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敦煌文献中有相当数量的道教经典,这些道教经典被称为“敦煌道经”。尽管对于敦煌道经的范围在学术界还有一定的争论,但是这些道经对于敦煌道教的研究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其书写时间多为六朝至唐,尤以唐写本为主,所以对于中国中古时期的道教研究有极为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道教在唐代的特殊地位,唐代文人对道教的崇尚以及游仙之作阐述了唐代文人的崇道之风,认为从道教的角度研究唐代文学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道教碑刻是了解道教宫观生活、管理和道士重大活动的主要载体,其数量多少与道教兴衰程度密切相关,因而从道教碑刻的数量和内容可以看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道教的兴衰状况,道教碑刻成为考察道教发展史的主要工具之一。玉林道教产生较早,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道士活动于此,只可惜现今无相关碑刻可考。唐宋时期,玉林道教发展到顶峰,不仅道教碑刻数量猛增,而且道教碑刻分布范围较广。金元时期,道教碑刻数量剧减,这说明玉林道教处于由盛转衰的过渡阶段。明清时期,玉林道教下滑速度持续不断,这是玉林道教衰败最明显的表现。从道教碑刻的地区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勾漏洞、都峤山、大容山和白石洞天等地区。  相似文献   

4.
中国道教史背景下的浙江区域道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是道教大省。全国十大洞天,浙江占三;三十六小洞天,浙江占十;七十二福地,浙江占十八。浙江与道教的渊源之古可溯至神农时代,此后,浙江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道士、宗派领袖、思想家,一大批籍贯不是浙江的道教学者、思想家和著名道士也往往长期在浙江传道、讲学,如魏伯阳、葛玄、葛洪、杜子恭、孙恩、卢循、许迈、陆修静、陶弘景、孙游岳、顾欢、马湘、司马承祯、杜光庭、闾丘方远、罗隐、施肩吾、张无梦、陈景元、张伯端、林灵素、胡莹微、白玉蟾、莫月鼎、王惟一、刘大彬、杜道坚、林灵真、黄公望、金志扬、何道全、闵一得、卫真定等,他们撰写了《周易参同契》、《抱朴子》、《真诰》、《悟真篇》、《灵宝领教济度全书》、《太乙金华宗旨》等众多在道教史上有重要地位的著作。目前,浙江仍然有众多的道教历史遗迹,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浙江的道教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地位。正因为如此,才有专家断言:“写不出浙江道教史,就写不好中国道教史。”  相似文献   

5.
浙江在南宋之前的道教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道士、宗派领袖和思想家,一大批籍贯不是浙江的道教学者、思想家也往往长期在浙江传道、讲学,他们及其思想构成了浙东学派诞生的部分前奏和思想背景。在南宋之后,又出现了众多宗师、学者,他们在道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思想构成了浙东学派发展的思想背景。受其影响,浙东学派的诸多大家的思想中杂有道家、道教的成分或有鲜明的受道家、道教影响的痕迹。同时,道家、道教的影响使得浙东学派形成了一些独到的特点和富于特色的面貌。从这一角度出发,本文认为,浙东学派思想博杂,其所重之史学与儒学有一定的距离,浙东学派这一概念的地域性与学术思想性要实现统一有一定的困难,而浙西的思想史也需要研究,故建议把浙东学派扩展成为“浙学”。  相似文献   

