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恒温发酵与变温发酵柠檬酸过程及其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纤维素水解液为原料,利用黑曲霉发酵柠檬酸。研究了恒温发酵和变温发酵过程,并对二者发酵柠檬酸的产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恒温发酵在8h~104h为主要产酸期,在l0h时,产酸量最大;变温发酵可刺激菌体生长,产酸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与恒温发酵相比,变温发酵初期的产酸量较高,之后,产酸量降低。但变温发酵最终菌体的量要高于恒温发酵。  相似文献   

2.
对补料方式、补料速度等发酵过程的各种参数,以及产酸率、转化率、发酵周期等的影响和补料分批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了L-亮氨酸补料分批发酵的最优条件。在最优补料分批发酵条件下,10L罐L-亮氨酸产量达29.47g/L,糖酸转化率达21.47%,结果明显优于分批发酵。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用玉米面做原料,通过糖化、液化、发酵成酒醪,进一步在新型雾化通气反应器内液体发酵生产食醋的方法。对发酵中不同时期的产酸速率进行了测定。本方法在产酸速率和酒精转酸率等方面明显优于普通液体深层发酵。  相似文献   

4.
采用间歇运行的序批式反应器,对城市污水厂污泥酸性发酵进行了研究,用正交实验方法考察了温度、污泥体积分数、搅拌方式对污泥产酸量及污泥酸性发酵产物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污泥产酸量影响显著,搅拌方式、污泥体积分数对污泥产酸量影响不显著。得出的最佳工况为:当温度为22℃,污泥体积分数为10%,搅拌方式为每间隔60 min搅拌10 min,起始pH为6.41~6.89,不接种产酸菌,发酵13 d时,污泥产酸量达最大,每1 g挥发性固体(VS)产生0.171 gVFA,VS的去除率为21.58%,污泥酸性发酵产物中乙酸、丙酸、丁酸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1.66%,33.64%,34.70%,污泥发酵为混合酸发酵。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米曲霉菌株进行紫外线诱变处理,采用快速显色的平板初筛方法,得到三株曲酸产量较高和产酸性能比较稳定的米曲霉突变菌株,并从中筛选出产酸能力最高的米曲霉菌株10V-2。经对该菌株发酵条件进行初步研究,找出了该菌株的最适发酵产酸培养条件,使其摇瓶发酵曲酸产量达到30.51 m g/L。  相似文献   

6.
高产L—乳酸的米根霉及其摇瓶发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采用米根霉发酵产L-乳酸的菌种,以及摇瓶发酵的实验条件。确定米根霉碳源、氮源、底物浓度和通气量等因素对产酸的影响。在摇瓶发酵中采用两步法:菌体生长和发酵产酸。当发酵培养基采用葡萄糖10% 时,产酸率可达74.80% ,对糖的利用率达95.04% 。  相似文献   

7.
植物乳杆菌的产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植物乳杆菌的产酸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 该菌株的产酸速度快, 转入培养基后pH即快速下降, 在32h时pH趋于稳定; 属于同型乳酸发酵; 在起始pH为6.0时发酵及产酸能力强.  相似文献   

8.
对植物乳杆菌的产酸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该菌株的产酸速度快,转入培养基后pH即快速下降,在32h时pH趋于稳定;属于同型乳酸发酵;在起始pH为6.0时发酵及产酸能力强.  相似文献   

9.
对水解酸化工艺和厌氧产酸发酵工艺的运行控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水解酸化反应器和产酸相反应器处理中药生产废水的研究表明,水解酸化反应器的主要目标使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指标,工程运行的控制性参数是酸化率约30%;产酸相反应器的主要目标是为产甲烷相提供适宜的底物,其工程运行的控制参数是液相末端产物为乙醇和乙酸为主.  相似文献   

10.
针对谷氨酸发酵过程的复杂性,利用人工神经元网络建立了谷氨酸发酵过程的动态数学模型,并利用实数制编码的遗传算法,采用过程整体优化的思路,以发酵过程中糖转化为谷氨酸的转化率为优化目标对发酵过程的多个操作变量同时进行优化,得到各个操作变量的最优控制轨迹.考虑到发酵过程中流加操作的重要性,将流加操作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作为控制变量进行了优化.与产酸率为优化目标的仿真结果比较表明,该方法使发酵过程转化率有很大提高,且产酸率也接近于后者的最优产酸率.  相似文献   

11.
溶氧控制对黄色短杆菌YILW合成L-异亮氨酸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黄色短杆菌YILW合成L-异亮氨酸的发酵溶氧条件进行了探索,构建了该菌合成上L-异亮氨酸的代谢网络和代谢流平衡模型.在30 L发酵罐中考察了不同溶氧浓度下L-异亮氨酸发酵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高溶氧浓度有利于菌体生长,15%溶氧浓度下产酸速率高且维持的时间长,有利于L-异亮氨酸的积累.为此提出了分段控氧模式:在菌体生长...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不同初糖浓度、葡萄糖及氮的补加方式在L-异亮氨酸发酵过程中对其产酸率、转化率等参数的影响,确定了L-异亮氨酸补料分批发酵的最佳条件,在最佳补料分批发酵条件下,L-异亮氨酸产量达21.96g/L,糖酸转化率达15.34%.  相似文献   

