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羌族民间舞蹈"巴绒"的胯部动作所具有的美学特征,是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诸多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也是羌民族的诸多舞种舞蹈风格及特点形成的根基。通过对古老羌舞"巴绒"的研究,能深入了解羌民族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古老的民间舞蹈文化,对羌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极具研究价值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陕甘川毗邻区域祀神活动中的美术文化,体现出鲜明的氐、羌民族本原文化特色,是氐羌民族传统文明和文化变迁的活化石。首先,祀神活动中的服饰、道具及其面具中的图饰符号,是氐羌族系生息繁衍的祥瑞符和祭天仪式的原始图腾。其次,无论区域内庙宇的建筑形制还是神祗造像的装饰彩绘,在"多民族文化共生"的状态下,传承着氐羌文化的历史脉络。第三,祀神活动仪式中的程序及其符号语言,被赋予了"神性"的权威的,传达出古氐羌民族本源文化特有的意趣。因而,该区域内的许多民间文化习俗,特别是祀神活动保持了氐羌民族原有的文化神韵。  相似文献   

3.
羌族宗教文化是青藏高原文化的有效构成,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始终是羌民族宗教文化的核心信仰。地处汉藏之间的羌民族,其民族宗教文化与道教、苯教及藏传佛教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4.
羌绣面临的问题与灾后产业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县1996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羌绣之乡",而且2006年取得了羌绣、羌绣之乡、羌绣故里文化产权注册商标。羌绣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族民间刺绣植根于古老的民间历史文化,在那单纯的形式中,负载着丰富的内涵。可以说,羌族民间刺绣艺术是羌族文化的形象载体,是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直观性、审美性的象征表现。近年来,随着阿坝州旅游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阿坝州羌族刺绣文化高高树起了羌族特色民俗文化的旗帜,特别是汶川、理县、茂县等地旅游区的成功开放,赢得了世人的极大关注,作为羌族文化的一个代表,羌绣成了阿坝州重要的文化旅游商品,生产的羌绣也开始多了起来,规范羌绣的产业发展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汶川银杏乡羌绣产业是"羌绣帮扶计划"实施的现实成果。银杏乡羌绣产业关系着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农户的实际收入及家庭与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就目前来看,在后"羌绣帮扶计划"时代,银杏乡羌绣面临着不小的困境。如要改变现状,促进其更好发展,必须"加大对银杏乡羌绣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开发羌绣产品"、"拓宽销售渠道"。  相似文献   

6.
赵力先生的叶尔羌系列诗歌既是对叶尔羌流域各民族历史文化的追溯与沉思,也是以现代意识对叶河两岸人和事物的现实观照,对生命情怀的抒发、生命存在哲理的感悟与阐发,因而内蕴丰厚,风格独标.  相似文献   

7.
藏羌古碉集中反映了藏羌地区在当地的自然环境下,从古至今的民族、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民众心理、建筑艺术等各方面的变化,被赋予了内容丰富的文化观念,有着历史文化、建筑、民俗、宗教文化信仰及艺术美学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成为纪录这些时代藏羌地区的各族人民生存状态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羌族是两汉时期西北地区重要的少数民族,为了巩固边防,加强汉朝的统治,两汉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主要对两汉实施的羌民族政策进行比较,考其异同,察其变化,以梳理出两汉对羌民族政策的合理与不足。  相似文献   

9.
目前流行一种把民族文化"符号化"的倾向,似乎一个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必须创造一种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特征才能展示本民族的存在。产生这种倾向的理论原因是对文明和文化关系的错误认识,现实原因是文化"商业化"需求的表现,造成对民族文化价值的误解。文章从文明、文化和民族文化价值观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
符辉  符丹丹 《科技资讯》2012,(7):220+222-220,22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艺术科学创新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社区音乐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许多社区是一个涵盖藏、羌、彝等多民族共居社区。在社区音乐文化建设里,承担着促进民族团结、政治稳定和传承着民族、民间音乐的双重重任。本文以新北川羌族自治县为例,对其社区音乐文化建设进行梳理、分析,讨论,以期探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社区音乐建设的目的、意义、手段等,更好为传承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1.
马长寿与藏彝民族走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藏彝走廊的概念及马长寿先生对这一走廊的民族研究概况。着重指出他对该走廊中羌、藏、彝等民族及其民系的历史、文化、宗教从事过大量而深入的田野考察和研究,撰写出一批有重大影响的专著和论文,扩大了学术视野。认为马先生是这条走廊民族研究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12.
晋末,五凉政权凭借河西天然的地域经济割据称雄,地域内的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是其进行经济调控和行政运作的基本依据。由于此期羌人的数量占优势,故此间的人力资源是以羌人为主的民众。而羌人在河西久居,多年的经营垦殖,河西的土地资源亦异常丰富。河西的其他民族也日趋羌化,在以羌人为主体的各民族百姓的支持下,五凉得以割据存在并发展。  相似文献   

