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南郑、西乡早寒武世三叶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描述了陕西南郑、西乡一带早寒武世的三叶虫共11个属,14个种及一个未定种,其中新种14个。这些三叶虫分别产自这两个地区的下寒武统孔明洞组、阎王碥组及仙女洞组。  相似文献   

2.
陕西南郑梁山地区的南郑组中,产有多种类型的动物化石,以锥石类、海绵骨针、腕足类、瓣鳃类、头足类、三叶虫、介形虫和笔石更为多见,另有少量腹足类及分类位置不明的化石。其中有许多化石是在该区首次发现的。过去对本组生物群的面貌了解甚少,所以对该生物群的研究,不但能使长期以来争论未决的南郑组的时代问题得到解决,而且对奥陶系与志留系界线的划分也将会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对该区晚奥陶世晚期岩相古地理面貌的恢复,也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了与广大地层古生物工作者进行交流,以便对该组的地质时代及生物群面貌有更加全面而深入的研究,现将该组的地层剖面及其所含生物化石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陕西乾县磨子沟晚前寒武纪地层新资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了陕西乾县磨子沟昭陵组砾岩及其下伏皇坪组和庄河沟组的层位问题,建议把庄河沟组下部的杂色灰岩段单独分出,建立一个新组——南曹德组。根据确凿的证据认为它们的时代应属晚前寒武纪。在磨子沟庄河沟组顶部所采页岩经同位素测定,获得699.5±43.3百万年的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值,这对渭北西部地区晚前寒武纪地层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本区庄河沟组及昭陵组内发现了极为丰富的微古植物分子,经初步鉴定,共计17属,19种及14个未定种,它们均系晚前寒武纪的常见分子,其中有许多是晚前寒武纪的代表分子。特别是在庄河沟组下部还首次发现了较为丰富的Chuaria等大型疑源类化石,这在我国西北地区尚属首例。此外,还认为本区上前寒武系与合化石的奥陶系灰岩之间呈逆冲断层接触,断层带中发育有大量糜棱岩。  相似文献   

4.
陕西汉中南郑蛇纹石玉的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南郑蛇纹石玉的矿物学特征及其颜色成因.方法 通过对南郑蛇纹石玉进行野外调研,并结合镜下观察、扫描电镜、X荧光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等现代分析手段对南郑蛇纹石玉进行矿物学综合研究.结果 南郑蛇纹石玉主要矿物成分为利蛇纹石,呈隐晶质、毛毡状交织结构.玉石中出现少量Fe,Ti,Mn离子替代Mg,占居八面体位置,Al替代部分Si,占居四面体位置,还有部分O被OH取代.结论 南郑蛇纹石玉致色因素有多种,主要与过渡金属离子Fe~(3+)的d-d跃迁以及Mn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5.
我们居住的地球已有15亿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中,距今5.7亿年开始地球上保行了大量的硬壳无脊椎动物化石.5.7-5亿年前的这段时间在地球历史上称之为寒武纪.具硬壳的无脊椎动物在这个时期暴发式的大量发生和发展.所以,在生物演化历史中,这是一个重要的演化阶段.提起寒武纪,人们自然会想到三叶虫.的确,在寒武纪海洋中生活着大量无脊椎动物:三叶虫、腕足动物、古杯动物、海绵动物、古介形类、鹦鹉螺类…….其中,三叶虫是最重要的一类,也是保存化石最多的一类.地质工作者研究寒武纪的地理、地层分布、时间划分、生  相似文献   

