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是世界第二能源消耗大国,建筑空调制冷与采暖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15%,并以年均5%以上的速度增长。据我国建设部测算,目前.我国每平方米建筑采暖能耗约为发达国家的3倍,如不采取措施.到2020年,仅建筑能耗就将达到11亿吨标准煤(相当于2000年全国一次能源总产量).空调高峰负荷则将达到相当于10个三峡电站的满负荷供电量。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每年城镇建筑采暖耗能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1.5%左右,占采暖区全社会能源消费的20%以上,在一些严寒地区,采暖能耗高达当地社会能源消费的50%左右。而我国节能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能源浪费又十分严重。因此,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尽可能地减少建筑消耗,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与自然和谐的工作及生活空间。现从建筑节能的角度,浅述一下如何节约采暖期的能耗。  相似文献   

3.
建筑节能:期待强势推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宏春 《科技潮》2007,(3):18-21
虽然从1986年起,我国就开始推行建筑节能,但进展并不理想:新建建筑节能50%的比例仅占5%左右。因为人们对建筑物内的亮度、温度和通风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比例不断提高。在建筑能耗中采暖和空调能耗占一半以上,公共建筑能耗高于一般建筑。如果不从现在起就特别重视建筑节能问题,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为此,必须从城市化模式、技术标准、政策激励等方面入手,切实加以推进建筑节能。  相似文献   

4.
俞锐 《杭州科技》2005,(3):29-29
近日人民日报头版指出:建筑是未受关注的耗能大户。文章指出,不用算细账,我国建筑耗能的数字就非常惊人:在建造和使用工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使用的钢材、水泥等建材的生产能耗占16.7%。两项相加,我们非常短缺、又千辛万苦开采生产的能源,有一半被建筑消耗掉了。我国建筑不仅耗能高,而且能源利用效率很低,单位建筑能耗比同等气候条件下国家高出2-3倍。建筑在不远的将来将成为我国第一耗能大户。国务院领导最近指出:推广应用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对于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很有意义。”2004年浙江省国民生产总值已…  相似文献   

5.
周林绪 《科技信息》2009,(36):I0317-I0317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是多层和小高层建筑的必由之路,在北方,我们有一部分是暖气采暖。特别是在南方和北方大型公共建筑里面,空调采暖占相当大一部分比例。据有关数据统计,空调采暖已经占建筑耗能50%左右,这一个数字是各个部门推算出来的,比重相当大。  相似文献   

6.
陈红  屈靖华  魏孝民 《科技信息》2013,(16):398-398
<正>建筑能耗即建筑使用能耗,包括采暖、通风、热水供应、炊事、家用电器等方面的能耗。其中,以建筑采暖和空调能耗为主,占建筑总能耗的50%—70%。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建筑能耗日益增长,因而,暖通空调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与创新在以后的建筑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暖通空调业发展所遵循的原则,概括起来就是: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保证建筑环境的卫生与安全,适应国家的能源结构调整战略,贯彻热、冷计量政策,创造不同地域特点的暖通空调发展技术,其具体的可概括为以下十二个方面:1.供暖技术  相似文献   

7.
浅谈我国建筑能耗现状与节能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能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能源实际上存在先天不足的弱势。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目前国内能耗高,能源利用效率低。我国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又占有较大比重.且建筑能耗的总量还在逐年上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建筑耗能比例最终还将上升至35%左右。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标准的3倍以上,如此庞大的比重,使得建筑耗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  相似文献   

8.
空调系统能耗是绿色建筑评价的重要内容,能耗的预测通常采用软件进行模拟.本文采用DEST软件建模分析了杭州市某办公建筑的负荷状况,利用负荷计算的结果对整个空调系统的全年能耗进行分析,通过对设计建筑和参照建筑空调系统冷热源、输配系统以及末端的能耗进行计算,来判断本工程在绿色建筑评价中的得分情况.  相似文献   

