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政海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3)
水稻绿刺蛾(Latoia cryzae Cai)是我国西南山区八十年代新上升的的稻作害虫。目前,国内外对该虫的有关报道尚少,笔者对其各虫态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对其生活习性、为害规律和年生活史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在调查中首次发现有20%左右的两色绿刺蛾〔Latoia bicolor(Walker)〕也夹杂在其中为害水稻。这一新发现,增添了两色绿刺蛾的寄主范围,填补了原有农业昆虫学文献上的空白;同时,作者根据该虫的生活习性和为害规律,制定了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在剑河县内推广应用14,939亩(1984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即挽回了约11万元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
掌握松皮小卷蛾(Laspeyresia grunertiana(Rtzb))在西宁市的生活史及习性,为防治提供参考,于2015—2016年对松皮小卷蛾进行了定点定期观察和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虫在西宁市为害云杉、油松等苗木,西宁地区1a发生1代,以5~6龄幼虫在韧皮部浅层越冬。3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4月下旬陆续在虫粪堆中化蛹,5月下旬进入成虫羽化盛期,6月初羽化结束,7月上旬幼虫陆续孵化,7月下旬幼虫开始取食并向外排出虫粪堆,10月下旬幼虫停止取食进入越冬态。药剂防治试验表明1.2%烟碱·苦参碱乳油1 000X、3%高渗苯氧威乳油1 000X喷干防治松皮小卷蛾幼虫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了有效控制黄刺蛾( Cnidocampaflavescens Walker)的为害,用10%杀虫蒇、40%氧化乐果、4.5%高效氯氰菊酯、25%灭幼脲和1.8%阿维菌素等5种药剂的不同浓度对黄刺蛾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圃间防治试验,并对结果作方差分析。室内外试验结果表明:所选用的5种药剂和浓度对防治效果均有显著影响;林问防治以10%杀虫葳的4000倍液喷雾效果最佳,杀虫效果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4.
为了有效控制黄刺蛾(Cnidocampa flavescens Walker)的为害,用10%杀虫葳、40%氧化乐果、4.5%高效氯氰菊酯、25%灭幼脲和1.8%阿维菌素等5种药剂的不同浓度对黄刺蛾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圃间防治试验,并对结果作方差分析。室内外试验结果表明:所选用的5种药剂和浓度对防治效果均有显著影响;林间防治以10%杀虫葳的4000倍液喷雾效果最佳,杀虫效果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5.
6.
7.
中国绿刺蛾(Parasa Sinica Moore),又名苹绿刺蛾,中华绿刺蛾,绿刺蛾,属鳞翅目刺蛾科。我国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北、贵州、云南、台湾等地均有分布。在渤海湾地区,近几年发生呈上升趋势。 1 研究方法 1.1 室外观察 1992~1993年于昌黎果树研究所核桃园内进行。随机选取园内核桃树,观察越冬茧的分布,幼虫化蛹及成虫羽化情况。于成虫发生盛期观察成虫习性。树上选取卵块叶, 相似文献
8.
9.
10.
为了查明淮南地区致病性刺蛾的种类和发生规律及其与疾病的关系,采取定点调查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淮南地区常见致病性刺蛾幼虫进行了研究。结果该地区致病性刺蛾常见的有5种,即桑褐刺蛾(Setorapostornata)、丽绿刺蛾(Parasalepida)、黄刺蛾(Cnidocampaflauescens)、褐缘绿刺蛾(Parasaconsocia)和扁刺蛾(Thoseasinenois)。同时基本查明了上述刺蛾幼虫的地理分布、寄主植物、季节动态、种群密度、生活习性、幼虫天敌和其致病物质等。结论为上述刺蛾幼虫均具致病性,刺蛾幼虫皮炎的发生与刺蛾幼虫的季节动态基本一致,刺蛾幼虫为刺蛾幼虫皮炎的病原虫。 相似文献
11.