6.
文章进一步证明了梁山地区确实有长兴组的存在,并对二叠纪地层与三叠纪地层的界线、长兴组与吴家坪组的界线从岩性与生物组合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在长兴组上部的杂色灰岩段新发现了叠层石;同时在下三叠统大冶灰岩底部也首次发现了Claraia wangi化石组合。对长兴组的生物灰岩段建立了Palaeofusulina minima带和P. minima——Nankinella minor及Gallowayinella meitienensis两个亚带。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沉积相分析,对江南过渡带(安徽石台—黟县一带)寒武纪中晚期地层进行了露头层序地层分析。研究表明:江南过渡带的寒武纪中晚期地层可划分出1个二级层序和7个三级层序,平均每个三级层序历时约3.1Ma,反映该区域在寒武纪中晚期曾出现7次相对较大的海平面升降旋回。三级层序发育海侵体系域(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TST)和高水位体系域(highstand systems tract,HST),有时缺失低水位体系域(lowstand systems tract,LST),局部凝缩段(condensed section,CS)难以识别。通过对江南过渡带北西—南东向7条剖面的对比分析发现,该区域当时的古地理呈北西侧高南东侧低之势,海水向南东方向持续退出。北西侧下扬子地层分区为台地,水体较浅,灰质成分含量较高;南东侧江南地层分区为盆地,水体较深,泥质成分含量较高;中间的江南过渡带,主体为斜坡相沉积,局部发育重力流沉积。二级、三级层序的形成与发展可能与江南断裂在同沉积期的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层序地层学及旋回地层学的观点和方法对黔中寒武纪地层进行了研究,从黔中寒武纪地层中识别出六个三级旋回层序,而寒武纪地层构成一个总体向上变浅序列,该序列代表了一个发育于台地淹没事件形成的凝缩系列的基底的碳酸盐台地的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9.
高肌虫的分类位置长期悬而未决。在充分讨论了双瓣壳甲壳动物软体与外壳的关系及其分类历史之后,作者提出双瓣壳甲壳动物较高阶元分类的六条标准:①两壳闭合时后端是否存在裂隙及其性质,②壳瓣的数目,③壳质成分,④肌痕的位置,⑤壳瓣铰合的性质,⑥生长线的有无。基此,可以认为高肌虫包括有分别与介形类和叶虾类接近的两大类别,命名为无腹亚目和具腹亚目。高肌虫的世界分布可以概括为三个大区,大致与早寒武世三叶虫三个区相对应;我国西南地区三个北东、南西向的分区中,西区以南郑虫——汉中虫——昆明虫为代表,而中区则以遵义虫为基本特征,东区尚缺代表。基于西区几十个剖面的第一手实际材料,可将该区下寒武统筇竹寺阶按高肌虫分为五个生物带:①汉江虫——南郑虫带;②汉中虫——峨眉虫带;③假昆明虫——窄脊窄脊昆明虫带,④帽天山昆明虫带和⑤尖锐粗脊昆明虫带。一些高肌虫壳体背边清晰的韧带型铰合构造的发现对于整个铰合构造的起源及其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另一些高肌虫看到了清晰的眼瘤及其明确的位置。本文报道的高肌虫采自陕西、云南、四川、贵州、湖北和海南岛,总共包括六个新属,三个新亚属,三十四个新种和六个新亚种。  相似文献   