6.
张脩小考     
传统认为,中国的自主宗教——道教,起源于东汉灵帝之时。其最初的表现形式就是张陵在巴蜀地区创立的“五斗米道”。而关于道教的宗法传承,传统的观点认为是由张陵、张衡和张鲁祖孙三代父子相传,所以才有“三张”的说法。而在史料的记载中我们发现,除了传统所谓的“三张”之外,还有一个人对于道教的创立和发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个人就是张惰。但是历来对于张惰这个人物却有着诸多相互矛盾的认识,这里我们就来对张修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希望能从中得出对于这个人物的相对正确的认识。同时也探究一下张惰与“三张”以及五斗米道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7.
唐初,儒释道三教并存。儒教不是宗教,而是政治伦理学说,用以经邦济世,协调社会关系不管名义上位几何,实际上被统治阶级奉为镇国至宝。为神化李唐政权,皇室奉道教祖老子李耳为自已的始祖,道教为血亲宗教。血是,三教顺序排定为道先、儒次、佛后,成为基本国策。玄奘从印度回国后,为争取佛教同道教的平等地位,从三个方面开展活动,其一,尊重朝廷,美化皇室,争取国家对佛教的理解、亲近和支持。其二、诱皇室入彀中,迫使其发表弘扬佛教的言论,部署发展佛教的活动,制造轰动效应。其三,直接提出调整佛道名位的要求。当时实际情况是,无论是民间百姓,还是中央和地方官吏,都十分崇信佛教,皇室要超度亡灵、追崇福业和树立功德,都不可能利用只讲个人长生不老和羽化登仙的道教来做这些事,只能利用具有业报轮回和普度众生说法的佛教。玄奘虽然及身未能最终使皇室调整佛道名位,但由于所作努力与现实状况契合,故而为问题的解决铺平了道路。在他死后,几代帝王分步骤矫正道先佛后的国策,使佛教取得了同道教平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南北朝以来,道教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道观的建置也随之增多。特别是到了唐代,道教取得了近似于国教的地位,道教宫观的发展规模也随之扩大,其在社会文化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日趋重要。由于唐代道观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许多唐代士子在道观中习业备考。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来源;论述了道教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道教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些规定、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学意义;指出道教在"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的指导下,对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的深刻论述及制定的一系列的环保措施,值得现代人加以关注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宁波古代曾宫观林立,许多宫观屡毁屡建,延绵不绝,但近现代许多宫观被废弃或改作他用,堙没不存。紫极宫是宁波的一座重要宫观,它建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道教地位显赫,基本上贯穿了宁波道教发展的始终。梳理紫极宫的历史变迁情况,能够折射出宁波道教宫观整体的历史变迁轨迹,也能为当今宁波道教文化的弘扬提供必要的历史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1.
奥尼尔在深入研究了各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潮之后,对于老庄的道家哲学情有独钟,道家思想慢慢地渗透到了他的思想和作品中,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道家的一些基本观点,如循环论和阴阳对立论等。奥尼尔受中国道家文化影响,从历史和社会方面来看,是当时的社会时代和自己的家庭所致;从思想和文化方面来看,奥尼尔的道家情结正是出于对天主教的绝望和对社会理想和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而道家这个遥远的东方智慧给了他理想的归属,他认定道家思想是一种能给人面对生活的勇气和智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道”始终是在中日两国的哲学史上本土思想的最重要的体现,无论是中国的“道教”还是日本的“神道教”.都对文化文学的发展有着绝对的影响和制约。但是中日古典戏剧中对“道”的体现却不尽相同:中国以“道化度脱”为主题的神仙道化剧成为古典戏曲的一个重要分支;日本则主要体现在其戏剧中潜藏着的“真实物哀”的美学意境。深入研究这一课题是中日戏剧比较研究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白璧德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方面。而在《卢梭与浪漫主义》一书中,白璧德也讨论了道家思想的问题,主要是在与西方浪漫主义传统的比较中展开进行的,一方面在自然主义、艺术创造上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在情感倾向、人与自然的和谐上存在差异。白璧德对道家思想的阐释是缺乏深度的,反映了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往往是执一种工具性的立场。  相似文献   

14.
船山先生从正统儒家之"正本清源"的立场,抱负着"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学术使命,对道家的"老庄之学"在历史上的流弊进行了清理——即"格道"。其"格道"的方法是"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矣,见其瑕而后道可使复也。"其"格道"的目的则是"返儒",即复归于儒家的"礼乐中和之极"的"圣道"。  相似文献   

15.
1987年余英时先生发表了一篇有关招魂仪式的短文,其中对于地狱司法体系的分析具有相当的启发性,促使研究者认真思考中国文化中宗教与司法的关系。从1980年代开始,许多学者开始关注中国地狱信仰的历史与演变,尤其是StephenTeiser(史太文)的两本专著分别探讨了佛教中元普渡与十王信仰的发展,对于学术界有重大的影响力。不过,或许是因为上述研究把重点摆在中国佛教史这个领域,因而低估了中国本土宗教传统(特别是道教)在地狱信仰发展史中也曾扮演的关键角色。以余先生引述《太平经》地狱司法体系作为基础,可以说明道教对于中国法律文化之建构所发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教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新华  胡凯 《科技信息》2010,(27):199-199,206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生命哲学思想,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道家思想的勇退"出世"、释家思想"行出世之道,怀入世之心"以及中国"和"文化的生命关系思想,对现代生命教育有重大启示。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人生的学问。本文主要从儒道释生命哲学和"和"文化生命关系两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7.
指出“旅游”一词在中国古代就有超功利的适意而行的特点,具有典型的道家思想的意味。论述道家“逍遥游”的自我超越思想,性命兼修的旅游追求等揭示了旅游的本质;道家思想对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道家思想在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理论、推动旅游文化的建设以及现代旅游观的形成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儒、佛、道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丰子恺的文化人格和和艺术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正是这些因素使丰子恺成为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具有某种典型性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19.
面对明王朝覆灭的流血政治斗争,黄宗羲把矛头直接指向君主专制,写出《明夷待访录》.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原君》、《原臣》、《原法》三篇出发,分析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并结合韦伯的《儒教与道教》,深入挖掘中国君主专制存在的原因,将黄宗羲和韦伯对于君主专制的认识进行简单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0.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心灵,他的求索精神有着深远影响。桀骜不驯、奋发图强、矢志不移的楚文化是屈原求索精神的生长土壤;经世致用、积极有为的儒家思想和中原文化是屈原求索精神的内在支撑;道家思想对于宇宙人生的独特领悟是屈原求索精神的气脉神韵。屈原的求索主要体现在对个体存在价值的追求,对国家人民命运的索求,对人类终极理想的诉求和对宇宙自然知识的探求。这种求索精神在中国历史中具有无限的广延性,对中华民族意识具有重要的构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