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强制性的征收为城市用地。在征地热潮中形成的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就是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农民的切身利益、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大课题。目前,失地农民面临着就业安置难、就业渠道少、就业质量低、就业竞争力弱等诸多就业困境。为此,从制度、心理、能力、市场四个方面分析失地农民就业困难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一困境的对策: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就业能力;完善就业服务,加强就业引导;改革征地机制,创新安置方式;出台优惠政策,建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
失地农民的核心问题是就业及就业保障。解决失地农民就业保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制度创新。必须通过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等方面的体制创新,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就业及就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
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是关系到民生的重要问题,我们只有构建和完善以提高失地农民的补偿费用为前提,以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为基础,以对失地农民的妥善安置为补充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有效地解决失地农民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加快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民的大量土地被占用,导致众多农民也失业了。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之一。但由于征地制度不完善、农民的思想观念陈旧、文化素质偏低等,失地农民未很好就业。本文以蚌埠市孙郢村为例,对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和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因素进行研究,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问卷调查法、实地访问法进行对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和羊山两个区中的失地农民居住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发现研究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失地农民再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主要有:目前关于失地农民的制度存在着缺陷;农民缺乏各种就业培训;农民自身的素质比较差等。并针对存在的困难,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如:农民自身应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强化关于失地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政府应当完善相关的制度体系;鼓励失地农民积极自主创业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丛旭文 《长春大学学报》2012,(11):1392-1396
农民失地是社会经济发展中城市化、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失地农民问题,既是社会问题,又是制度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通过发展壮大地方经济,更好地为失地农民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保证失地农民失地不失业,实现失地农民就地就业,减缓城市就业压力,促进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利用地方经济就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最终实现失地农民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失地农民是当前我国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本文通过对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失地农民的现状及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几点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建议;加强管理,严格控制征地;对失地农民进行合理的补偿;为失地农民提供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  相似文献   

8.
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失地农民群体数量不断增大,失地农民市民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社会融合理论视角,当前失地农民市民化面临经济性、制度性和心理文化性障碍,应从改革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就业培训制度,搭建社区融入组织平台等层面为其融人城市社会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制度尚待健全的情况下,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基本生存保障。而现行的征地安置方式单一,导致大量失地农民转化为城市贫民,其结果必然会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文章以宁波为例,认为破解的思路不应局限于对失地农民补偿安置制度做出修补,更要立足于机制创新,建立以就业为核心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影响吉林省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走访调查吉林省长春市黑嘴子村和光明村失地农民再就业情况的基础上,探讨分析了影响吉林省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内外因素:内在因素是失地农民缺乏正确的再就业观念及其综合素质不能满足再就业的需求。外在因素是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劳动力供过于求;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相关配套制度缺失以及第三部门职能发挥不到位。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数量急剧增加,在我国现行的关于失地农民补偿制度、失地农民权益制度不完善情况下,我们应该坚持急事先办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尽快建立一个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强化政府主导、加强立法监督、以加强对失地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进行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在市场经济中的就业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为失地农民构建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也是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必须综合考虑,统筹兼顾,既要有利于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又要从保障农民的生活需要出发。既要研究解决征地费用偏低、就业困难等问题,最大限度的维护农民的利益;还要从保障农民长远利益出发,探索制定深化体制改革的政策,切实做好失地农民的生存、发展、就业等各方面的保障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出路问题,以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3.
人力资本水平不高是阻碍失地农民顺利实现就业的最重要原因。分析人力资本投资对失地农民就业产生的影响,明确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加大对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是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宁波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需求扩大,农村集体土地大量被征用,失地农民数量急剧上升。文章在对国内外失地农民就业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运用社会调查方法,以宁波市鄞州区为个案,对宁波市失地农民就业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宁波市失地农民就业的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亦庄地区失地农民问题产生成至今已有15年的历史,长时间的征地使得亦庄地区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有着自己的特点。安置就业的岗位已经饱和,自谋职业对于失地农民的吸引力正在不断的减弱,新成长劳动力的产生又给本已困难的失地农民就业安排增添难度。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力图准确的掌握这些问题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从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入手,尝试通过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来解决失地农民在征地过程中由于城市化而引起的就业问题。对失地农民进行全方面的培训,帮助其完成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提高职业培训的层次,使其更加符合市场要求,同时可以采取用证书换培训费用的激励方式;变封闭式职业介绍为开放式或半开放式职业介绍,增加就业服务人数和投入,更好的挖掘就业服务的潜力。最后从财产性收入入手,分析财产性收入对于失地农民就业的影响。首先由劳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可知,随着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在农民对于工作和闲暇的偏好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会导致闲暇的增加和工作时间的减少。财产性收入的另一个影响是使得失地农民间产生了巨大的贫富差距,这大大减弱了失地农民的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农民不断增加,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未来走势的一个战略问题。本文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从政府、社会和失地农民自身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从宏、微观两方面探讨了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路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失地农民规模越来越大。这部分失地农民面临着就业形势严峻、身份地位特殊等现实发展困境,再加上农民在整个社会阶层体系中的弱势地位、制度缺陷以及守旧的就业观念等发展瓶颈,致使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严重受阻。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失地农民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顺利实现生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失地农民人数已经超过2000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一数字今后将进一步增加。由于现存法律制度对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不足,导致失地农民失去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生活陷入贫困,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解决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必须完善土地征用的法律规范,设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解决失地农民劳动就业,建立失地农民的法律援助制度。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使得大量耕地转变为非农建设用地,加之征地制度缺乏相匹配的安置措施、政府片面追求硬件城市化等原因导致部分农民陷于失地、失业的生存危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首先政府需要树立“以农民为本”的思想,坚决维护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其次,改革现行征地制度,建立征地保障机帝】;再次,采用多种保障形式建立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建立“就业有门路、生活有保障”的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模式,从根本上消除失地农民的近忧远虑,促进城市化建设的稳步发展和社会安定。  相似文献   

20.
失地农民的安置保障已经由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隐患转为现实难题,被征地农民的生存、养老、医疗等诸多群体风险需要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予以化解;为此,需要在市场化运作土地的基础上,从征地源头开始,兼顾失地农民当期生活、就业促进与未来养老需求,建立可操作性强的、专门性的失地农民基本保障制度,为日后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做好制度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