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德三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2,(2)
我校原任副校长、学报主编姚安泽教授专著《现代理论工具集》已于今年 5月由天马图书有限公司正式出版。我校校长刘金桂研究员特地为此书作序。《现代理论工具集》是作者历经 2 0多年潜心研究、辛勤耕耘所获得的科研成果的汇粹。全书 4 6 .7万千字 ,收录了作者于 1 978年至 2 0 0 1年间的学术论文 6 9篇。全书按照论文的写作思路、内在联系与逻辑结构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研究工具篇 ,共收录论文 1 8篇 ,主要是作者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创立的准备时期、形成过程、发展成熟时期的研究 ,作者提出这三个时期的标志 (马克思关于认识论的代表… 相似文献
2.
张金成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2(1):7-1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是现代唯物主义的科学实践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内容。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现代唯物主义实践理论以来 ,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 ,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的发展作了较为详细的考察和分析 ,并对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提出了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甄陶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2(6):35-38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的产生 ,是伟大的哲学变革和理论创新 ,它必然引发共产主义者的革命实践和实践创新 ,并导致现存世界的革命化和新世界的产生。毛泽东和邓小平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 ,以他们在哲学上的理论创新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不仅是对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 ,并且在哲学上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它为知识创新、科技发展时代潮流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研究指引了正确方向 ,开辟了新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4.
本论文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的基本规律,结合学生和教学实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的特点、原则和模式的构建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思想与实践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构想与社会主义的现实差异,既有理论的抽象与具体实践简单化的矛盾性,又有社会发展实际进程的变化所形成的复杂性,所以不能一概而论。正确把握和理解马克思理论中对社会主义的描述,认识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的差异,对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由此,我们总结出,马克思主义的前进是由实践推动的,围绕新的实践主题和实践背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问题,通过总结新鲜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得到了新的发展.同时,又是在新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使实践得双成功,解决历史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一个又一个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机遇期,应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来,以推动我国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二者契合的路径依赖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大发展,更依赖于民众能动的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只有这样,在"实践第一性"的哲学观作用下,才能形成二者的彻底契合。 相似文献
8.
李建光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6)
作为社会主义的实践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明确提出,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内涵。在邓小平理论中,"实践主题"与"生产力问题"的相互提升与深化,最终标志着社会主义已经开始由最初的"理论设想型"和"经验主导型"向"科学实践型"的飞跃。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和谐社会主义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达到了新境界。 相似文献
9.
以20世纪英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革为例,从福利国家、妇女地位、人口结构、阶级结构的变化等方面,具体的分析了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动力这一唯物史观的重要论断的正确性,从历史的角度考察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各种变化的交互影响和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佘晔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14,(1):141-142
在学术心态日趋浮躁和美学研究日渐冷淡的当下,《美学理论纲要(修订版)》(季水河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以下简称《纲要》)的出版,有着不平凡的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研究的翘楚之作,也是作者用半生心血写就的一部美学理论力作。该著作具有以下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1.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开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一传播过程也拉开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序幕。文章认为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史观等是20世纪初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实质在于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内在根据是辩证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关键是: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握好时机、决策要正确、坚持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坚持与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14.
批判性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本质诉求。人的实践活动是辩证的,而以辩证法为精神实质的马克思哲学必然具有批判性的品质,这就是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的意义之所在。马克思哲学在现时代仍然具有强烈的回应时代的能力。马克思哲学对“现代性”进行批判的目的决不在于挽救“现代性”,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历史地扬弃和超越“现代性”。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中国正在完成从计划经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这一转型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社会转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探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有助于回答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这一重大的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其基本精神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史发展史、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从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视角来理解这一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立场即马克思主义捍卫无产阶级利益的立场。无产阶级在当代的衍生概念泛指社会中所有处在弱势地位的阶级、阶层或分工集团。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捍卫无产阶级利益,在当代体现为捍卫弱势群体的利益。中国共产党自从诞生起,各个时期、阶段所面对的时代背景、国内状况、党自身的成长状况虽然各有不同,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任务各有侧重,但始终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8.
孙贤雷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26(6):23-27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此,学者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特性和意义,三者之间的地位和关系,以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要求等问题上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