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电站锅炉中煤粉燃烧的数值模拟与操作参数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拟了四角切圆锅炉中煤粉的燃烧过程 ,考虑了三种不同工况 .其一是改变二次风的分配方式 (包括正宝塔、腰鼓以及均等配风 ) ;其二是在水冷壁敷设卫燃带 ;最后是改变燃烧器的上下角度与燃烧器的排列顺序 .计算结果表明 :1#、3#角煤粉的着火距离较 2 #、4 #角长 ,这一结论与生产实践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一致 ;与均等配风相比较 ,正宝塔与腰鼓配风有利于煤粉的着火 ,但不利于提高屏入口处的烟气温度 ;炉膛内敷设卫燃带显著提高烟气的温度 .  相似文献   

2.
煤粉锅炉燃烧工况的数值模拟及其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10MW 、四角切向喷射的煤粉动力锅炉为对象,借助CFX4.2软件,在α-250工作站对该型锅炉的均等配风、正宝塔配风及腰鼓配风等三种燃烧工况开展了数据模拟研究。研究发现:正宝塔配风及腰鼓配风工况较均等配风工况更易着火,但均等配风工况较之正宝搭配风及腰鼓配风工况可获得略高的烟气温度;在(煤粉锅炉的)浓相一次风(口)附近,炉膛1^#角、3^#角上着火距离略小于炉膛2^#角、4^#角处的着火距离。  相似文献   

3.
配风方式对四角切圆煤粉锅炉燃烧特性影响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CFD软件平台,利用Fluent对四角切圆煤粉锅炉炉内燃烧过程进行了三维稳态数值模拟,重点研究了二次风配风方式对炉内流动和燃烧过程的影响,探讨了不同配风方式下炉内流场、温度场、组分场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均等配风、正宝塔配风、倒宝塔配风三种配风方式中,正宝塔配风为最佳配风方式.它不仅能保证炉内具有较好气流充满度和下二次风风速,利于煤粉与空气的混合与燃烧,减少炉渣中的可燃物含量,而且能够保证高温火焰位于燃烧区的中心位置,延长煤粉到炉膛出口的距离.研究结果对锅炉运行、设计和改造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电站煤粉锅炉炉膛对流换热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电站煤粉锅炉炉膛的流场分布,提出了主要随燃烧方式和燃烧器布置方式而变化的炉内对流换热模型.以四角切圆燃烧方式为例,按此换热模型进行了炉内对流换热计算.结果表明,对于1000t/h以上大型锅炉的炉内传热计算宜考虑对流换热.  相似文献   

5.
新型低挥发份煤燃烧方式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变传统的燃烧器四角布置方式,将燃烧器布置于四墙中心,既保留了切向燃烧方式的优势,又大大改善了燃料的着火和燃烧条件,使低挥发份煤能够在炉膛内及时着火、稳定燃烧和充分燃尽,通过试验研究表明,新型的燃烧方式为解决电站锅炉燃用低挥发份煤的问题提供了新途径。同时也为解决大容量电站锅炉四角切向燃烧时炉膛结渣和炉膛出口水平烟道内烟气参数偏差两个难题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基于现场试验数据,采用ANSYS15.0对某600 MW旋流对冲锅炉燃烧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燃尽风率变化和上、下层燃尽风比例变化对燃烧特性的影响,分析减小不完全燃烧损失和降低NO_x生成量的相互制约性。研究表明:随着燃尽风率的增大,NO_x生成量明显下降,而煤粉不完全燃烧损失增大,颗粒燃尽率降低;上、下层燃尽风比例变大时,不利于未燃碳燃尽,但空气分级作用增强,可使NO_x生成量减少。综合考虑,在额定负荷下,较优的燃尽风率变化范围为20%~25%,上、下燃尽风比例为3∶2左右。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电厂330MW四角切圆锅炉NOx排放质量浓度高、炉内结渣严重的问题,提出基于多空气分级低氮燃烧技术的燃烧器改造方案,运用FLUENT软件对改造前后锅炉燃烧状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计算和试验数据得出:改造后,浓相一次风反切对炉内燃烧有一定影响,煤粉气流对水冷壁冲刷减弱,结渣现象明显改善;煤粉着火稳燃得到强化,主燃区CO质量浓度增大,炉内还原性气氛增强;燃尽区下部形成的NOx还原区对降低NOx排放质量浓度有积极作用;炉内最高温度下降80℃左右,NOx排放质量浓度降幅达47%左右.  相似文献   

