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碎片化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新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应用,信息资源的发布、传播、整理、利用都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 阐述了信息碎片化时代的特点,分析了信息碎片化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影响,从信息资源收集、信息资源选择、信息资源保存、信息资源组织以及加强图书馆间的协作等方面,探讨了信息碎片化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个人作为传播个体的处理信息能力大大增强,受众群体细分呈现为碎片化现象,同时也引发受众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人们进入信息碎片化时代。信息碎片化具有受众碎片化、媒介碎片化、内容碎片化、时空碎片化和行为碎片化五个维度的内涵。梳理基于信息传播的用户消费行为模式变迁,商业营销经历了大众传媒时代的AIDMA模式和搜索引擎时代的AISAS模式,信息碎片化时代的SICAS模式。SICAS模式更理解新的传播和营销生态.能够建立与用户行为匹配的行为消费模型,有助于提高企业商务营销活动成本效率。  相似文献   

3.
随着微时代的来临,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图书馆宣传推广方式的滞后性已经不能够满足碎片化时代的要求,微文化传播下图书馆宣传推广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新媒体时代的图书馆宣传推广工作,应从服务理念、服务方式、人员素质保障等几个方面引入微服务理念,为微用户提供个性化、特殊化、细节化的服务。  相似文献   

4.
网络新闻专题报道围绕某一特定主题(突发事件、重大事件或挖掘式主题),设计独立专题页面,在内容上对主题作较全面、详尽、深入的报道,在形式上集成了网络媒体的各种表现手法,有同步性、海量性、多媒体性、互动性。这种专题报道形式解决了一定程度的网络新闻报道碎片化的问题,但仍有待改进。在对神七的报道中,四大门户网站——新浪、腾讯、搜狐、网易的策划和编辑,代表了我国国内网络新闻专题报道的领先水平。本文将以这四大网站的神七报道为例,思考碎片化成因,去碎片化的意义,并在栏目与结构的设计编排上探讨网络专题如何更进一步去碎片化。  相似文献   

5.
大量新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碎片化学习成为正式学习的一种补充方式.首先,从平衡碎片化学习和正式学习目的出发,对碎片化学习的内涵及其特征进行梳理,总结出碎片化学习的“利”和“弊”.然后,从碎片化学习认知情况,碎片化学习意愿情况,碎片化资源选择情况和碎片化知识应用情况等4个维度对大学生碎片化学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最后,依据调查结果提出了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的提升路径,即对知识碎片进行复原和重构.以期帮助大学生群体冲出“信息茧房”,优化碎片化学习路径,提高智慧学习力.  相似文献   

6.
移动学习是当前教育技术界学术研究的热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大,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在知识大爆炸,信息呈几何幂次方发展的今天,人们应该怎样应对,才能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步伐.文章就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碎片化移动学习,并对碎片化移动学习的内涵和特点进行分析,从学习系统、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评价五个方面论述了基于碎片化移动学习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7.
《科学管理研究》2016,(6):101-104
移动互联时代,创新人才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新人才自主学习和移动学习的需求对企业的培训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企业不应再拘泥于寻找大模块时间进行正式培训,培训开始从整体性向碎片化转型。为了开发微型培训资源以迎合创新人才学习模式转变的需要,企业可以从员工自主性、资源多样性、经济性3个方面推进基于微视频的微培训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之一,只有通过传播,才能使科学家的个人知识转化成为社会大众的普遍共识,使单一的技术理念与生产力等要素相结合,促进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迎来了一个碎片化的时代,在当前背景下,人们对信息快餐化的需求,使科技传播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该文将针对碎片化时代下科技传播的新局面展开讨论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全球移动互联网的崛起,IT技术帮助教育行业获得更多发展机会,教育的移动化、碎片化、个性化、游戏化、社交化,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教育的新特征。文章首先从移动设备及网络的成熟、用户移动学习行为习惯的形成、教育资源的信息化三方面分析了移动教育兴起的原因并指出其重要意义。其次重点介绍了电子书与教育类APP、在线教育、虚拟现实等全新的教育新模式,大数据、游戏化以及社交媒体等技术、教育方面的创新。文章最后部分对未来移动媒体教育产品的六大特征:跨平台多端合一、情景式互动式、碎片化、个性化、游戏化、社交化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0.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同时也使图书馆的读者培训工作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阐述了阅读与碎片化阅读的概念、特点及具体表现形式,并从实施变革创新和寻求媒体融合、改变发展策略、实现移动阅读的优化、推行全民阅读理念4个方面,对碎片化阅读状态下的读者培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慕课经历了近几年的蓬勃发展,逐渐显现出一些与现状不适应的问题,包括居高不下的辍学率及较低的社会认同度等。在后慕课时代,有必要针对慕课发展中展现的问题进行改进。从慕课存在的问题入手,重点阐述了基于SPOC概念下如何对慕课资源进行约束性改进、学习空间构建上的"逆碎片化"思维及关键路径构建等,并通过实验数据验证改进型慕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的高速发展,我们进入了信息碎片化时代,微课打破的传统的教学观念。微课程建设开始迅速发展,为了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本课题组采用微课的理念,采用分解和整合的方式对原有资源库、精品课程进行改造。并在课堂教学中基于混合模式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将课程学习分为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由教师引导学生使用网络课程资源,并采用作品展示、微视频大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高网络资源的使用率,实现课程的师生共建。  相似文献   

