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2月,一个英国科考队在南极海底拖网捕捉到了6种此前不为人知的鱼种。图中显示的是一条捕获自海面下4500米深处的黏鱼,其模样十分怪异,就像是来自另—个星球。黏鱼通常在海底巡游捕食,主要以小鱼或鲸鱼的尸体为食。它的小眼睛能够识别乌贼和虾类发出的生物光,从而让它能够躲避掠食者;它的口鼻部则有感应器,使它能在黑暗的海底探察猎物的动静。  相似文献   

2.
气球鱼     
<正>科学家在印度洋海底500米深处发现了这种罕见的鱼种——"气球鱼"。"气球鱼"属深海琵琶鱼的一种,体形滚圆,呈可爱的气球状。虽然科学家也曾在野外环境中观测到其他琵琶鱼物种,但是这种"气球琵琶鱼"以前从未被记录过。  相似文献   

3.
深海涅磐     
Menon  S 方鸣 《世界科学》1997,(11):12-12
整整6年来,海洋生态学家理查德·卢茨一直关注着地球上一个独特的生物群落的生长。每次造访,他都能发现这个群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海洋是迷人的。辽阔的海洋鸥翔燕止,海天一色,景象万千;海底活跃着色彩斑斓的鱼类,使深途的海底世界充满了活力。当然,海底的板块活动、火山爆发,又给海底世界蒙上了神秘恐怖的阴影。虽然当今人类已经登上了月球,但对自己的家园(人类源于海洋)却还知之甚少。比如,由于水深压高,探险人员只在马里亚纳海沟匆匆作了短暂的停留,却发现了从未见过的鱼类等海底生命。虽然登月、火星探测将很多人的目光…  相似文献   

4.
稀有金属是电子设备、特种合金的主要成分,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资源匮乏的日本把目光盯准了海洋。为了探明海底稀有金属等矿藏,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正在研发海底探矿机器人,计划中的机器人分为两种规格,中型长7米.重5吨,主要着眼于远海的大范围海域;小型长4米,重1吨,用于靠近海底做更详细的调查,可以在潜航中勘测海底地形,搜集数据,通过遥控采掘有用的矿物标本,最大潜深可达4500米。  相似文献   

5.
《大自然探索》2012,(8):8-8
不久前,在希腊科孚岛和意大利之间海域的1600米深的海底,两艘公元3世纪(罗马时期)的商船的残骸被发现。通过雷达扫描和潜水机器人拍照,发现了散落海底的货物,包括装食物和酒的陶罐、  相似文献   

6.
1999年8月和11月,土耳其西北部的马尔马拉海地区陆续发生两次大地震。震后不久,法国及挪威均派遣探测船探测马尔马拉海底的断层线,科学家们却意外地发现马尔马拉海底原是一座面积庞大的山谷,谷底有不少低洼处,似乎为昔日湖水塘的痕迹。他们还在马尔马拉海至博斯普鲁斯海峡口的海底附近,发现了由巨大石块及沙丘形成的沉积物,高约20米,类似拦水坝遗迹。消息传开后,2000年9月美国深海探险家也到了土耳其北部的黑海,他们在那儿300米深的海底竟发现了7500年前人类居住的遗迹,包括一栋木制建筑物、木梁、石制器具及淡水贝壳,证实了黑…  相似文献   

7.
我们知道,海洋生物广泛存在于阳光充足的透光层中,透光层的深度通常局限于水深200米以内。因此水深超过200米,海洋生物就变得十分稀少。深海底缺少阳光的“关照”,压力又异常大,可想而知生物难以存活,由此许多人都认为深海底是生命的荒漠。果真如此吗?探索海底奥秘的钥匙—— 载人深潜器 海底深处没有光亮,而且压力出奇的大,即便是借助于氧气瓶,一般人也只能潜到十余米深,如何能够观测到深海底部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发明了载人深潜器。它在海洋研究中作用十分活跃,被广泛应用于海洋地质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使人类真正实现了自由地遨游于海洋深处的夙愿。 先让我们来看看载人深潜器有哪些用处?自从1973年第一次下潜到大西洋洋中脊3000米深处实施“法莫斯”计划以来,载人深潜器已广泛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用于海底矿产资源调查,包括海底石油、天然气水合物、多金属结核、中一高温热液矿床等,尤其是近年来阿尔文、辛凯6500等深潜器对大洋中脊热液成矿作用的调查,辛凯6500对日本南海海旺的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潜力及地质环境的调查研究.更加激发了人类开发海底矿产资源的热情并使得这一想法的实现变得越来越现实;其次是用于...  相似文献   

