mycobacteriumbovis的木素过氧化物酶的同源性达到80%;LiP2与Arabidopsis thaliana的过氧化物酶同源性达到100%,与Hordeumvulgare的过氧化物酶1同源性为75%。  相似文献   

10.
对纯化得到的假单孢菌PKE117的胞外木素过氧化物酶的酶学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其最适pH为5.0,最适温度为30℃,以藜芦醇为底物,在25℃,pH3.0的琥珀酸钠缓冲液中与底物反应时的Km值为(0.277±0.0008)mmol/L,vmax为(0.049±0.001)mmol.mg-1protein.min-1。根据LiP已知保守序列设计引物,提取质粒,扩增得到一条199bp的DNA片段lip1和一条563bp的DNA片段lip2,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与已报道的白腐真菌过氧化物酶基因的同源性不是很高。核苷酸翻译后的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发现,LiP1与Pycnoporus sanguineus的漆酶的同源性达到100%,与Mycobacteriumbovis的木素过氧化物酶的同源性达到80%;LiP2与Arabidopsis thaliana的过氧化物酶同源性达到100%,与Hordeum vulgare的过氧化物酶1同源性为75%。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氧化剂甲基紫精处理下高光效水稻杨育粳1号与常规对照品种镇稻11号的鲜重株高的统计、丙二醛含量与叶绿素质量比的测定以及氧化胁迫相关的基因表达分析,研究了水稻的抗氧化机理.研究发现,在20μmol/L甲基紫精处理下,杨育粳1号的鲜重、株高分别是镇稻11号的1.44倍、1.1倍,叶绿素a和b的质量比分别是镇稻11号的2.0倍及2.9倍;活性氧解毒酶mRAN凝胶分析显示,SODA1、APX2及CATB表达量均随甲基紫精浓度增大而增加,且同浓度下前两者在杨育粳1号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据此可推断杨育粳1号抗氧化能力高于镇稻11号.  相似文献   

12.
GENE THERAPY IS A COMMON PROCESS TO DELIVER EXTRIN- SIC GENES INTO TARGET CELLS FOR FURTHER GENE EXPRESSION, FOR THE PURPOSE OF TREATING DISEASES. A WELL DESIGNED GENE DELIVERY CARRIER CAN EFFICIENTLY PACKAGE AND PRO- TECT NUCLEIC ACID FROM BEING DIGESTED BY A VARIETY OF ENZYMES IN VIVO AND SHOULD BE ABLE TO SPECIFICALLY LO- CATE EXTRINSIC GENES INTO THE TARGET ORGANISMS. S…  相似文献   

