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在砂型中用工业纯铝(99.7%)浇注方锭试样,发现试样上晶区与典型铸锭三晶区有很大差 别.本文通过观察不同浇注温度时试样断面上各晶区的分布与变化,以及用倾翻试样测定各晶区 形成的时间与凝固层增长速度,进而分析浇注时型壁激冷引起液体合金中晶体的生核、长大和漂移; 计算悬浮微晶体的重熔、粗化、沉陷和凝固;结合试样上存在的两个界线分明的等轴晶区的分布、 晶粒大小.内部形貌的分析,对等轴晶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讨论,进而说明各晶区形成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车轮铸钢在不同温度幅下热疲劳损伤表面及次表层行为.研究发现,表面氧化及剥落现象和氧化物的开裂随循环上限温度的增高而愈加严重;次表层损伤以裂纹为主,附带一些蚀坑.其损伤机理是由于氧化脱碳使铁素体区形成腐蚀坑,腐蚀坑的连接形成微裂纹,热疲劳主裂纹优先通过铁素体区氧化腐蚀坑而向前扩展.  相似文献   

3.
采用成安区1949—2005年的统计数据和2000—2005年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运用定性与定量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对咸安区56年间耕地资源变化特征以及驱动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56年间成安区耕地面积在不同的年份虽然有增有减,但是以减为主,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耕地面积下降的幅度和速度在不同时期存在显著差别,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3.形成上述特点的原因在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咸安区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及其作用强度不同。4.国家政策在增加和保护成安区耕地上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成安区1949—2005年的统计数据和2000—2005年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运用定性与定量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对咸安区56年间耕地资源变化特征以及驱动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56年间成安区耕地面积在不同的年份虽然有增有减,但是以减为主,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耕地面积下降的幅度和速度在不同时期存在显著差别,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3.形成上述特点的原因在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咸安区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及其作用强度不同。4.国家政策在增加和保护成安区耕地上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以米脂、洛川为代表的典型黄土丘陵区、黄土源区的野外考察,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黄土披盖形式、地貌发育规律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明显表现于二者沟谷发育特点及发育规律上,导致沟谷延伸速度的显著不同两地区水上流失形成主要受各自不同的地貌发育规律控制,均需经历一个较长的强水土流失期.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水平管束式吸收器二元溶液两相流动传热传质规律及部件仿真与可视化方法,将水平管束式吸收器降膜吸收过程分为3个区域,即沿管壁的降膜吸收区、管底部的液滴形成区以及管与管之间的液滴降落区,应用Matlab ODE45求解器仿真求解,并将仿真结果可视化,得到了水平管上溶液温度、浓度、质量流量以及冷却水温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了不同溶液质量流量、蒸发温度对吸收器和蒸发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每根水平管上的溶液温度都会有一个先降后增的过程,以第1根水平管为例,溶液质量流量为0.024kg/ms,蒸发温度为12℃,润湿率WR=0.8时,经过降膜区后温度从56℃下降到47.5℃.经过液滴形成区以后.温度又从47.5℃升至51.5℃.不同蒸发温度工况下的制冷量仿真结果表明,实际运行条件下润湿率维持在WR=0.6-0.8之间.  相似文献   

7.
通过传统熔体冷却方法考察了P2O5-PbO-Bi2O3系统的玻璃形成,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考察了该系统两种不同类型玻璃的结构差异.结果表明,P2O5-PbO-Bi2O3系统存在两个玻璃形成区;在低P2O5区(<46%,摩尔分数)形成的玻璃中,存在不含P=O双键且A1(σ1)被激活的[PO4]四面体;在高P2O5区(>50%,摩尔分数)形成的玻璃中存在聚磷酸盐型[PO4]阴离子团,这些阴离子团通过Pb2+,Bi3+联接而形成层状玻璃结构.  相似文献   

8.
弹流润滑气穴现象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穴(cavitation)是流体润滑领域十分常见的现象.利用传统的光弹流实验机对球盘接触副的气穴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了初步的观察,研究了纯滚动和纯滑动条件下气穴区的不同,发现了滑动条件下片状气穴区的出现.同时还研究了滑滚比、压力及卷吸速度等对气穴的影响.初步分析认为相对滑动引起油膜中最大主应力的增加诱发了所观察到的片状气穴区.  相似文献   