8.
张涵科  颜冰 《自然杂志》2022,44(1):72-78
 1977年,美国科学家Marie Tharp和Bruce Heezen发表了首幅全景海底地形图,海底的种种特征第一次完整、直观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张图在当时引起巨大轰动,即便是现在,这张图在地球科学领域仍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这张地形图的背后隐藏着两位科学家对世界海底长达20余年系统、细致的研究。文章对Marie Tharp和Bruce Heezen当年研究的过程、技术及方法加以回顾,并阐述二人所做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自然探索》2009,(7):7-7
2009年3月15日,汤加群岛附近海域的一座海底火山爆发,把由大量烟雾、蒸气和尘埃组成的火山云喷射到南太平洋上空1000米以上,海底还发生了里氏7.9级大地震,但暂时还没有人类、鱼类及其他动物受到影响的报告,靠近翻滚海水的沿岸村庄也未出现危机。  相似文献   

10.
《大自然探索》2005,(7):52-55
将军肚、双下巴——海底鱼儿的身材竟然统统走形。脂肪肝、心脏病……一场减肥拉锯战正在“海底世界”展开。然而,好景不长,鲨鱼被巨石斑鱼吞噬,海象把石头当成美食,这样的怪事为何频频发生?  相似文献   

11.
海啸     
赵松龄 《科学》2005,57(2):46-49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当海底地壳发生断裂、移位、塌陷、山崩、火山爆发、大面积滑坡等活动时,都会伴随着海底地震的出现。地震的发生使震区的海洋水体出现振荡波。当振荡波接近大陆海岸时,与越来越浅的海底磨擦,使波速降低、波长缩短,而周期不变。由振荡波所卷起的海浪.在海岸一带其波高可达数十米(有时会超过百米),  相似文献   

12.
在南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之间,有一片南北纵深3000千米的辽阔海域,被称之为南澳海域。大自然的四季更替,在潮涨汐落中通过南澳海域的推波助澜,原始的海洋生态无时不在演绎着美丽与神奇。夏天的南澳海域,阳光充足,海水的营养十分丰富,成片的大型海草长得格外茂盛,绵延成壮观不已的海底森林。海草是海底生长最快的植物,夏季一天可长30厘米。在海底森林栖息生存的许多动物,在恐龙时代至今,用了大约8000万年的时间来适应生存环境,因此许多动物都尽量生得接近植物。比如叶状海龙,成了模仿海底植物的伪装大师;比如鲨鱼,也学会精心…  相似文献   