13.
盐胁迫对小麦萌发期幼苗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盐胁迫对小麦萌发期幼苗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选择不同抗盐性的小麦品种德抗961和泰山9818,研究了盐胁迫下小麦萌发期幼苗3~13 d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大,德抗961幼苗的SOD,POD和APX的活性增加,CAT活性7天后也增加,泰山9818幼苗这几个酶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别。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2品种的SOD和APX活性各处理都表现为随着盐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OD上升,CAT先升后降。推测超氧阴离子在前期积累较多,而过氧化氢在后期较多。在整个胁迫过程中,抗盐品种的POD和CAT活性一直高于普通品种,可见,POD和CAT与抗盐性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抗晚疫病基因R3a和Avr3a互作符合基因对基因假说.为了解R3a和Avr3a基因互作后过敏反应(HR反应)发生机制,本实验利用一个在番茄中构建的MM-R3a-Avr3a系统,以两份筛选到的HR反应被阻断的突变体为材料,研究它们在喷施诱导剂地塞米松(DEX)诱导Avr3a基因表达后活性氧爆发、活性氧清除酶和抗氧化基因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MM-R3a-Avr3a在DEX处理后有O2-产生和H2O2累积并产生整株的HR反应并导致植株死亡,在突变体中也有O2-产生和H2O2累积却没有导致细胞死亡,说明突变基因与HR反应的发生关系密切;DEX处理后抗氧化酶基因SOD、PPO、CAT在转基因番茄MM-R3a-Avr3a和突变体中的变化有明显差异,由此推测番茄突变体中关键基因的突变导致活性氧清除酶和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生变化.该研究为探索HR反应的发生机制及了解晚疫病抗病基因抗病机理的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以小麦(T.aestivm L.)“陇春23号”为实验材料,测定了外源腐胺(Put)对NaCl胁迫条件下,小麦根细胞的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活性氧(ROS)的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外源Put处理使NaCl胁迫下小麦根中细胞膜透性降低,MDA含量减少,抗氧化酶(CAT,SOD,APX,POD)的活性升高,O2-的产生减少,但H2O2的含量升高.进一步测定二胺氧化酶(DAO)和多胺氧化酶(PAO)的活性,结果DAO和PAO的活性升高,表明外源腐胺能通过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减轻NaCl对小麦根的氧化伤害,但H2O2在此实验中不是对小麦根起伤害作用,可能作为信号分子起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珍珠岩作基质固体培养4种不同基因型玉米自交系材料,设置:0.25mol/LKH2PO4全磷(对照)、0mol/LKH2PO4(缺磷)2种处理,于第5,7,9,11d考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的变化.缺磷时不同自交系相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不一致.相同自交系的不同抗氧化酶在缺磷胁迫下的变化趋势也有差异.结论:不能仅用1种膜保护酶在胁迫时活性的高低来判断材料是耐缺磷胁迫型还是缺磷敏感型.应综合考虑这5种保护酶活性.  相似文献   

17.
干旱胁迫下麻疯树幼苗根和叶的生理应答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浓度聚乙二醇胁迫模拟干旱的方法,研究比较了麻疯树幼苗不同组织根和叶对胁迫的应答变化.结果表明,麻疯树幼苗根和叶对胁迫都产生明显应答,二者组织中相对含水量都明显下降,活性氧、可溶性糖、脯氨酸和丙二醛的含量持续增加,抗坏血酸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但同期上述指标变化幅度都不一样.在整个胁迫期间,根和叶的抗氧化酶系统变化不一致,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抗坏血酸还原酶活性的应答启动时间、活性变化幅度和应答持续时间也呈现一定的差异.但是,在整个胁迫处理期,根和叶组织中上述各酶活性均维持高于对照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谭茂玉  沈法富  王峰翔 《山东科学》2007,20(2):17-23,28
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普遍存在于植物生长发育及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是由基因调控的、主动的细胞死亡过程。植物PCD已成为当前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概述了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特征以及植物PCD在植物发育、环境胁迫、超敏反应中的存在,并就植物PCD的细胞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检测方法以及植物PCD的基因、酶和信号分子的调控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Bianco PR  Kowalczykowski SC 《Nature》2000,405(6784):368-372
DNA helicases are ubiquitous enzymes that unwind double-stranded DNA. They are a diverse group of proteins that move in a linear fashion along a one-dimensional polymer lattice--DNA--by using a mechanism that couples nucleoside triphosphate hydrolysis to both translocation and double-stranded DNA unwinding to produce separate strands of DNA. The RecBC enzyme is a processive DNA helicase that functions in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in Escherichia coli; it unwinds up to 6,250 base pairs per binding event and hydrolyses slightly more than one ATP molecule per base pair unwound. Here we show, by using a series of gapped oligonucleotide substrates, that this enzyme translocates along only one strand of duplex DNA in the 3'-->5' direction. The translocating enzyme will traverse, or 'step' across, single-stranded DNA gaps in defined steps that are 23 (+/-2) nucleotides in length. This step is much larger than the amount of double-stranded DNA that can be unwound using the free energy derived from hydrolysis of one molecule of ATP, implying that translocation and DNA unwinding are separate events. We propose that the RecBC enzyme both translocates and unwinds by a quantized, two-step, inchworm-like mechanism that may have parallels for translocation by other linear motor protei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