9.
金属切削毛刺形成的有限元模型及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属切削毛刺是影响精密零件棱边质量及使用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建立了毛刺形成的有限元模型,并根据其模拟结果分析了毛刺形成的机理,由此将毛刺形成分为三个不同形成机理的阶段.提出了负剪切角及负变形区的概念.在本有限元模型中提出并应用了基于材料失效的切屑分离准则.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取得了教好的吻合.本模型的建立为分析毛刺的形成机理及定量预报提供了一种有意义的探索途径.  相似文献   

10.
川西南高山峡谷区核桃高接技术——以冕宁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冕宁境内高山峡谷区野生核桃资源丰富,在近年的退耕还林等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低效核桃林面积也很大。为了综合利用野生资源和提高低效林效益,近几年针对不同的海拔高度,采用不同的嫁接时期方法进行核桃高接换优,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不同级土地市场地价形成机制和地价水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我国城镇一、二、三级土地市场地价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探讨了不同层次土地市场地价水平的分布规律、相互关系及其对基准地价评估的影响,并指出应该对我国城镇基准地价评估进行基准条件的界定,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不同城镇基准地价不可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根据重庆市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 ,调整基准地价的技术途径有两条 :一是通过市场地价结构分析 ,认识地价结构特点 ,测算地价结构系数 ;二是通过土地收益动态分析 ,认识级差收益变化特点 ,修正级差收益分布模型 .在专家咨询的基础上 ,提出了 1 999年重庆市基准地价方案 .  相似文献   

13.
商业用地基准地价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土地级别划分的基础上,根据级差收益递减原理,分析了商业用地基准地价评估的原则、方法和评估模型,并利用铺面租金剥离法测算了铜川市商业用地的基准地价(包括路线价和区片价),为铜川市住宅、工业、科教文卫及综合用地地价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城镇国有土地储备补偿价格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储备制度在我国是一项新型的土地管理经营制度,在其运作过程中涉及到对城镇国有土地补偿价格如何确定的实际问题.从土地储备的内涵入手,分析了目前补偿价格存在的主要问题、补偿价格的构成及其地位,同时明确了补偿对象.针对不同的土地使用类型,按相应的土地储备方式,探讨城镇国有土地储备的补偿价格标准.  相似文献   

15.
宗地地价模糊评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模糊综合评估法的数学模型、指标体系及模糊集合.在理论上利用模糊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将模糊综合评估法用于宗地地价评估,结合土地资产价值的评估实例提出概念,建立数学模型和影响宗地地价因素的指标体系,并以具体实例说明模糊评估法进行宗地地价运算的全过程.这样做避免了地价评估人员的主观性、片面性,使宗地地价评估更加科学、公正.  相似文献   

16.
以我国现行土地管理法的条文作为法律依据,分析了农村土地征用价格的构成。农村土地征用价格主要由农村土地质量价格、地面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标准及农村土地社会价值量构成。以此为依据,提出新的农村土地流转价格评估方法。考虑我国现有的农村社会保障覆盖情况,以农村土地的社会价值量占整个社会价值量的比率确定农村土地的价值,进而对农村土地征用价格进行价格评估,并以隆回县桃洪镇为例就新的评估方法做了阐述,新的评估方法较好地反映了农村土地流转的价格。  相似文献   

17.
Inthelatetenyears,inChina,withthelandpayingusinginstitutiongoingon,manycitieshavesetthecitylandbasepriceonthebasisofTheoperat...  相似文献   

18.
收益还原法在农业用地价格评估中的应用浅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着重探讨采用收益还原法评估农业用地宗地价格时,土地收益、农地费用及土地还原利率的测算思路、方法及途径.提出以土地自然评价为基础,以农用土地经济评价为依据,综合测算农业用地的客观收益的技术思路;分析应用该方法的应计费项并提出确定农地还原利率的可行途径,以期获得农业用地宗地价格的合理评估值.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城市地价指数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投入产出分析和市场分析为基础构建城市地价指数参评因素指标体系;以重庆市为例,运用多因素综合评定法,探讨城市地价指数评价的有关问题,并分析了重庆市地价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认为特定的土地利用模式会导致某种相应的城市交通模式,而交通建设带来的可达性提高扣外部性利益又引导着土地利用的方向;可达性、出行成本、地租等都是影响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同时,二者的协调发展还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及规划等外部因素来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