13.
攀枝花是青藏高原东南沿线藏羌彝等民族文化走廊上的重要节点,这里世居的各民族交汇错杂、多元一体。由于历史原因,本土民族村落档案损毁散失严重,且大多数民族没有从古到今相沿习用的本民族文字系统,记录记载的方式相对单一,档案史料存积有限;而较为丰富的口头遗产又容易被流传异化、难于考证;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村落的文化生境非常脆弱,消失速度往往快于抢救速度,村落档案工作已严重滞后于村落名录尤其是整体保护工作。依法建立专门适应于攀枝花市民族传统村落档案式保护的地方法规体系,有效整合高度适应本土民族传统村落档案式保护的资源体系,科学构建充分适应于攀枝花市民族传统村落档案式保护的内容体系等是重构攀枝花民族传统村落档案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地处"藏羌彝文化走廊"的白龙江流域,历史上是南下陕西、四川、云南,或者西进青海、西藏必经的中间地带,是民族文化走廊的重要节点。从青海藏族的庄窠院、碉房,宕昌藏族的木笼房,四川羌族碉楼,直至云南彝族土掌房;从环底半地穴居,到半地面、半地穴居,再到地面楼居的民居建筑形制,结合历史空间地理和考古资料分析,沿着"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下半缘,民居建筑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空间及其文化类型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是一条连续的、系统的和完整的"藏羌彝民族文化走廊"发展演变脉络。  相似文献   

15.
羌族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研究价值,近年来随着对羌族文学的重视和保护性发掘,许多学者不断加入到羌文学研究阵营,涌现出不少羌文学研究的论著。他们在论著中展示了羌族民间故事、歌谣、传说、神话、戏剧以及羌族当代文学,这对于研究羌族文化与促进羌族同各民族相融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族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于人。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教育是必要的、紧迫的。民族文化是中华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少数民族青年人只有懂得本民族历史,热爱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传承才成为可能,也只有通过教育,在继承中创新,才能实现民族文化的真正繁荣。  相似文献   

17.
尚丽雪 《科技信息》2011,(8):310-310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载体,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多个方面,而当今学生对于本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却不甚了解,甚至盲目地去“哈韩”“哈日”,因此很有必要结合课本中的绘画工艺等作品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让学生体会到民族自豪感。只有对本民族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他才能成为一个有国家、有民族、有文化归属感的人,才能深入地体会我们的“民族文化”,才能更加真切地体会我们的“民族感”。  相似文献   

18.
通过考古材料及文献分析,认为古氐羌始居于中国西北,源于属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和相继发展的齐家文化的"西戎"民族集团,并随历史的发展不断南下、西进、再南下,到达了中国西南地区,成为了中国西南地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各民族的源头。  相似文献   

19.
由于西部的经济基础、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条件的特殊性,川西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且具有独特性和原始性。川西民族地区聚居着大量藏羌等少数民族,拥有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浓郁的民俗风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广阔。川西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旅游业不能走传统的老路,旅游开发务必考虑到生态问题和文化保护问题,要把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以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为主,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川西民族地区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藏羌彝走廊概念的提出,深化了中国西部多个少数民族历史存在的本相与内涵。本文在这个新视角下,集中研讨空间生态文化美的意蕴。藏羌彝处在一个地理、气候、地貌共有的空间,创造了同而存异的物质空间、非物质空间的生态文化,在相对历史发展中,各自守候"我者空间文化"的生态美发展,同时创造、生成彼此亲和、互补的美的文化生态。守候与亲和,是藏羌彝走廊文化生态美的境界与生态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