13.
沼气发酵与生态农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沼气发酵的微生物学原理、发酵过程及影响发酵的因素和所用原料,综合论述了沼气发酵研究的新进展,并结合生态农业的大背景对沼气发酵的前景、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化学比色法测定发酵液中L-异亮氨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定了化学比色法测定发酵液中L-异亮氨酸的最佳条件,并且与氨基酸分析仪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化学比色法是一种快速方便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以L-异亮氨酸发酵过程的发酵液为样品, 用偏最小二乘法考察2种光谱采集方式、 7种光谱预处理方法及不同光谱波段选择对建立5种氨基酸光谱预测模型精度的影响. 通过建立L-异亮氨酸发酵过程中主副产物最佳光谱预测模型, 确定最佳光谱信息采集方式、 光谱预处理方法、 光谱波长范围及模型因子数. 结果表明: 反射扫描优于透射扫描获取光谱所建最佳预测模型; 反射光谱采集L- 异亮氨酸、 L-丙氨酸、 L-谷氨酸、 L-亮氨酸和L-苏氨酸5种氨基酸最佳校正模型相关系数均大于0.96, 其交互验证均方差分别为1.760,0.462,0.430,0.259,0.199, 相对分析误差分别为7.8,6.8,6.3,5.0,6.4, 表明所提出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法快速检测氨基酸发酵液中各成分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6.
玉米秸秆厌氧生物发酵制氢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秸秆作为发酵底物,牛粪堆肥作为菌种来源,进行了30 L规模生物发酵制氢的特性研究.主要对底物发酵过程产氢途径进行分析,由液相末端发酵产物确定发酵类型.通过检测实验过程中发酵液的成分,分析了产氢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持续稳定产氢的适宜方法.实验结果显示,玉米秸秆厌氧发酵制氢为丁酸型发酵,产氢反应过程中产氢量与微生物的生长特性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7.
以L-异亮氨酸发酵过程的发酵液为样品, 用偏最小二乘法考察2种光谱采集方式、 7种光谱预处理方法及不同光谱波段选择对建立5种氨基酸光谱预测模型精度的影响. 通过建立L-异亮氨酸发酵过程中主副产物最佳光谱预测模型, 确定最佳光谱信息采集方式、 光谱预处理方法、 光谱波长范围及模型因子数. 结果表明: 反射扫描优于透射扫描获取光谱所建最佳预测模型; 反射光谱采集L- 异亮氨酸、 L-丙氨酸、 L-谷氨酸、 L-亮氨酸和L-苏氨酸5种氨基酸最佳校正模型相关系数均大于0.96, 其交互验证均方差分别为1.760,0.462,0.430,0.259,0.199, 相对分析误差分别为7.8,6.8,6.3,5.0,6.4, 表明所提出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法快速检测氨基酸发酵液中各成分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8.
3株致病疫霉拮抗放线菌复合发酵及其抑制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拮抗放线菌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稳定性,采用涂布法和显微观察法对从土壤中筛选到的活体状态能显著抑制致病疫霉菌丝生长的3株放线菌进行了复合发酵方式及发酵条件的初步优化及抑菌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3株放线菌之间无明显拮抗作用;以培养种子液3 d、先接入NB8培养2 d后再接入NB11和NB12为最佳发酵方式,抑菌率最高可达97.7%,明显优于NB8(87.4%),NB11(20.0%)和NB12(28.2%)单独发酵液的抑制作用;当初始pH为自然值、28℃时,3株菌复合发酵后抑菌活性最高.复合发酵液对病原菌菌丝生长产生明显抑制作用,致使菌丝变形或孢子囊发生异常破裂.  相似文献   

19.
产辅酶Q10热带假丝酵母菌株C-1发酵过程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C-1为CoQ10的生产菌,通过发酵过程的优化,重点考察了碳源、氮源、接种量、酸碱度和装液量等对生物量和CoQ10产量的影响。发现氮源对产物合成影响最大,其次分别是酸碱度、装液量和碳源。优化后的发酵条件是:碳源,葡萄糖26g/L+蔗糖26g/L;氮源,酵母膏7.5g/L+蛋白胨7.5g/L;pH为6.5,装液量为40mL,发酵时间为30h,培养温度为30℃,CoQ10的得率为10.8mg/L。此外,加入适量的维生素B1、烟酸和铁离子等有利于CoQ10微生物细胞的生长和CoQ10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为拓展生物发酵法制取糖脂类化合物在生物医药等方面的应用,该文自筛选经复合诱变的假单胞菌(Pseudonomas sp.)BS-03,以甘油为碳源,利用薄层层析(TLC)法鉴定其发酵液组分,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电喷雾质谱(ESI-MS)和核磁共振(NMR)法分析发酵液提取物成分,并推测其化学结构.结果表明:发酵液组分主要由中性脂、糖脂和脂肽组成.糖脂提取物主要由4种鼠李糖脂构成,分别为RhC_(10)、RhC_(10)C_(10)、Rh_2C_(10)和Rh_2C_(10)C_(10),同时还含有多种自由酸前体及少量脱水自由酸前体.鼠李糖脂的抗菌活性试验结果显示鼠李糖脂的抗菌带较宽,对不同时期的微生物作用效果不同,其中霉菌的抑制效果最强,其次是酵母菌,效果最差的是细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