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通过分析《安娜·卡列尼娜》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追求真挚爱情不得并被虚伪、黑暗、冷酷的沙俄上流社会所吞噬的悲剧意义,展示列夫·托尔斯泰对社会本质敏锐的洞察力与精湛的人物表现技巧。  相似文献   

2.
与众不同到底是一种幸还是一种不幸?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和《安娜·卡列尼娜》里的安娜以其独特绝美的形象亭立于古今中外著名的文学人物画廊之中,也以她们超越其时代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铭警着我们后人的思索。  相似文献   

3.
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问世以来,主人公丝绒长袍典雅的黑色曾风靡欧州一百年之久。一种流行色借助一部文学名著得以如此广泛持久的传播,足以证明形象本身影响力之深刻。一百多年以来,安娜的形象吸引着无数读者,虽然褒贬不一,莫衷一是,有一点却可肯定,即对安娜及其命运悲剧的关注,早已超越国界。  相似文献   

4.
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文学艺术形象。托尔斯泰创造性地运用在生活的激流中引出人物、利用人们的印象折射人物、通过提炼细节展示人物的心理、用对照的手法塑造人物等方法,将安娜·卡列尼娜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美轮美奂,令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歌颂女性的篇章,往往是歌颂纯真爱情的少女、贤慧善良的母亲、忠贞不渝的妻子,又有谁来歌颂一个“罪大恶极”的女人呢? 俄国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伟大的作品问世一个多世纪了,这一个多世纪来,安娜这个丰满、复杂的艺术形象,恰如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一样,超越了时空,响遍了整个世界,并以它激动的旋律在千万的读者心中掀起了狂涛。  相似文献   

6.
一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围绕社会家庭问题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 ,渥沦斯基是其中之一。对渥沦斯基的认识 ,评论家们莫衷一是 ,有人说他是“彼得堡花花公子的最好标本” ,一如卡列宁 ,不过是反其道而行之。卡列宁用僵死的说教窒杀安娜的生命力 ,渥沦斯基则以热烈的感情来俘虏安娜的心灵。前者缺少爱 ,后者的爱却是浅薄而浮夸的。卡列宁把安娜当成妻子而不当成女人 ,渥沦斯基则是把他当成女人而不当成妻子。在本质上 ,他们俩人都是仇视人的天赋感情与纯真的情操的。这样评价渥沦斯基显然是有失公平的…  相似文献   

7.
《安娜·卡列宁娜》是俄国文学中希世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可以说这部书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悲剧,但小说的主人公安娜·卡列宁娜确是一个真真切切的纯粹的悲剧人物。一切悲剧皆源于错误,这种错误也可能是客观事物造成的,也有可能是主观意愿造成的,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就像托尔斯泰说的“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那么安娜的悲剧是她犯了错误还是遭遇了错误呢,或者兼而有之呢?她不幸的原因是值得世人婶婶思考和反思的。  相似文献   

8.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三大名著的第二部。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起意于1870年,他妻子在这一年2月24日的日记中保留着这样的记载:“昨天晚上他告诉我。他想到一个出身于上层社会,已经结婚可是非常痛苦的妇女的典型。他说,他的任务是把这个妇女写得只是可怜而没有罪过。”这无疑是这部作品的题材的胎胚。可是,直到1873年3月他才动笔。他妻子在这一年3月19日给妹妹的信中报导说,他“昨天……开始写一部取材于现代生活的长篇小说。小说的情  相似文献   

9.
俄国十九世纪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在他卷帙浩繁的著作中,非常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光彩照人、艳丽夺目的女性形象。从平民妇女萨维申娜(《一个地主的早晨》)、阿库林娜(《勃里库什卡》)、玛德琳(《人靠什么活着》)、阿尼霞(《一个农民的命运》)、玛丽亚娜(《哥萨克》)和卡秋莎·玛丝络娃(《复活》),到贵族妇女娜塔莎、玛丽亚(《战争与和平》)、杜丽、吉提、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  相似文献   

