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对335名高师数学专业学生的测试,研究了情感因素与数学成绩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数学成绩与问卷中所涉及的6种情感因素存在显著相关.其中,数学成绩与数学价值及应用、数学动机、数学态度、数学兴趣和数学成功感呈显著正相关,与数学焦虑呈显著负相关;(2)数学兴趣和数学态度成为影响数学成绩的主要情感因素.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335名高师数学专业学生的测试,研究了情感因素与数学成绩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数学成绩与问卷中所涉及的6种情感因素存在显著相关.其中,数学成绩与数学价值及应用、数学动机、数学态度、数学兴趣和数学成功感呈显著正相关,与数学焦虑呈显著负相关;(2)数学兴趣和数学态度成为影响数学成绩的主要情感因素.  相似文献   

3.
通过运用自编材料对某小学六年级20名数学学业不良儿童和20名学优儿童的测试,发现:1)数学学业不良儿童在估算类型、数字类型及四则运算上的表现显著低于学优儿童;2)数学学业不良儿童和学优儿童在自信心、情感认同及总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数学学业不良儿童还在情感认同和有用性认同及总的情感得分上存在性别差异;3)就所有学生来说,自信心和情感认同对估算能力有预测作用,但数学学业不良儿童的估算表现主要受情感认同的影响,而学优儿童主要受自信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体育专业大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方面的心理状况,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福建省581名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技能学习中的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不高;生源地变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显著,仅在专业情感体验上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专业技能学习体验、专业情感体验在性别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专业运动技能学习体验在年级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三、大四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  相似文献   

5.
私立中学男生的负向情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私立中学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在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初一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最高,初三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最低;来自农村的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来自城市的学生;私立学校非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6.
采用少数民族青少年韧性素质量表对2 231名少数民族高中生进行测查,以考察少数民族高中生韧性素质的基本状况及发展特点。结果发现:在年级上少数民族高中生的韧性素质总分存在显著差异,呈现出高一年级韧性素质得分相对较低,随着年级增长逐渐升高,高三年级相对得分最高;少数民族高中男生在个人支持力的得分上显著高于女生,而少数民族高中女生在社会支持力得分上显著高于男生;少数民族独生子女高中生在社会支持力和韧性素质得分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学生;城镇学生在韧性素质的社会支持力得分上显著高于农村学生。结论:贵州少数民族高中生的韧性素质在高三年级最强,环境和氛围是个体韧性素质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自尊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对156名高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自尊在独生与否上差异不显著,在性别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年级上高三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高一,高二学生;(2)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独生与否所感受到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差异;(3)高中生的自尊与其感受到的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而与母亲的惩罚严厉因子呈显著的负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自尊水平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用团结系数测量法测评中、小学班集体的团结水平,研究不同团结水平班级的学生对班长、班主任、自我和班集体的态度倾向。结果表明,(1)团结水平高的班级,其成员在上述几个态度项目上,均明显高于团结水平低的班级,未见年级上差异。(2)在相同团结水平的班级,学生的上述态度指标出现了明显的年级差异:中、小学班主任受学生拥戴的程度,远高于对班长的拥戴,对班主任的拥戴中、小学生之间有显著差异,中学生对班集体的评价显著低于小学生。(3)学生对班主任、自我和班集体的评价,基本上无性别差异。对班长的态度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探讨中学生学商的特点及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方法:对44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不同性别、年级学生的学商及学习动力、学习自控力和学习策略的特点,并按学习成绩将学生分为学困组和学优组,对两组的学商进行差异检验,了解学商和学习成绩的关系。结果:不同性别学生在学商及三个因子上差异不显著;不同年级学生在学商及三个因子上差异显著;学优组的学商及三个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学困组。结论:学商与学习成绩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选取1 032名少数民族中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成就动机问卷",考察了少数民族中学生成就动机的性别差异、年龄特点、学校类型及城乡类型差异。结果表明:少数民族中学生成就动机的性别差异显著,男生在追求成功的动机和成就动机总分上显著高于女生,女生在避免失败的动机上显著高于男生;少数民族中学生在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高一年级学生追求成功动机的得分最高,显著高于初二、初三和高二年级,高二年级学生避免失败动机的得分最低,显著低于其它各年级;少数民族中学生在成就动机总分和避免失败动机上存在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重点学校学生的成就动机总分显著高于一般学校,一般学校学生在避免失败的动机上显著高于重点学校;少数民族中学生成就动机的城乡类型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选取1 032名少数民族中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中学生自信问卷",考察了少数民族中学生自信的年龄特点、性别差异、学校类型及城乡类型差异。结果表明:少数民族中学生在自信总水平上性别差异显著,整体自信和身体自信均为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少数民族中学生在整体、学业和身体自信及其分维度以及社交自信的仪表表情维度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初一年级自信总水平显著高于其它各年级;整体和学业自信及其分维度存在显著学校类型差异,重点中学学生显著高于非重点中学学生,但在否定自我和身体自信的动作身材层面上,非重点中学学生显著高于重点中学学生;少数民族中学生在整体自信的综合确认层面,社交自信及其同学他人与仪表表情层面上存在城市学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的城乡类型差异,但在自我否定、体育运动、动作身材与健康素质层面上,农村学生显著高于城市学生。  相似文献   