8.
对一台1000MW超超临界前后墙旋流对冲燃烧煤粉锅炉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燃尽风比例对燃烧、NOx排放及传热特性的影响.采用化学渗透脱挥发分模型替代经验方法,预测煤粉挥发分析出过程中氮的释放量以及挥发分氮转化为HCN与NH3的比例.模拟结果与试验测量值符合较好,随着燃尽风比例增加,飞灰含碳量增加,煤粉燃尽率降低,NOx排放量(浓度)下降;但下炉膛出口烟气温度增加,导致大屏过热器挂渣倾向增加,较优的燃尽风比例为25.7%.  相似文献   

9.
对正反切圆燃烧器布置的煤粉锅炉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模拟了该燃烧器在不同配风的情况下对炉膛出口过热器汽温偏差可能产生的影响.分析表明,烟气本身的温差和流动的残余旋转都将直接影响到炉膛出口两侧过热器的热量吸收.调整正、反切二次风配比和反切夹角可以改善炉膛出口的烟温偏差和速度偏差.  相似文献   

10.
对350 MW电站四角切圆煤粉锅炉燃烧过程和煤粉燃烧器气固两相流的数值计算表明,常规浓淡煤粉燃烧器的双通道速度差为6~9 m·s-1,因此,提出了等速型浓淡煤粉燃烧器的概念.等速型浓淡煤粉燃烧器比常规直流煤粉燃烧器可减少21.8%的NOx排放,比常规浓淡煤粉燃烧器也可降低11.3%的NOx排放.  相似文献   

11.
提出一、二次风机双重复合旋流燃烧的方法,分析其对燃烧过程的有效作用。该方法可使低负荷燃烧可靠性增强、燃烧效率提高、煤种的适应性大为改善。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低挥发分煤粉着火与火焰稳定性,分析了气相燃烧与煤粉燃烧的着火贫限,提出了低挥发分煤粉着火的一次风粉气分离原则.实验证明,根据这一原则设计的开缝纯体燃烧器对低挥发分煤粉的着火与火焰稳定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电站锅炉燃用低质煤时的不稳定燃烧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可调叶片式煤粉燃烧器,当叶片的角度变化时,可以调节下列参数达到最佳状态:流动速度的分布,回流区的大小,湍流强度和湍流动能,煤粉浓度,颗粒的直径大小及分布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劣质煤燃烧稳定,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煤粉钝体燃烧器中煤粉气流的流动、传热传质和燃烧过程进行了计算机数值模拟,并在实验及计算的基础上,对钝体使煤粉火焰稳定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旋流煤粉燃烧第四类稳燃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国内外旋流燃烧器现有的稳燃措施根据其稳燃原理分为3类.分类分析现有稳燃措施不能适应低挥发分煤稳燃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出:扩口、扩流锥、浓淡燃烧、齿环稳燃器等稳燃措施都没有考虑煤粉气流进入炉膛后与高温烟气迅速混合问题.在这些稳燃措施的流场中,煤粉气流进入炉膛,除脉动外,首先沿回流区外缘流动,向外扩张,与二次风混合过早,而并不迅速与热烟气混合;煤粉气流与高温烟气的混合动力为二者之间的横向湍流脉动,混合强度弱.因此,对于低挥发分煤不能起到良好的稳燃作用.提出了第4类稳燃技术花瓣稳燃器,该技术充分考虑了煤粉气流与高温烟气间的掺混速度和前期掺混强度.花瓣稳燃器能够在其背流面形成轴向和径向多种回流区,使得煤粉颗粒与高温烟气间的混合动力除横向湍流脉动外还有宏观对流混合,加大了二者之间的热质交换强度.  相似文献   

16.
对煤粉射流燃烧试验中的O2,CO和CO2的测量表明,煤粉射流最先着火的位置在煤粉射流半宽度的中间.二次风的混入最初延缓了煤粉的燃烧,随后又促使煤粉激烈燃烧.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可以用来预测和分析煤粉燃烧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锅炉炉膛煤粉空气射流的流场特征,分析煤粉气流的预热、着火及燃烧过程,提出以炽热燃烧的回流区为研究对象的分析煤粉射流气流火焰稳定的集总分析模型,并用它分析了几种典型的炉膛煤粉射流流场.结果表明,对于任何给定特征尺度的回流区只要满足一定的温度、煤粉浓度及射流速度等条件,就能实现对射流火焰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