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鲁迅思想和文学的逻辑起点是“立人”,但他以什么“立人”呢?考察鲁迅生平和著作所显现的思想脉络可以看出,他“立人”的理论支点是人的自由存在。鲁迅是以自由存在作为尺度去批判封建思想,解构封建体系的;同时,也以此质疑西方近代文明,审视民主与科学的有限性。自由存在的本原性使鲁迅思想更切近人的本质解放,因而他才成为现代中国最深刻的思想者。  相似文献   

2.
李何林先生最早提出“普及鲁迅”。为什么?他有多方面的考虑。怎样普及?他提出了十分珍贵的切实可行的意见。他本人也终生不遗余力地为“普及鲁迅”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李提出“普及鲁迅”有重大现实意义,很了不起,但作为思想体系,也有不足。  相似文献   

3.
杜甫在诗中喜用“自”字。在其诗中,“自”字可以当代词,也可以当介词。当它作为代词,指代物的时候,诗中的“物”成为和人一样的独立的主体,拥有了独立的情感和意志,诗中世界成为了“二元主体”的世界。诗中空灵澄明的意境得以深化,诗歌的艺术空间得以拓展。这种物的独立和海德格尔诗学中所推崇的人与物的“敞开”,有殊途同归之妙。略有不同的是,杜甫对国家和百姓的不能忘怀,使得他的个人意志虽然在某些时候弱化,但始终没有丧失,这使他和海德格尔诗学中那完全“自在生存的人”是不同的。但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4.
小时候,曾听一位在老师讲:不知哪朝哪代的哪个人,居然糊里糊涂地把“射”字和“矮”字的读音给弄错了。他说,据字形来理解“射”字左为“身”,右为“寸”,一寸长的身子此人自然是很“矮”的了,所以“射”字该读成“ai”,而“矮”字,左为“矢”,  相似文献   

5.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翻译家和语言学家.他在翻译过程中,大胆吸收具有丰富形态变化的印欧语系的某些词法与句法,尤其是借鉴印欧语系通过词尾变化显示词类与句法功能的特点,创造性地采用“底的”、“地的”、“的地”、“底地”等复合助词.尽管有些助词由于其书面形式与口语不一致而没能通行开来,但鲁迅这种大胆吸收外来文化与力图丰富与发展汉语语法的胆识与魄力是值得肯定与赞扬的.此外,对助词“的”的频用、叠用,以及将“的”字用于数量词之后和“的”字与中心语组合等等,无疑都显示了鲁迅语言的独特风味.  相似文献   

6.
对于"月"、"夕"二字的构形,一般认为在早期甲骨文中以"月"字无点、"夕"字有点占优势,后期甲骨文中则以"月"字有点、"夕"字无点居多。《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释文》则以为花东卜辞中"夕"字无点,加点即为"月"字。笔者通过系统考察后认为,此种论断有失严谨。花东卜辞中依然存在着"月"、"夕"构形混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歌唱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从开始就与人的精神相联系,是人情感的自然宣泄,是外在形式和内在情感紧密结合的产物。歌唱是以情感表达见长的精神运动技艺,是生理、心理双重活动过程,是“声”与“睛”科学与技术两方面协调的结果。从始到终紧扣一个“情”字。凡是优秀的歌唱者无不声情并茂,“声”是传情的工具,“情”是依靠“声”的调控得以完成的。  相似文献   

8.
医学心理研究证实,人的情绪、心境和行为与季节变化有关。在炎热的夏季,有些人会出现情绪、心境和行为异常,医学上将这种情况称为“夏季情感障碍”,其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情绪烦躁,思维紊乱,爱发脾气,常因微不足道的小事与家人或同事、朋友闹意见;二是情绪低落,思维迟钝,时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觉得日子过得没劲。清晨时心境好些,下午和晚上心境又变坏,对工作、同事、家人都缺乏热情。  相似文献   