13.
在深邃、漆黑、冰冷、压力巨大的海底,至今还有很多地方无人涉足,科学家一次次冒险进入深海,以前所未有的手段对深海底进行勘察,以期最终揭开深海神秘的面纱。本文以广阔视野展示最新重大深海科考成就。[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面向海表和海底立体观测与探测的需求,构建了一种新概念的浮标基海洋观测系统,获取时间、空间同步的水文/气象/水质观测数据、海表/海底摄录数据,并实时回传到岸基数据中心.将浮标、海底接驳盒采用光电复合缆连接起来,通过浮标、光电缆为海底观测系统供电;同时,将海底观测信息通过光电缆传输到海表浮标,然后通过卫星通信/无线通信将水面、海底的观测数据传输到岸基,实现了海底、海表观测数据的实时传输.系统在通信、系留、能源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的设计,并构建了"海底观测(接驳盒)-以太网-光交换机-光电复合缆-光交换机-以太网-卫星(浮标)"的通信链路.为实现浮标系留,采用纤维材料设计了中性的光电复合缆,降低了对浮标储备浮力的要求,并适用于大深度的布放.针对光电缆能源传输方式及海底供电要求,采用风能/太阳光能互补方式供电,采用直流升压/降压等方式解决系留缆直流输电问题.为实现系统在深海的布放,设计了专用绞车.通过绞车依次布放海底节点、缆,避免使用遥控水下机器人安装操作和海底湿插拔技术,降低了系统的成本和试验的风险.通过近海试验,验证了整套通信链路的可靠性,以及系统长期、稳定供电的能力,掌握了系统的布放回收技术.该系统满足了海表、海底实时观测与数据传输的需求,实现了海表、海底的同步观测;并实现了海表/海底摄录数据的实时回传,在深远海声学、地质、地震等方面观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项新研究发现,大约9300万年前,海底火山活动的突然爆发导致海洋大量失氧,从而引发物种大灭绝。这场大灾难把从大贝类到单细胞海藻的大量有机物埋葬于海底,最终成为今天石油的重要来源之一。这项新研究首次直接证明了海底岩浆作用(岩浆冷却形成岩石)能够引发物种大灭绝。当时,地球的气候又热又闷,海洋循环缓慢,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是今天的4~13倍,  相似文献   

16.
深海钻探 来自11个国家的28位科学家为了探索困扰人们多年的远古季风问题,将要去南中国海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地质科学考察。科学家要适时地追踪现代季风,只需要同时在几个地方设点,观察记录就行了;但要追踪远古时代的季风,他们就必须沿着季风经过的路线到太平洋海底去钻取海底岩心,从中解读与古代季风有关的信息。这就是他们要去海底钻探的原因。他们乘坐的“乔衣缔斯·决心号”科学考察船,长 144米、宽21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科学钻探船。 神出鬼没的海盗、时隐时现的暗礁、呼啸疯狂的台风和对神秘海底的钻探,将会给这次…  相似文献   

17.
《科学24小时》2012,(12):37
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近日宣布,"地球号"海底勘探船在青森县八户市近海钻探到海底以下2132米处,创造了全球最深海底科考钻探纪录。此前的最深海底钻探纪录由美国勘探船于1993年在厄瓜多尔近海创造,其当时到达海底以下2111米。此外,  相似文献   

18.
曾文 《科学》2006,58(4):46-46
据英国Nature,2006,441:606报道.2004年.为了研究北冰洋的古环境气候。一个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北极钻探考察队(ACEX)。利用三艘破冰船在北极附近对北冰洋海底沉积层进行了钻探.多次在海底以下大约390米的岩层位置提取钻孔岩心样本.后来还在距离北极大约250公里的地方.成功穿透了海底以下410米深的岩层。并获取了岩层下古老的罗蒙诺索夫山脊的岩石。  相似文献   

19.
1988年,在美国与英国、法国之间敷设了越洋的海底光缆(TAT-8)系统,全长6 700 km.这条光缆含有3对光纤,每对的传输速率为280 Mb/s,中继站距离为67 km.这是第一条跨越大西洋的通信海底光缆,标志着海底光缆时代的到来.1989年,跨越太平洋的海底光缆(全长13 200 km)也建设成功,从此海底光缆就在跨越海洋的洲际海缆领域取代了同轴电缆,远洋洲际间不再敷设海底电缆.  相似文献   

20.
《大自然探索》2010,(10):7-7
或许是游泳游得太累了,图中这条长得颇为怪异的安康鱼看起来刚决定要在海底做一次夜间散步。而实际上,虽然它看上去好像长了四条腿,这“四肢”却是它用来在海底使自己保持平衡的鱼鳍。这条鱼一边休息,一边等待迅速出手抓捕经过的猎物,这些猎物是它用自己嘴巴上方的凸起引诱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