13.
当前信息种类繁多,媒介形态丰富,受众增加迅速并逐步细化,人们生活中的任何时间段都有媒体参与。受众的注意力变成非常珍贵的资源,大众传媒不断演变成"碎片"。阐述了碎片化及受众碎片化的含义,分析了网络媒体受众的碎片化情况,探讨了网络媒体受众碎片化的影响和网络媒体受众碎片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信息碎片化时代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微交流的概念、特征、优点及模式,探讨了加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微交流的必要性,分析了微交流对于图书馆员的素质要求。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微学习"成为大众的学习方式。微型学习资源是实现微学习的根本保障。由于微型学习资源具有微型化、碎片化等特点,且分散无序,容易导致学习者迷失在"信息海洋"里。该文在分析学习对象、明确学习目的的基础上,重构了课程内容;通过围绕知识元,去整合微型学习资源,建立微型学习资源与知识元的相关性,进而构建知识地图。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网络信息传播的碎片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高校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受新媒体等发展的影响,改变了原有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方式,除了课堂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碎片化的信息传播,学生浅阅读的现象比较常见,加上信息泛娱乐化现象等影响,对高校学生的阅读、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该文主要分析了网络时代信息碎片化发展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并探讨了信息碎片化时代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读书曾是有钱人的事:穷养猪,富读书;读书曾是很浪漫的事:红袖添香夜读书;读书曾是极具想象力的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然而,当读书的门槛越来越低,人人都读得起书时,人变了,书也大不相同了。微阅读这种碎片化的浅阅读,以一种短、平、快的狂飙之姿,迅速占领了我们的阅读阵地。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网络课程在解决学习者工学矛盾和满足碎片化学习方面优势并不突出。在远程教育领域,利用微课程辅助学习者在线学习,不仅能让学习者在碎片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学习,而且能够使学习者以一种更方便的方式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在微课程设计理论基础指导下,本文对远程教育微课程设计原则进行了分析,构建了远程教育微课程设计模式,并以国家开放大学网络营销专业(专科)《电商精英》课程为例对设计模式进行了实践,就实践效果进行了总结与反思,以期为远程教育领域微课程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社会史在新时期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其开放性和跨学科的研究特色,而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史的碎片化现象。社会史的碎片研究并不等于碎片化,二者需要严格区分。碎片化并不总是由微观取向和跨学科研究造成的,在很大程度上与研究者的研究取向和旨趣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说,开放性和碎片化可以被看作社会史的双重面向。打破学科界限仍是社会史发展的大势所趋,而社会史的碎片化倾向则要靠研究者的主观努力来克服。  相似文献   

20.
该文基于传统食品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微课教学的特点,构建和开发了食品化学实验微课教学资源,并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实施教学改革,研究结果表明,结合微课的教学模式提高了课程资源的可用性、适应性和再生性,满足了信息碎片化时代的学习需求,弥补了传统教学不足的同时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提高了教学效果,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