9.
谁也不能否认,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作家。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爱甚至超过了爱自己。但当我们细案《呐喊》、《仿徨》时,便会发现:其中大多数人或者麻木不仁,或者狡诈虚伪,人们彼此隔膜,人情薄如冷纸。鲁迅对其则或“哀”或“怒”,看不出些许赞美和崇敬之意。这个“反差”表现了鲁迅“富热于冷”的写作手法。显示了小说深邃犀利的反封建主题,也为我们了解社会,认识了解人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1 项退结先生说,中国人性格中存在着一种矛盾的因素:“一方面他非常敏感,另一方面他对于情感的表示又极端的矜持。”人们的情感太脆弱,就筑起一道高墙来保护它,所以在社会上人们不轻易把真相表示出来,“凡是与内心生活有关的一切,只能够间接地或者以暗示方式说出”,“既使是在生离死别时,中国人一般也没有西方人那样露骨的表示。”①这就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假象:中国人情感麻木、迟钝。但鲁迅写作的目的显然不在于诠释中国人性格中的这种矛盾,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10.
心境,心理学解释为“一种带有渲染作用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感状态”。教师授课总是基于一定的心境,在向学生传递、输出知识信息的同时,总是伴随有一定的情感,这些复杂的心理情感纵横交错,就构成了教师授课的心境。  相似文献   

11.
"六跪" 辨     
《荀予·劝学》中“蟹六跪而二螯”一句,学界一般认为其中的“六”’字乃“八”字之误。但根据《神农本草经》、《本草纲 目》等药物学文献,说明古代确有一种被称为“蛫”或“鼠负”的蟹类动物,“蟹六跪”在荀予时代抑或是实有其事。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大多数文人都认为周敦颐自名“濂溪”,是因为他家乡有一条小溪叫“濂溪”,自名之用意是为了表示不忘家乡。这是一个误说。周敦颐家乡故居前的小溪以前不是叫“濂溪”,而是“营水”或“营江”;“濂”字是周敦颐仿元结自造专用字;他取“濂”字是为了“自箴”,而不是宋度正说的“志乡关在目中”之意。度正的《周敦颐年谱》有误。  相似文献   

13.
情感教育的关键在于“情感”二字,学校教育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它能激发学生兴趣,感化学生心灵,增强学习信念。  相似文献   

14.
"做"与"作"病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做”与“作”二字在报刊等文章中经常出现互用,该用“做”的地方用了“作”,该用“作”的地方用了“做”。其实“做”与“作”是有明显区别的,不能混用。  相似文献   

15.
鲁迅杂的“恶”质是他杂的基本特质,这表现在他对国民性的批判上,对“正统思想”的否定上,对“正人君子”的揭露上,对自己的解剖上,然后,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善”的闪光,但,它作为“恶”的本质不变,是一种达到了至“善”境界的“恶”的字。  相似文献   

16.
《狂人日记》的“序”在小说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不但构成了小说的“反讽’’结构,而且,以“余、大哥”的形象特征、文言文话语的使用和“狂人”病愈候补等内容形象,深刻地展示了鲁迅内心的孤独、寂寞、悲哀、绝望的情感,使《狂人日记》的创作带有鲜明的“以悲观作不悲观,以不可为为可为”、“硬唱凯歌”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7.
每年秋风劲吹之时,正是蟹市红火、人们争食蟹的时节。古人曾这样赞美:天下金秋美味,当推“黄伯”为首。这“黄伯”二字就是指“蟹”!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第一个敢吃蟹的人,当是英雄。那么,第一人是谁呢?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小说的自然景物描写有着极强的功能作用。它起到了衬托世景和人物心境的作用 ,在框定小说情感基调、推进小说情节发展、激活小说结构等方面都显示出非凡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细读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察觉到他在谈论贾岛《题李凝幽居》诗中的“推”、“敲”二字时出现了一系列的漏洞。从他书中出现的漏洞出发,结合《题李凝幽居》诗的意境、“推敲”的典故、“敲”字的合理之处、“推”、“敲”与礼仪等几个方面,来阐明“敲”字比“推”字更具合理性,最终认定“敲”字仍然是原诗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以“博命”的方式研究基础物理,简直有了点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味道。孔子这么说,是鼓励人们勇于探索真理,而LHC引申出的尚未有一致答案的问题是,科学是否该有禁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