12.
利用分层随机抽取的257名大学生完美主义量表为资料,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因子分析方法,对大学生完美主义人格特质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大学生在完美主义量表所有维度上的得分上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担心出错、父母期望、对行动的疑虑、组织性4个维度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个人标准维度上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完美主义的维度中,担心出错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各个因子分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对行动的疑虑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大部分因子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担心出错和对行动的疑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显著影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变量。  相似文献   

13.
初中生数学学习观性别差异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新课程试验中的567名初中生对数学知识的性质、数学学习的态度以及数学学习过程等方面的认识特征性别间的差异.结果表明:①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态度较为积极,但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且男生较女生好;②初中生对数学知识性质的认识均倾向于易谬主义数学观,但整体上还较朴素、模糊且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性别差异;③初中生倾向于以建构和主动参与方式学习数学,但还不十分明确且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特点及其关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以及自编应对方式问卷对重庆市两所中学共242名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中学生自我概念和应对方式的特点、发展趋势、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学生具有较积极的自我概念和应对方式;在发展特点上,自我概念各因子除自我批评外,高二年级学生得分高于其它各个年级;学生消极应对方式的得分从初一到初三逐渐上升,到高中逐渐下降;在影响因素方面,在自我批评因子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道德伦理自我因子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生理自我和自我认同因子在性别和年级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在应对方式上,抱怨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发泄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求助在性别和年级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自我概念的正向因子与消极的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与积极的应对方式呈正相关;自我概念负向因子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情况则相反。  相似文献   

15.
数学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作为基础学科为其他学科提供支撑,更重要的是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方法与数学素质。要实现高职数学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就需要我们从素质教育的视角出发,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改进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严谨态度的养成、务实作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工科高等数学是本科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针对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历届工科本科生(2005级至2011级)的高等数学成绩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主要对高等数学上下册成绩之间的相关性、高考成绩和高等数学成绩的相关性、以及大学物理与高等数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特别是对近年来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工科学生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成绩分化;高数成绩能够对相关课程成绩产生明显影响;高数成绩与高考成绩相关性较小,这可能是由于中学数学和高等数学在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上存在巨大差异所致。希望对工科学生在高等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能对今后工科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生育价值观问卷对贵州1 122名在校大学生生育价值观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男生在生育数量、时间和质量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在需要、方法、愿望和职责因子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城市学生在生育需要、方法、愿望和职责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在其他因子上农村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学生;在生育数量、时间、质量和性别偏好因子上大一学生得分最高,在需要、方法和愿望因子上大二学生得分最高,大三、大四年级学生在各个因子上得分均较低;独生子女在生育需要、方法和职责因子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只在时间因子得分上显著高于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18.
Halberda J  Mazzocco MM  Feigenson L 《Nature》2008,455(7213):665-668
Human mathematical competence emerges from two representational systems. Competence in some domains of mathematics, such as calculus, relies on symbolic representations that are unique to humans who have undergone explicit teaching. More basic numerical intuitions are supported by an evolutionarily ancient approximate number system that is shared by adults, infants and non-human animals-these groups can all represent the approximate number of items in visual or auditory arrays without verbally counting, and use this capacity to guide everyday behaviour such as foraging. Despite the widespread nature of the approximate number system both across species and across development, it is not known whether some individuals have a more precise non-verbal 'number sense' than others. Furthermore, the extent to which this system interfaces with the formal, symbolic maths abilities that humans acquire by explicit instruction remains unknown. Here we show that there are larg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non-verbal approximation abilities of 14-year-old children, and that thes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present correlate with children's past scores on standardized maths achievement tests, extending all the way back to kindergarten. Moreover, this correlation remains significant when controlling fo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other cognitive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Our results show tha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chievement in school mathematics are related t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acuity of an evolutionarily ancient, unlearned approximate number sense. Further research will determine whether early differences in number sense acuity affect later maths learning, whether maths education enhances number sense acuity,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tertiary factors can affect bo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