9.
张树亮  高鹏 《科技信息》2013,(11):436-436,451
在全球能源危机日益紧张,因能源而频发地域冲突的情况下,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能源需求大国,建筑总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1/3。我国建筑区划主要分为5个大区,寒冷地区作为我国人口密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其冬季采暖和夏季降温的能耗都非常大。绿色建筑作为当今世界应对住宅能耗居高不下的策略之一,必将成为今后的设计主流方向,而被动式设计技术以其低能耗、低技术、低投资、高舒适度等特点,成为适应我国寒冷地区现行经济条件下绿色住宅降低能耗的主要设计策略。因此探讨寒冷地区住宅的被动式设计策略对降低建筑能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周建国 《科技潮》2004,(5):22-26
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15年我国城市建筑将会有一半是本世纪新建。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副所长戴彦德说,西方社会的能源消耗是工业、交通、建筑各占1/3,而我国的建筑耗能已经超过社会总耗能的20%,未来若干年我国建筑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广东科技》2007,(10):54-54
在各类能源消耗中,建筑物采暖及空调耗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通过门窗散失的热量约占整个建筑采暖及空调耗能的50%。其中,通过普通窗户的热损失有60%是经远红外线传递的,因此减小红外辐射比窗户的热传导和对流更重要。  相似文献   

12.
何艳 《遵义科技》2008,36(1):24-27
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占能源能耗总量的比例已超出1/3,建筑节能势在必行。建筑节能有强烈的地域特征,遵义的气候特征为“夏热冬冷”所以建筑节能主要是解决夏天隔热、遮阳、通风、空调降温和冬天采暖、保温等节能问题。为了达到这些节能要求,遵义的建筑必须采用节能工程设计、节能建材、可再生资源、节能技术等。  相似文献   

13.
近20年来在伊朗马什哈德地区出现了一些形式特别的多层住宅,有大面积的东西外墙,且采用普通空心黏土砌块建造,热工性能差,造成此类型建筑采暖空调能耗较大。采用DeST-h模拟分析了不同东西墙体条件下马什哈德地区典型多层住宅的能耗情况,房间布置对楼层能耗的影响,以及不同楼层之间的能耗对比。结果表明东西墙的能耗约占总能耗的33%,在西墙或东墙有相邻房间的情况下,采暖和空调能耗分别降低37%和15%;房间布置和楼层布置对不同楼层的能耗较大影响。因此在设计时要特别注意建筑以及楼层中房间的布置。  相似文献   

14.
马玉梅 《科技信息》2012,(23):322-322
0引言 当今,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的能耗也在大幅攀升。我国的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用能的1/4,居耗能首位。因此,减少一次性能源的消耗量,发展新型能源,分散能源危险的意义极为重大。在建筑中充分利用太阳能这种绿色的清洁能源,是减少建筑能耗,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实施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利保证。  相似文献   

15.
陈贵杰 《广东科技》2006,(10):145-146
建筑能耗在发达国家已占全国总能耗的30%左右。我国经济发展快速,人民生活不断提高,耗能也在逐年增加,因此,研究和探讨建筑节能设计方法与对策在目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系统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应地空调系统的能耗也迅速增大,已成为建筑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夏季高峰值约占建筑总能耗的40%左右。因此.减少空调系统的能耗已成为十分紧迫的问题。与常规空调方式相比,低温送风空调方式由于具有初投资省,年运行费用低,所需占用的建筑空间小等优点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它是随着蓄冷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空调方式,国外已应用于实际工程并取得经验。本文就低温送风空调方式的原理和特点及节能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所追求的目标时,建筑行业也在关注能源以及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中国,建筑能耗目前占国民经济总能耗的25%左右,且呈递增趋势,因此开展建筑节能工作有巨大潜力。建筑能耗不仅仅影响国家能源供应,而且能源使用效率的高低还影响环境,例如据有关测试表明:在城市内建筑四周挂满分体式空调时,将造成局部“热岛”现象,空调机的运行能效比COP显著下降,建筑周围热环境也被严重恶化。也就说,建筑节能和居住环境是两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建筑能耗指建筑使用能耗,包括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照明、炊事、家用电器等方面的能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住宅建设的迅速发展及人们对住宅室内热舒适环境的追求,构成了能源的大量消费趋势。从此种角度来说,推广建筑节能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建筑门窗耗能占建筑维护结构总能耗的一半左右,提高门窗的保温节能性能,降低门窗的建筑能耗,是建筑节能工作的重点。本文分析了建筑门窗耗能的主要因素,并指出了提高窗门保温性能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综合考虑场地环境、建筑安全性、功能性以及绿色建筑技术,运用专业软件对某生态系统试验站设计效果进行评估和优化,使其满足绿色建筑的相关要求,同时在设计过程中探索绿色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融合的合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