10.
该文认为 ,《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因爱情的幻灭产生失落感 ,她的觉醒和离家出走是其主体意识的复归和对自我的寻找。与娜拉相比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背叛丈夫、离家出走 ,并不是去寻找自我 ,而是为追求至爱而放弃了自我。然而后者内心情感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它比前者具有更多的艺术真实性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艺理论界对“形象大于思想”的成因已有过很多论述。就笔者查阅过的文献资料看,众多的论述基本上没有跳出以下三个角度:第一,生活材料本身具有抗拒作家偏见的能力。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被视为最有力的例证。托翁原想把安娜写成一个堕落的贵族妇女形象,而作品中实际写出的安娜,却很难给人堕落的感觉。究其原因,作品具体详尽地描写了安娜与卡列宁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拟从托尔斯泰笔下的玛丽雅娜、娜塔茨、安娜·卡列尼娜、玛丝洛娃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妇女形象分析入手,探索作者对妇女问题的观点,指出托尔斯泰的妇女观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与曹禺笔下的繁漪在其各自不幸的家庭中有着惊人的相似:作为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安娜与繁漪都是家庭中的最不幸者;作为争取真正爱情生活的"勇士",安娜与繁漪又都是对旧秩序的最积极的破坏者.二人如"前驱"和"后继"闪闪发光于世界人物长廊中,引人探究.  相似文献   

14.
象许多作家都喜欢通过小说情节和人物的议论来表现自己对艺术的某些见解一样,列夫·托尔斯泰也喜欢这样做。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第五部有一段情节,就比较集中地表现了他对文艺批评的见解。这里不准备全面论述他的批评观,只就这一段故事情节所涉及到的问题,谈谈他对文艺批评的一些深刻见解。小说叙述安娜和伏伦斯基在欧洲旅行了几个月以后,来到意大利的一个小城。在那里,遇见了伏伦斯基的老同学高列·尼歇夫,这天他们三人去参观一位也住在那个小城的俄国画  相似文献   

15.
安娜和弗兰西斯卡分别是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和《廊桥遗梦》中的女主人公。在无爱的婚姻以外,她们各自追求着自己的爱情。两位女主人公婚外情产生的根源主要是由于经济上的依赖与传统的父权制度;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与升华。而女性性格深处的弱点又成为她们追求自主爱情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安娜和包法利夫人都是典型的悲剧人物,她们生活的时代相近,都有表面似乎幸福而实际并不和谐的婚姻家庭,有对理想爱情的渴望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有因爱情幻灭而自杀身亡的悲惨命运。但具体社会环境和家庭地位、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以及引起悲剧的主要原因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精神境界和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7.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这部作品自一八七七年问世一百多年以来,一直以其深邃的社会内容和卓越的艺术力量激动着越来越多的读者,特别是为主人公安娜的悲惨结局潸然泪下。认识女主人公安娜这个人物,其中有一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就是有关安娜因何自杀的原因。围绕这个问题,学术界分歧意见很多。而一个多世纪以来对安娜自杀原因的争论不休未成定论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托尔斯泰所精心雕琢的这个人物形象的独特与博大精深。本文想就此问题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作者是通过展示多重矛盾 (感情与理智的矛盾、主观追求和客观现实的矛盾、新旧伦理道德的矛盾等 )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安娜爱情悲剧的 ,进而阐明了安娜的爱情悲剧是当时社会矛盾和其个性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安娜·卡列尼娜,端丽、温雅,感情深挚,风度迷人,在俄国文学中独具风彩。托尔斯泰在小说中,通过一系列意蕴深广的肖像描写、细腻生动的心理刻画、迭宕多姿的情节故事,塑造了安娜这位叛逆的贵族妇女。譬如安娜去春歌剧的情节,笔者认为:一方面,描写了安娜对整个上流社会的再次正面冲击,展示了安娜反叛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说明安娜对上流社会依然存有依恋之情,在安娜追求与反叛过程中,无法彻底摆脱出身和教养给她的影响,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心理,这是她可悲结局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所以,本文拟就安娜着歌剧这一情节,再论…  相似文献   

20.
主要从安娜追求爱情的心态,所处的社会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等三方面剖析安娜悲剧形成的实质原因及其现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