采用野外生态观察结合饲养实验的方法,初步研究了刺猥的生态习性、养殖管理、猥皮的采集与加工,可为该动物的养殖、开发利用及种群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福建邵武两栖动物的调查及其习性生活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汉波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6,(2)
关于闽北的两棲动物虽曾经朴普氏(Pope)于1925—26年作了一些调查采集工作,但是朴氏所采集的地点,只限于南平、建瓯、建阳、崇安、及崇安县与邵武县交界的挂墩和三港一带。至于崇安县境以南地区则未有调查和采集。作者因于1940—45年在邵武前福建协和大学任教,得有机会利用课暇及假期在该地并到武夷、顺昌、洋口、南平、沙县等地作调查与采集工作,已将部分材料写成报告(丁汉波,1944,1946 a,b,1950,1951)。在这些地区中以邵武县城附近的两棲动物的调查研究,比较详尽,特别是关于它们的习性和生活史的观察。兹将其整理,希望这些材料可以作为研究福建西北高山平原地区两棲动物及他们在福建分布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3.
1999- 2 0 0 1年 ,在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对猪獾的繁殖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内容包括栖息生境、发情交尾、怀孕、产仔、哺乳及生长发育、食物组成等 相似文献
14.
15.
张英俊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4,(1)
榆卷叶象是一种常见的榆树害虫,因成虫产卵时将榆叶卷折成筒状,所以又叫榆卷叶虫。该虫在我国颇为常见,为此,作者对此虫作了饲养观察及药剂杀虫实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一、形态概述(一)成虫(图1)体近长卵形。深黄色,长5-6.5毫米,宽8-3.5毫米。鞘翅 相似文献
16.
檎斑蛾(Illberis ulmivora Graeser)是榆树的重要害虫。此虫一年一代,以蛹在建筑物和堆积物等缝隙中中越冬。6月中旬成虫大量羽化,卵块产于叶背,单雌产卵173粒,7月为幼虫为害盛期,幼虫六令,有群集,吐丝下垂和转移为害等习性。成虫寿命5.4天,卵期12.7天,幼虫期54.2天,蛹期281天.用澳氰菊脂喷施,氧化乐果涂干,杀虫效果最好。1980年以来,我省忻定盆地和太原盆地四旁绿化的榆树连年遭受榆斑蛾的严重为害,大面积树叶被其幼虫吃光。据1981年调查,仅忻州地区发生面积就有10.5万亩,严重受害的榆树达650万余株。每标准树平均虫口密度达19,690头,多者达57.963头。被害植株虽不致死,但生长势大为减弱,翌年不结榆钱,若累遭其害,再加蛀干虫害,死亡亦难幸免。且幼虫毒毛触着人肌肤可引起痒痛发炎。有机榆斑蛾的研究,前人研究甚少。北京农大植保系昆虫教研组(1977)描述了成虫的形态特征,朱弘复等(1979)记述了幼虫的特征,但有关其生物学和防治方面国内外尚未见系统报道。作者于1981—1985年进行了该项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厦门卵索线虫生活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报道厦门岛西南部沿海寄生于蝗虫体内的厦门卵索线虫的生活史,对发育过程和发育各期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本种线虫生活周期为一年。 相似文献
18.
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马尾松生长,在江南各省,马尾松是习见树种,大片成林,木材用途很广,可作建筑材、枕木、矿柱、新炭等,是南方营造用材林的良好树种,同时群众用以消灭荒山先锋树种已有悠久的历史和经验。解放几年来在12年绿化全国的伟大计划中,马尾松造林面积大大的增加,目前多已成茂密的幼林,所以当前首要任务是如何保护、抚育、防治虫害的威胁,除松手虫、松梢螟以外,马尾松也受松梢小卷叶蛾严重的危害,幼虫钻蛀松梢严重影响林木的生长。根据各地的反映对该虫的防治极为迫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