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郭福平的创作坚持了现实主叉的基本品格和本质精神,并创造性地将之运用到了创作实践之中,从而成功地规避了革命现实主义创作的某些弊端和教训。  相似文献   

2.
郭福平小说深受其青少年时代人生经历的影响,即在创作中总体上是用一种“乡下人”的眼光来观察社会和人生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郭福平的戏曲作品具有浓郁的喜剧风格,主要表现在矛盾冲突的安排、形象塑造、细节和情境的设置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一从创作题材和叙事意识而言,1997年浙江作家的中篇小说仍然体现了两种基本的创作取向,即创作的现实取向与先锋取向。创作取向是作家个人生活意识、生命意识、审美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从创作取向入手,我们可以比较深入地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但无论是现实取向还是...  相似文献   

5.
研究创作规律必须深入探究作家创作时的心理状态。普遍考察作家的创作心理,大体会经历进入、创作和退出三个阶段,呈现出“敞开和解放、狂热和忘情、幻象与幻化、焦虑与痛苦、冷静与超然”等主要心理状态。这些状态体现为多元成份的集合与交错,此起彼伏推动作家寻找和进入创作的最佳境界。  相似文献   

6.
随着作家现代意识的觉醒和加强,创作个性愈来愈被艺术家所重视,并成为艺术生命的独特标志。与此相适应,批评界也对作家的创作个性给予特别的关注,除刊出了不少对它的专题研究文章外,即使是对作家、作品的评论,也往往有专节谈创作个性。这种文学现象的出现实属可喜,然欣喜之余却又感到不满和焦虑,因为在这些文章中,有时往往把创作个性和作家人格、作家个性混为一谈,而较少探究创作个性本身的内在结  相似文献   

7.
“女性美”是朱自清散文创作的母题。本文从作家本体出发,探究了作家的个性气质、创作心理和审美风格,较准确地索解与阐释了朱自清“女性美”创作的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许多诗人、作家以大庆石油会战为背景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很多读者印象中的大庆文学作品也多以大庆石油会战为主题。但对今天的大庆作家来说,挖掘新的创作资源,写作新的文学作品,正是他们应当承担的责任,正如隋荣以新时期大庆油田生活为背景创作出小说《牵着太阳的手》,大庆作家的创作应以当今的大庆人生活为来源,才能创作出符合这个时代、表现大庆人精神风貌的优秀作品。大庆文学的价值,还应由大庆作家创造。  相似文献   

9.
诸多文学评论家及评论专著 ,对苏童的创作归属问题 ,有着不同的看法 ,有的认为属于“先锋小说”作家 ,有的则称之为“新写实小说”作家。这样的分歧 ,一方面反映了作家创作与批评界的类型研究之间存在着矛盾 ,另一方面也正体现了作家本身流动的创作轨迹  相似文献   

10.
“发愤书”与“自娱”“自适”是中国古代作家创作的基本动力形式。虽然这两种创作动力的生成原因、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根源于作家的生命需要。二有不同的特点、内涵,所创作的作品也有不同的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11.
郭象对《庄子》的创造性解读对后世的美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郭象的“独化”思想促进了我国古代美学的形上讨论由外在的道(无)本体论到内在的心本体论演变;郭象的“独化”思想是后世封建士大夫美学的哲学滥觞。对郭象美学思想的发掘,有助于更好地梳理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变化的一些脉络。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历史剧以抒情、瑰丽的浪漫主义为基调,但前、中、后三个阶段的创作风格却有一定的差异。前期的诗剧更近于同期的浪漫主义诗作,但有的短剧还不成熟。中期的《屈原》是浪漫主义的巅峰之作,《孔雀胆》则是一部具有转型意义的作品。其后,写实因素在郭沫若历史剧的创作中,不断有所介入并对创作风格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诗集《女神》是诗歌史上一次典型的“崇高美”的现代性实践和诉求,作者把崇高的审美个性与伟大的中华民族历史及现实的崇高精神融汇在一起,体现了一种见证时代精神的崇高美,作者将崇高的爱国主义与彻底破坏、大胆创造的革命民主主义精神融合在一起,并用积极浪漫主义手法来塑造具有“崇高美”的典型形象和典型事物。  相似文献   

14.
郭小川的研究自2000年《郭小川全集》出版后,从单向作品的批评走向全文全人的历史主义的批评。但不知人论世,不顾及全文全人的主观批判依然存在,较典型的是对其人格和诗进行的全盘否定。这类以言废人、以人废言的偏颇的批评,及不顾史实的批判态度和方法,一直没有人提出史实辨正。我们应尽可能地还原到历史的语境中,尊重史实和人格,寻找诗人人性、诗性和党性难以调和的人格分裂的悲剧的根本原因。我们需要理性的尊重历史的批评。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陶晶孙小说《木犀》与郭沫若小说《叶罗提之墓》在性意识描写方面的特点。认为陶晶孙小说《木犀》的性意识描写,在通常认为的日本的“物哀”、优美等文化传统和西方现代情绪及技巧之外,还隐约可见中国文化传统的道德、伦理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小说整体美学风貌上的优雅、清美的韵致,在很大程度上关涉到作家对“修饰性”的文学之美的追求和作家自身“感受性发达”而“意志力薄弱”的个性心理的特殊性。郭沫若的《叶罗提之墓》是他的小说中最精致、最灵巧的篇什,郭沫若颇为引起争议的性意识内容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远肉欲而亲优美的倾向。比起《木犀》,这篇小说也更多地体现了郭沫若从“功用性”出发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改造利用,同时也体现了他刻意探讨文学作品中人物心理的隐秘与真实的诗人气质。  相似文献   

16.
易卜生《玩偶之家》与女主人公娜拉的形象给了郭沫若宝贵的启迪。他的历史剧代表作《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中的主人公都不同程度地继承了娜拉的叛逆性格,是娜拉带郭沫若走近易卜生,而这其中的距离远近又与郭沫若本身的思想个性不无关联。从易、郭剧作中个人主义的人物风采,以及易、郭两人的女性观,探讨了易卜生对郭沫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评价和态度,不少人认为是扬李抑杜。文章认为,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从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一贯态度和总体评价看,可以说,他一生对李白始终是偏爱和崇拜的;虽然不甚喜欢杜甫,但对杜甫也是尊敬、肯定的。在文化大革命中,郭沫若作《李白与杜甫》,强烈地表现出扬李抑杜的倾向,那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造成的思想逆转,有其复杂的原因,并不能代表他对杜甫的总体评价。“文革”结束以后,他又回到了肯定杜甫及其诗歌的正确立场。  相似文献   

18.
明代国子监在洪武中期的发展是最为充分的——从组织管理、教学质量到学生出仕、成就及影响,都达到了有明一代空前绝后的高度。这一局面的出现,既是朱元璋对国子监教育高度重视、励精图治的结果,也与国子监祭酒宋讷的努力息息相关。宋讷在整治国子监过程中所形成的治监之道,不仅促成了洪武中期国子监的鼎盛和辉煌,而且为当今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郭云策论     
郭云策是东平文学度文化的建设者。多年来,他致力于文学创作度东平文化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的“离去”和“归束”的文学主题,一方面,显示了清醒的生命意识和对未来的憧憬追求;另一方面。表达了对家乡的挚爱。同时,也凸现了他在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选择上的矛盾。以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为背景来看,郭云策所做出的文学及文化建设的努力,形成了极其典型意义的“郭云策现象”和“郭云策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