10.
陕西西乡三郎铺奥陶系与志留系界线剖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的陕西省西乡县三郎铺奥陶——志留系界线剖面地层连续、出露良好、化石丰富,是陕西汉中地区最好的界线剖面。作者详细研究了界线附近的笔石,将五峰组和龙马溪组划分为八个笔石带,这是首次在汉中地区建立较完善的界线附近笔石带。通过研究发现本区原划归下志留统的龙马溪组底部,产有丰富的上奥陶统顶部Diplograptus bohemicus带的笔石。本区龙马溪组是一个跨奥陶系与志留系的岩石地层单位。“Hirnantia-Dalmanitina层”位于Diplograptus bohemicus带之下,应划归奥陶系,相当于五峰阶第五笔石带(W5)上部至第六笔石带(W6)下部。通过本剖面笔石动物群分析、属种统计、笔石胎管刺发育特征等研究,再次论证将奥陶系与志留系界线置于Glyptograptus persculptus带之底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11.
陕西民间社火的文化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民间社火内部的文化因素并非单一,而是扭锁着社、傩、歌舞、百戏、戏曲等不同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按历史文明的发展逐步累积在社火内部,呈现一种文化“地层”关系.本文拟对其进行分析、剥离,并试图对陕西社火的文化属性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2.
胶东前寒武纪地层元素丰度及陆壳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北祁连西段是研究祁连造山带形成,演化及其地质特征的重要地区之一,由于所处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而引起人们的关注。近两年来,作者多次赴北祁连西段酒泉一带进行地层学、构造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现将初步成果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下游江北地区广泛发育先寒武纪地层,是我国南方型先寒武纪地层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这些地层中含有铁、铜、磷及稀有元素等有经济价值的矿产。所以该区这些地层层序与划分的研究将丰富我国先寒武纪地质资料,并有利于矿产的寻找及地质构造的再造。 本文根据作者在该区从事先寒武纪地层工作近二十年所积累的丰富资料,并参考地质测量与勘探的大量新成果及同位素年令数据,提出了对该地区广大范围内的皖鄂大别山区、苏皖张八岭区、胶南苏北区及其他地区先寒武纪地层的统一划分,恢复正常层序,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这些先寒武纪地层除了分出最新的震旦系外,还分为五个群。有两个重要的地层界面。分别置于下、中、上元古代。  相似文献   

15.
峨眉虫属Emeiella Lee 属征:背边直,具边缘脊,壳面具有前瘤和后脊,以及连接二者的背脊;后脊大致平行于后边,背脊前窄后粗,离铰合线有一段距离。模式种:风雅蛾眉虫Emeiella venusta Lee 洒普山峨眉虫Emeiella sapushanensis Huo et Shu sp. nov.(图版V,图1—3;附图Ⅲ—29) 描述:新种建立在三块标本上,其中一个双瓣壳、一个右瓣、一个右模,保存皆较  相似文献   

16.
公元1623年,徐霞客在陕西华山等地考察,将华山以及沿途地理概况如实地记录下来,为后人研究陕西东南部的地貌、物候、植被和古代交通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产自陕西南郑梁山中奥陶统宝塔组小四齿贝(Tetraodontella)的两个种,即横展小四齿贝(Tetraodontellatransversa)和隆凸小四齿贝(Tetraodontellainflata)。  相似文献   

18.
北祁连东段天祝冷龙岭一带三叠纪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的调查研究表明,分布于北祁连东段天祝冷龙岭一带的叠系可划分为上三叠统和中三叠统两部分。前者含较丰富的我国北方晚三叠世D-B植物群化石,与甘肃靖远晚三叠世南营儿群最接近,同属温湿气候条件下的河流相至湖泊沼泽相含煤碎屑沉积。后者化石少,但能显示出较老的中三叠世面貌,与白银丁家窑组一致,建议用南营儿群和丁家窑组分别代表本区的晚三叠世和中三叠世地层。  相似文献   

19.
陕西山阳盆地红色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1985—1986年,作者等对陕西山阳盆地的红色地层进行考察和研究时,在一些层位中分别找到哺乳类、爬行类等化石。由此,可从上千米厚的红层中划分出中生代、新生代地层。新建晚白垩世山阳组(K_(2s))和早第三纪古新世鹃岭组(E_(1j))。  相似文献   

20.
湖南石门、澧县一带的茅口灰岩顶上有一套厚10至20米的硅质岩层,以往的区测和勘探资料都把它置于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的下部。1973年,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第三室煤组在总结鄂西及邻近地区二叠纪地层时曾提及,湖北建始至长阳一带以及湖南石门、澧县等地茅口灰岩顶上的硅质层产有Altudoceras化石群,是茅口组上部的同期异相沉积,冠以引号称之为“孤峰组”,但同时指出,时代上尚有争议。1980年,孟逢源等在澧县火连坡同一地层中采获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